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紫砂壶创作的感受

2017-08-17 12:40勇毅炜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紫砂壶创作传统

勇毅炜

摘 要:宜兴紫砂具有材质美、工艺美、功能美、装饰美的特点,并与文人文化相结合,有深蕴的文化内涵,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完善自身技艺,使自己的壶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紫砂壶;传统;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051-01

一、前言

完成紫砂的制作,需要四种不同的基本原料。首先,产于黄龙山的紫泥,是进行传统紫砂壶制作的重要原料。紫泥的颜色大多为紫色与紫红色,其表面具有银色的闪烁点,有的部分会出现猫眼,也就是若隐若现的斑点。在经过烧煅之后,紫泥的颜色大多为紫色、深紫色或者紫棕色,颜色的不同主要是由烧煅的温度以及矿体自身构成要素不同决定的。其次,与紫泥同产于黄龙山的渌泥也是重要的加工原料。绿泥位于紫泥层中,为其夹脂。其名字由来是因为其出矿之时的颜色为绿色,固称之为绿泥。在经过加工之后,会吸收其它原料的色泽,因此通常不会用来单独进行陶艺的制作。第三是红泥,是嫩红泥与老红泥的总称,产自嫩泥矿的较下层。在出矿之初,红泥大多为红色或者是黄色,在经过加工之后变为暗红色。第四是团泥。团泥出自于团山矿层当中,它主要是由紫砂泥与绿泥构成,是二者的混合物。在经过加工之后呈现铜黄色与米黄色。团泥的自然产量较低,因此,在加工实践当中,制作者经常将紫泥与绿泥进行人工混合。

历代宜兴陶工以他们的勤劳智慧和敢于创造的精神,把大自然赐予的紫砂泥,在他们灵巧的双手雕琢下使其五彩的神韵发挥的淋漓尽致,也使紫砂壶在世界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当今,融日用、观赏、收藏为一体的紫砂壶,传统工艺不仅在其身上得到了广为流传,而且壶的造型款式得到了深层拓展、创新。制壶人已逾万,高水平艺人辈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外人士誉紫砂壶为中华国粹,是人文璀璨的艺术品。

二、创作实践中的体会

笔者自幼接受紫砂文化的熏陶,从喜爱紫砂、收藏紫砂入手,每每遇上一件上好的传统壶,总是百般把玩、仔细琢磨,细细分析其泥料特点和工艺特色。最终忍不住要亲自动手,从配泥、选泥入手,打泥片到拍身筒。久而久之,对传统壶认识越来越深,对传统壶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对传统壶更爱不释手了。现在,笔者就仿制传统“茄段壶”、“井栏壶”谈一下创作实践的体会。

“井栏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是清代著名艺人杨彭年和文人陈曼生合作之品,形制为古井造型,看似简单,但在传统壶的形制上却是经典之作。“井栏壶”是名手杨彭年所制,壶身饱满、挺括而不僵硬,嘴、把结构紧凑,整体比例协调,简单而明了、实用而大方。比如,以前人们比较喜欢豪放,现今的人却比较喜欢细巧;以前的人比较讲究欣赏视觉效果,现今的人却比较讲究手感和触觉效果等等。于是,在这些方面动了些脑筋,作了些改动,使之成为既不脱离传统,又符合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的“井栏壶”。可见“仿古”不等于墨守成规,不应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在得传统之形、神时融入“时尚”、化古出新,才能制出自己的“井栏壶”。

同样,“茄段壶”在传统壶之中,形制比较瘦俏,工艺比较粗糙,看起来矮、扁、平坦,用起来拿捏不便。在仿制实践中保留了传统壶好的一面,但也改动了许多。首先,壶身高一点、浑一点、圆一点、壮一点,圆浑当中看起来挺一点。然后根据“身筒”的比例,先后将“嘴”变粗变浑,把“钮”变大变挺,拿“把”相应变大变圆,搭配下来手感稳重了、泡茶方便了,再选择较为合适的泥料使“茄段壶”既不完全脱离前人的创作思维,又符合现代人的饮茶习惯。

通过“井栏壶”、“茄段壶”等传统壶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很多知识,增添了生活意趣,在临摹仿制中学到很多东西,也体会到古人创作传统壶时的酸甜苦辣。笔者也认识到,在仿制传统壶的过程中,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选择历史上比较优秀的作品仿制,这样学到的知识也多,掌握的技法亦多。所需要的本领也多,如果能悟深悟透,最终传统壶的精华继承下来了,有不足的地方亦改正了,该继承的继承,该剔除的剔除了,使自己的壶艺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传统紫砂的创新

前辈艺人们的作品大都古朴纯质,造型毫不奇特前卫,洗尽铅华,通体圆润,所有线面无不精确流畅得巧夺天工。单色釉、双色釉、冰理纹、水理纹,技艺再高超,形式上的表现还是内敛含蓄的。现代艺人们视野更为开阔,喜欢对传统经典器型的局部加以夸张或是改造,追求经典中的变化,颇有尊古但不唯古的锐气。

任何一个紫砂大家都经历过“追思古韵”的时期,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如古典神话、唐诗宋词、祥瑞奇兽等,但要想保住自己的招牌,就要不断推出新意象,也就是说作品造型不能因同一题材而泛滥。这既是对自己艺术的负责,也是对藏家的负责。

四、总结

一把成功的紫砂壶出炉,对紫砂陶艺的理解亦提高不少,一柄在握,抚弄摩挲,赏玩不止,人与壶亲,壶与人亲,可谓人间一乐矣。入静思远,回味无穷,这也许是传统壶的魅力所在,这也许是仿制传统壶,领会传统壶在创作实践中最大的乐趣所在。

参考文献:

[1]姚國坤,胡小军.中国古代茶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傅英书.紫砂收藏的学问[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紫砂壶创作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老传统当传承
《一墙之隔》创作谈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