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谈话节目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探析

2017-08-17 08:06徐娇娇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徐娇娇

摘 要:本文选取热门新闻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其所映射后现代主义特征:解构理论与“去中心化”、元话语权威的消解。最后提出反思:过度追求后现代主义,大众传播会失去传达信息、环境监测、守望社会的功能,沦为互相矛盾、语无伦次的碎片化信息集合。

关键词:新闻谈话节目;后现代主义;《锵锵三人行》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152-01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建筑学领域,它是在批判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批判和背离现代主义为其标志 ,其目的是阻止现代的惯性 ,转向与现代不同的另一个时代 ,开创后现代文化。①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他的《后现代主义幻象》中提到:它已被用来涵盖从某些建筑风格到某些哲学观点的一切事物。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着重阐述了关于知识的论争。他指出:“用极简单的话来说,我将后现代定义为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这种不信任态度无疑是科学进步的产物,而科学进步反过来预设了怀疑”。②他提出了后现代转向的一个主要议题:后现代文化的鲜明特征是“元叙事的合法化权利正在衰亡。福柯指出去中心化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他呼吁人们放弃对启蒙运动时期的既定的基础知识及看起来很具权威性的知识体系的过分追求。他认为,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纠缠不清,过分追求固定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容易沦为权力的附庸。为了避免知识甚至人类社会被权力控制和摆布,解构主义应运而生。解构主义主张打破现有的秩序,作为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的代表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怀疑、反叛、消解和去中心。

一、《锵锵三人行》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1998年4月1日开播的《锵锵三人行》是凤凰卫视打造的著名谈话类节目,金牌主持人窦文涛携每期两位评论嘉宾,针对社会热门事件或敏感话题评论解读,各抒己见,时常出现尺度较大的大胆言论。该节目秉承平民视角,既传播信息辨析事理,又巧妙适当地制造笑点营造轻松愉悦的节目氛围。

二、解构理论与“去中心化”

法国当代哲学家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论说,主张批评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论为基础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解构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拆除人们对于永恒意义和非黑即白的恒定认识,消解权力控制和话语制约。福柯认为,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纠缠不清,过分追求固定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容易沦为权力的附庸。为了避免知识甚至人类社会被权力控制和摆布,解构主义应运而生。解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去中心化,不僅仅关注位于中心地位的文本或事件,而且关注其边缘地位,关注那些被忽略被掩盖的部分,并且以一种平等多元的身份和视角探讨交流。

《锵锵三人行》在话题的选择上,体现出对传统宏大叙事、专业主义的解构。比如契合社会热点话题“杨颖被疑整容”、“女主持被爆与和尚结婚”等,节目放弃了涉及政治经济和永恒真理等中心话语题材,而转向位于边缘的娱乐八卦、衣食住行及隐含的故事,体现出与受众关注兴趣的高度契合,逃离权力中心的话语制约。而主持人与两位嘉宾同台出现,对某一热点事件,以平等的地位交流见解,一改过去主持人或专家独家掌控新闻话语权的局面,也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表现。

三、元话语权威的消解

法国思想家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着重阐述了关于知识的论争,他将知识定义为普遍真理和终极价值的元话语体系。他指出“用极简单的话来说,我将后现代定义为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这种不信任态度无疑是科学进步的产物,而科学进步反过来预设了怀疑”。知识元话语的绝对权威应该被打破,尊重不同话语的存在和差异,追求多元话语共存模式,从而避免知识甚至人类社会被权力控制。《锵锵三人行》一改过去主持人或专家独家掌控新闻话语权的局面,引进了开放、平等的三人对话机制,话题的参与者都是具有平等发言权的独立个体,现场成为汇集众议的公共领域。在这个开放的话语空间里,各种信息多向流动,多元价值观相互撞击。比如“谈谈贪污腐败与政治庇护”这期节目,三位嘉宾对敏感话题的大尺度讨论,多元观点及价值观的碰撞,体现出对元话语权威的消解。

四、反思

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思维方式是以去中心化、破坏性、反正统性、拼贴、复制、解构以及多元性为基本特征。而大众传播作为人们获取信息、感知社会的重要渠道,具有检测环境、整合社会的功能。若新闻谈话节目过度追求后现代主义特征,对个人价值标准和社会秩序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一方面若新闻谈话节目中过度地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进行解构和去中心化,如过度地关注娱乐八卦、排斥宏大叙事,会导致低俗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味,甚至失去大众传播的传达信息、环境监测、守望社会的功能。另一方面,若新闻谈话节目片面的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多元观点,过分强调异质性而贬损共识的达成,大众传播则容易沦为巴赫所说的大众狂欢式的众声喧哗的场所。由于缺乏对基本共识的追求和尊重,大众传播易沦为互相矛盾、语无伦次的碎片化信息集合。

注释:

①杨增和.文化转型与话语增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②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英美文学通俗性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塔鲁斯金音乐后现代主义叙事的逻辑与内涵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我国师生关系凸显的弊端及其重构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论解构型影像系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大话西游》为例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