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教学设计及评析

2017-08-26 23:19张玲赵水囡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自然段板书太阳

张玲 赵水囡

【教材解读】

《太阳》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说明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课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互相关联。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过程应该是开放、多元、立体的。通过对话,使学生掌握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知道课文在介绍太阳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抵得上、温度、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热量、比较、杀菌、预防、世界”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尝试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难点是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质疑激趣

首先出示太阳图片,回顾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传说,让学生感受到太阳对于我们似乎是熟悉的,其实又是陌生的。关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还知道得太少,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研究、发现,

揭开它的奥秘。随后引导学生质疑:对于太阳,你们最想了解什么?(板书:?)

【评析:这样引入新课,富有趣味,不仅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勤于动脑,乐于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词读句

这是常规环节,虽按部就班分三步进行,但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1.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2.认读字词,反馈重点。

(1)分组出示词语认读,并让学生发现规律。

第一组:蔬菜 温度 摄氏度 世界(名词)

第二组:生存 繁殖 预防 (动词)

第三组:差不多 抵得上 (轻声)

(2)理解难懂词语。通过解释理解“摄氏度”,是一种表示温度的单位名称,它最初是由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的;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繁殖”,是指有了太阳,动植物一代又一代生长出很多。

3.指导读好长句子。

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

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评析:这三个长句有共性,都带有顿号,可在指名读、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读好顿号的要点:比逗号停顿的时间短一些,节奏感更强一些。】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本课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可通过以下步骤逐步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作准备。

1.梳理段意。

告诉学生,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这类文章,往往一个自然段写清楚一方面的内容。随后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在学生读后回答的基础上,课件出示段落大意。

①太阳离地球有1.5亿公里远。

②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③太阳是个大火球。

④动植物的生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太阳。

⑤云、雨、雪的变化离不开太阳。

⑥风的形成与太阳有关。

⑦太阳光具有杀菌能力。

⑧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理清层次。

学生观察后发现,第1~3自然段可以归纳成一部分,主要写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第4~8自然段可以归纳成一部分,主要写了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根据学生的发现,教师随机整理板书,从而重组成一个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系统(如下图)。

3.注意衔接。

再次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两方面内容,文中有一句话把这两方面内容巧妙地连接起来了,能找到这句话吗?认识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那么课文是怎样介绍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又是怎样介绍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的呢?我们下节课进一步研究。

四、巩固练习

1.练写生字。

请学生观察生字,想想书写这些字时的注意事项。重点提示“抵”与“氏”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分字形,范写两个字形复杂的生字“繁”和“蔬”。

2.课堂作业。

抄寫生字词语。朗读课文,对照板书说说课文主要介绍了关于太阳的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部分,探究写法

1.研读“远”,探究其写法。

(1)发现“列数字”的方法。

出示“第1自然段”,完成练习:

其实,太阳离我们有( )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

( )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 )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你发现了什么?(填在括号里的都是数字,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太阳离我们很远。)随机小结:一些具体的数字,更能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板书:列数字)指导朗读,注意把数字读清楚。

(2)发现“举例子”的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具体的数字知道了太阳离地球有1.5亿公里远,(板画:太阳 地球)1.5

亿公里,到底是多远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逐步出示课件:

1.5亿公里

150000000公里

150000000000米

让学生体会到光讲数字比较抽象,还是不了解到底有

多远。

在第1自然段中找一找,哪句话也告诉我们太阳离地球很远?(标红相关句子)想一想,我们都说不清楚的事情,作者是怎样把它写清楚的?

(和学生一起讨论)从地球走到太阳,步行大概要走3500年,我们按一个人走一百年来算,而且算他一出生就能走路,這样要几代人才能走到太阳呢?(35代人)课件演示:就是坐飞机也得飞二十几年。(板书:坐飞机 二十几年)学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小结:同学们,当一件事情说不清楚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来举个例子。(板书:举例子)你看,作者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一举例子我们就知道了太阳离我们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3)体会神话引入的作用。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引导学生观察:作者写第1自然段的目的就是为了向我们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那我把开头的神话故事去掉,直接写太阳离我们很远这段文字,可以吗?为什么要以神话故事为文章的开头?

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作者先用神话故事吸引我们往下读,神话故事和现实状况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用“其实”来过渡,然后告诉我们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就更说明了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2.研读“大”和“热”。

(1)发现说明方法。

合作探究第2、3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中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太阳的“大”和“热”的?

(2)交流反馈。

发现“作比较”,师板书后问:什么和什么相比较?为什么要和地球比,而不是和其他星球比?(第一层:用熟悉的事物容易理解;第二层:地球已经够大了,太阳是地球的130万倍,更突出了太阳的大。)

是呀,太阳是地球的130万倍,这样一比较,显得太阳更大了。(出示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太阳比作是一个大西瓜,那你猜猜,地球会是什么?(一粒芝麻)

仿写:总之,和地球比起来,太阳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我们不禁想跟第1自然段的结尾一样说: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这么大,地球哪能( )呢?

(3)质疑,发现用词的精确性。

人无法靠近太阳,但我们又知道太阳的温度,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生质疑后师小结)太阳的表面温度是科学家们利用阳光,用科学仪器精确计算出来的。但中心温度却是根据表面温度推算出来的。像“估计”这种表示推测、无法确定的词语经常在科普短文中出现。像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几个吗?(差不多、大概、大约、可能)

3.播放动画,内化方法。

其实,关于太阳的知识远不止我们课文中写到的这些。(为学生播放剪辑的动画视频《太阳光射到地球的时间》《太阳是怎么形成的》,看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说)动画片中关于太阳的什么知识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评价同桌发言时要强调说明方法。

4.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学以致用”或“马上运用”的学习方式效果是最好的。为此,在学生理解内容、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及时出示世界上最大的树的照片,请学生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写写这棵树的其中一个特点。

世界上最大的树:

高: 83米 (普通的树高8米左右,一层楼房高3米左右。)

粗: 31米(一个小朋友可以围1米左右。)

重: 2000吨 (相当于500头大象,普通的卡车一次可运10吨货物。)

这棵树真 哇!

二、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密切

这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中心句“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说说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了全文,从内容上看可以回归整体,从表达上看逻辑严密,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积累、丰富语言。

结课时再度质疑:如果太阳离我们再近一些,或远一点,行不行呢?推荐选学课文《妙不可言的位置》。

【总评】

说明文一般都有着语言不够生动,通过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说明事物的特点,如果教师枯燥地讲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学生必定一脸茫然,印象不深。而张老师通过开放、多元、立体的三重对话,巧妙点拨、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努力探究,触类旁通。学生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一、教师与教材对话,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如何用教材教?是机械地传承文本知识,还是个性地改造、处理、整合教材?张老师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课始的情境导入,激发期待,使学生进入能动的学习状态;列表重组,引述方法,使学生感悟说明要领;联系生活,举一反三,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在对话中,教材成为了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信息场。

二、教师与学生对话,引发意义建构

说明文是理性的,张老师的设计也是取舍有度的,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课堂却是有情有趣、回味无穷的。无论是“1.5亿公里”的具体化,还是把太阳与地球比作西瓜和芝麻,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与学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对话场景里,在碰撞和相互作用中,发挥最大的潜力,使学生动心动情,获得独到的见解,发现学习的疑难之处。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分享个体经验

学生生活在同一个视界里,个体经验相差无几,所以他们之间的对话容易相互感染,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当然,这种对话,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彼此的敞开、倾听和接纳。张老师精心剪辑动画视频《太阳光射到地球的时间》《太阳是怎么形成的》,精心设计“世界上最大的树”拓展运用题,就成功地营造了师生之间相互倾听、补充和完善的氛围。

(作者单位:浙江德清县乾元镇清溪小学/浙江德清县教育研训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自然段板书太阳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秋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时效性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太阳几点睡觉
美丽的秋天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寂静的太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