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艺术化课堂构建意义

2017-08-26 14:40李丽
江西教育C 2017年8期
关键词:艺术化工具性形象思维

李丽

构建艺术化的语文课堂,可以有效改善教学氛围,促进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促进教学文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特点的发挥以及学生能力、个性的发展,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一、促进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目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已为众多教师所接受,但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将各种艺术样式融入语文教学则能很好地促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无论是音乐艺术还是绘画艺术,无论是摄影艺术还是戏剧艺术,一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使用功能,体现出艺术的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它们又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可以通过艺术形式进行感染熏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将语言、动作、形象、情感、思维、态度和价值观等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小学生发现语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促進教学文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将各种艺术样式融入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将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文学名词的阐释、抽象的句段分析、枯燥的道德说教,而成为充满情趣、富有美感、情感洋溢、智慧充沛的艺术品鉴。教师可以借鉴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来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学生则通过艺术形式来对文本进行理解。文学与艺术本就相互贯通,更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怎样引导学生以艺术的眼光观照文学,又怎样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来欣赏艺术,是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反复思考的重要课题,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探索。可以说,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必要工作。

三、促进形象思维特点的发挥

一般来说,从幼儿时代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才会有较为快速的发展,理性思维的重要性也会在高中阶段逐渐超越形象思维。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以“想象+联想”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的核心部分,在教学中构建艺术化的课堂,应当深受小学生的欢迎。而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试图抽取所谓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公式化教学,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高强度压迫,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一些毫无生命力的语文知识,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小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而将各种艺术形式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要突显语文教学的形象思维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使语文课从“新八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艺术的桥梁走向自然、走进心灵,引领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一幅图画、一座雕塑、一支乐曲、一段影视作品等等,在这些多样的艺术载体上,学生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的想象联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尽可能多的艺术形式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觉学生的艺术灵感,将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石夯实。

四、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与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更应该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使小学阶段学生能够有较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将形式多样的艺术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又增加了教学方法,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生动、鲜活、精彩。学生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这就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各种艺术语文课堂中,学生能够画一画、唱一唱、做一做、写一写、演一演,培养良好的艺术兴趣和人文个性。这样一来,小学语文课堂就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养成审美意识,陶冶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将多种形式的艺术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去,创造出艺术化的语文,符合教育的本质,符合教师的工作性质,符合学生的天性,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标准有很多,但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青年教师是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里,是否深深地感动着学生,是否牢牢地吸引着学生。那些不懂得艺术,缺乏动情点,在讲课的过程中又不能灵活运用艺术手段的教师,带给学生的情感必然是枯燥的,是疲惫的,是荒芜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积极的响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中所强调的“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注重情感体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内容。深度挖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深刻内涵,运用电影、戏剧、电视、广播、音乐等多种表现形式,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活动,使艺术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动起来。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附属子弟学校)

猜你喜欢
艺术化工具性形象思维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用艺术化手段引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