和30多个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上课

2017-08-09 19:11凌子敏
中学生天地(B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辅修新闻学学科

凌子敏

一群人,分享着同一间教室,却来自不同专业。

一群人,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却拥有同一份热忱。

这样的大学生活,或许是还未进入大学时的我最向往的。然而学习新闻学专业后,我才发现,每次专业课上,遇见的都是熟悉的面孔,大家交流分享的,都是同一学科视角下的见闻。

几十人的教室,默契有余,碰撞不足。

也正是在此时,我萌生了再辅修一门学科的想法。我所在的浙江大学,开设了很多辅修课程,选择什么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成了困扰自己很久的事情。

大二的时候,竺可桢学院下的公共管理强化班开始招生了。这个班和其他辅修学科不同,它招收不同学科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政策分析时,你除了要用上课学习到的公管理论进行分析,还要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思考,给出和其他伙伴不一样的答案,而这不正是我所盼望的大学学习生活吗?

40人的课堂上,你身边坐着的,都是和你专业不同的小伙伴。这样奇妙的搭配,一下子吸引了我。

公共管理强化班和一般的课堂教学稍有不同,老师常常提出各种和公共管理有关的选题,让班里的同学进行讨论。在上社会保障课时,何老师提出了“我国要不要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文科的同学搬出社会舆论,提出延迟退休影响社会稳定;法学的同学用了社会保障法,论述了延迟退休必须“小步慢走”的观点;工科的同学则从科研人才角度支持了延迟退休,留住人才。虽然想法各不相同,但我们仗着退休这事离我们还远,不切实际地空谈着。

何老师摇摇头:“你们年轻人呀,总是过于理想主义,却从没真正实际地用数据算过这些问题的账。”他边说着边给我们一笔笔算起了养老保险缴纳额,指出了退休金的变化。通过这些确切的数字,我们才真正理解了国家出台“延迟退休年龄”这一决策的原因,也明白了热心人还需冷眼看世界,用清醒理智的头脑去追寻理想。

除了上课,辅修班还给我们安排了政府部门的暑期实习,而这次我主动承担了实习期间部门的数据录入和分析工作——在无数的报表中找寻规律和差异,通过数据分析部门管理的发展和变化,也让我对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组织该如何管理的理解更深一层。

我本身的專业是新闻学,作为一个纯文科类专业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总是感性思维大过理性思维,加之对与事件相关的政策缺乏专业知识基础,往往徒有一副热心肠,少了深入分析的能力。而学习公共管理的课程,让我学会“跳”出文科生感性思维的框框。例如,在写一些热点事件的新闻评论时,我在政治经济理论的支持下,不再人云亦云,而开始有了对事件宏观的认识和自己的思考。

从大二到大四,3年辅修学习,给了我太多的收获。新闻学和公共管理,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类别,可以碰撞出很多思想火花,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既有新闻人的责任意识,又有公管人的开阔视野。

和高中校园相比,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的差异性更大了,接触面更广了。图书馆里一起自习的同学,一个社团的伙伴,甚至一个寝室的室友,都有可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院、不同专业,而这种不同与不同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却开拓了视野,帮助你体会丰富多元的文化。我们来自不同地方,却会聚在一片天空下;我们张开怀抱,拥抱这些不同和差异。慢慢地,你会发现在此过程中,你正在汲取“营养”,思想和智慧正在“成长”。

“上课!”

新的课程马上要开始了,你若问我辅修的乐趣在哪,大概就是像这样见见伙伴、聊聊世界吧。在开放、包容的课堂上,群贤毕至,拥抱彼此独立却又不乏融合交汇的思想。这些思想如潺潺流水汇聚,奔流入海,迸发出澎湃汹涌的力量。

猜你喜欢
辅修新闻学学科
辅修:不一定是最优解,但何妨一试
【学科新书导览】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超学科”来啦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京津冀地区外语辅修专业及辅修二学位现状研究和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