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课朗读教学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

2017-08-26 16:25张玲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流利朗读课文感情

张玲

《语文课程标准》在四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部分都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为基础。”由此看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正如蒋仲仁先生所说:“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自《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颁布后,许多学校都取消了早读时间,学生要读书就得占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然而,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丰富,每篇课文的篇幅也比较长,要让每个学生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以及进行科学的指导才行。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颁布的《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这样要求:“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中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和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为此,在日常教学中,笔者重点开展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情况的调研。

一、教师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共选了13名教师,其中,五年教龄以内的新教师7名,占53.84%;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10名,占76.92%;县城、乡镇教师的比例分别为23.07%、76.93%;有优质课获奖等学术荣誉的教师4名,占30.76%。这样的调研安排与我县小学语文教师的分布大致相同,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 教材情况分析

从13位教师选择的课文来看,只有2篇没有明确提出朗读要求,大部分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甚至有的还要求背诵。这也说明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 课堂朗读情况及分析

1.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时间用于朗读

13节课,平均每节课的朗读时间是9分27秒,其中有5节课的实际读书时间超过10分钟。由于本次调研都是随堂听课,基本上反映的都是教师家常课的状态。因此,从这一数据来看,无论是城镇学校的教师,还是农村学校的教师,都把朗读作为课堂重要的教学活动来安排,能够保证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这一做法符合省教研室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建议精神。

但是,各班用于朗读的时间差距明显。学生读书时间用得最多的班级是12分1秒,最少的是4分5秒,相差近8分钟,差距十分悬殊。

2.朗读形式比较丰富

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是课堂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朗读形式。在低年级课堂中,还有加动作朗读、表演朗读。多样化的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是有帮助的。从课堂观察看,加动作朗读和表演朗读受低年级学生的欢迎。朗读时,学生的主动性也十分高涨。

范读在农村教师中相对普遍。有5位教师现场范读,占全体农村教师的60%。一位普通话不太标准的农村老教师在课堂中还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这些现象表明,农村教师非常善于发挥自身的朗读优势,给学生正确的示范。事实上,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的朗读差距是明显的。特别是普通话,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不会讲普通话,更不可能指导孩子有感情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因此,教师的有感情朗读能够让学生享受到课文的韵味,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的正确范读能够快速帮助他们正音、掌握停顿、节奏以及课文的基调,切实减轻他们的朗读负担,练就正确朗读课文的本领。

3.单次朗读的时间长短不一

单次朗读是指学生在一定时间里按要求朗读课文,中間教师没有布置新的任务或者提出新的要求。根据调研,13节课堂中,单次朗读时间最长的是一节六年级的课,达9分9秒,主要任务是边朗读边进行批注。大部分课堂的朗读时间在4分钟左右。根据课堂观察显示,单次朗读时间最长的都是安排在教师引入新课、学生初读课文后,而其他教学时间则很少安排学生长时间朗读课文。

这一现象表明:(1)教师意识到初读课文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把读通课文作为理解的基础,符合小学生阅读理解的一般规律。(2)课堂上,学生初读课文时比较投入。虽然有的学生在其他课余时间朗读过课文,但是课堂中的第一次朗读也是有很大吸引力的。(3)除初读外,课堂中其他学习任务期间,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朗读、思考,基本上是学生快速浏览后教师就开始提问。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朗读,对文本思考不够,因此回答得也比较浅,缺乏思维含量。这一点在高年级的课堂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也说明,“以生为本”的理念还是停留在表面上,教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以自己的设计为中心。

4.朗诵指导提升不够明显

课堂观察显示,有3节课的学生朗读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占23.07%;有5节课的学生朗读技能的提高不是很明显,另外一节课的学生朗读技能几乎没有提升,两者相加占46.15%。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朗读训练意识不强。

每位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特别是教材中要求的训练项目。课堂中,有8位教师明确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并且也根据教材要求进行了训练,占61.54%。但朗读训练在一些教师的眼里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他们以为只要学生读了就可以了。所以,在课堂中没有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训练,因此学生朗读的增量不够明显。

(2)朗读训练目标不够明确。

课堂上看似读的花样多,但是,读前无要求,读中无指导,读后无评价,学生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没用情读,缺乏目的性。课堂观察发现,一些教师对于“什么样的朗读才算正确、流利、有感情”心里没有底,所以,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不会也没有进行科学的评价与引导。很明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朗读基本要求是正确,也就是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离“有感情地朗读”还有很大的距离。有的教师虽然能够明确提出来,但指导不够到位。

如一位教师执教《泉水》的教学片段:

师:找找文中泉水说的话有几句?

生:泉水说的话有4句。

第一句:“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第二句:“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第三句:“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第四句:“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师:读一读这几个句子,有什么发现?

生:水很多、很清、很甜、很美,还很热情。

师:谁能读出水的这些特点?

(师指名读)

师:读得不错,谁能读得再有感情一些?

(师再指名读,生声音非常响亮,但朗读的美感消失殆尽。)

“谁能读出水的这些特点?”“谁能读得再有感情一些?”这样的朗读指导目标比较模糊,对学生的指导也就如隔靴搔痒。因此,即便读得次数再多,泉水很多、很清、很甜、很美的特点还是读不出来。

(3)朗读训练策略不够科学。

朗读重声音形式,轻内心体验。当学生读课文出现了问题或者感情不符合课文基调时,教师常采用的策略是问其他学生有什么意见。当有学生说缺少感情时,教师就让提出这个建议的学生再读句子,把相应的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基本没有价值的。

如一位教师执教《太阳》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太阳离我们远?

生: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师:谁能读出远?

(生读)

师:谁能读得再远一点?

(生再读,效果差不多。)

师:如果你能关注这句话中的三个数字,就能读好了。

(生再次读,把三个数字读重了。)

师:这次有进步了。

“谁能读出远?”“谁能读得再远一点?”这样的朗读指导空泛,缺乏具体操作的建议。因此,学生只能在声音上和力量上加强,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如果只关注这个句子中的数字,看似语调和语气加强了,但是显得生硬、做作。

5.背诵选择有一定的随意性

本次调研中,有4节课所教的课文要求学生背诵喜欢的部分,但只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中落实了,占25%。另外一位教师在执教《牧场之国》时,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牧场之国》是一篇略读课文,没有要求背诵,教师这样处理超出了教材的要求,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由此看来,教师对于背诵内容的选择是比较随意的,并没有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执行。在课堂中明确提出背诵要求的教师,也只是提出“你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并没有指名学生当堂背诵,所以无法检验学生的背诵效果,更不了解学生喜欢背诵的是哪部分,对于背诵有困难的学生也就缺乏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了。

四、关于课堂朗读的建议

1.进一步紧扣目标和教材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总要求。但是,每个学段对朗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

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到底怎样才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呢?笔者认为,“读正确”的要求是:(1)读准字音;(2)不丢字、不添字;(3)能恰当地停顿。“读流利”的要求是:(1)不顿读;(2)不指读;(3)不重复读;(4)不唱读;(5)语速合适。而“有感情”是必须针对每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作准确的处理。

很多教师在备课中都不备朗读指导的环节,而仅仅流于形式地带一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指导读出这句话的美”等。具体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教师心中无数,必然导致朗读指导的盲目性和低效率。因此,教学前,教师要制定好朗读教学的目标,吃透课文字里行间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选择合理的朗读教学的手段、形式,确定好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等要素。同时,要细细推敲课文的感情基调,对重点句段的不同语气、速度、轻重音、语调等要心中有数。

2.进一步增强训练意识

朗读水平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就能提高的,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中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外,还需要花比较多的精力训练学生的朗读。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范读引领。倾听高水平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有感情范读,有效引领学生。在朗读上有欠缺的教师,则可以运用多媒体影视朗诵,使学生在“听书”中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通过教师搭起的桥梁去参悟文本,进而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2)渗透朗读技巧。虽然小学阶段不讲究朗读的技巧指导,但是,在训练中适当地渗透一些,无疑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如“能恰当地停顿,语速合适”这是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难点。克服这一难点,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选准停顿点和把握停顿的时间,主要是看标点符号停顿的方法和读长句子的停顿方法。朗读是“情”与“技”的整合,应突出对朗读技法的无意识训练,即不刻意、机械地强调停顿、速度、轻重、升降,而是通过范读、领读、比较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习得朗读技能。(3)多角度的展示。课堂中要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体验成功的快感。通过组织赛读,如男女赛读、小组赛读,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举办“课文诵读比赛”“吟诵大赛”等,让学生在朗读比赛中不知不觉地积极主动地提高朗读能力。(4)多样化的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激励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教师要恰当运用心理学原理,抓住学生的心理,开展多样化的激励,使“读好”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

3.进一步落实背诵要求

背诵是朗读的更高要求,也是小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义务让学生爱上背诵,让学生在背诵古今美文中收获快乐。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背诵的研究,特别要关注班级中背诵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适当降低背诵的要求和难度,提高他们背诵的准确率。要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背诵方法,激发学生对背诵的兴趣,提高背诵效率。可以尝试课堂当场背诵,并进行及时性评价及表扬,让学生养成背诵的习惯。学生通过反复朗诵直至原原本本地背出一些典型的句型、对话、课文或篇章,日积月累,语感便慢慢地培养出来了。而通过背诵课文积累了大量好词佳句,也会增强学生用语文进行交流的愿望与信心,使那些原来怕学语文的学生变得爱上语文。

朱熹曾经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朗读总是伴随着文本的理解。有效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过程。只有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语言的形式和内涵,并有了自己的感悟,才能真正使其内化为自己的,并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德清县乾元镇清溪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流利朗读课文感情
最好的感情
《青铜葵花》选段
感情工作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基于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不分对错
感情强烈的叹号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流利口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