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商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与振兴对策

2017-08-27 02:31由延浩
上海商业 2017年8期
关键词:购物中心工匠零售

文/由延浩

实体商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与振兴对策

文/由延浩

一、实体商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不断涌现。

1. 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从全国来看,GDP增长速度从两位数降到个位数,2016年比上年增长6.7%,2017年一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6.9%;从上海来看,2016年市地方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8%。预计今后趋势稳定在6.5%-7%之间。

2. 经济结构调整在不断调整,商业的结构同样也在变化。比如:线上线下的销售结构;有店铺与无店铺(电商和电视购物等)之间的销售结构;各种业态、业种的销售结构;城市中心区、社区、郊区等商业布局结构与销售结构;商业营业额中,零售、餐饮、娱乐、文化等的比重结构。

3. 新技术不断涌现,促进商业创新。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与商业相关的还有人工智能、智能支付、物联网、物流技术、大数据开发与运用等各种应用型新零售技术。新技术的涌现,为商业升级换代、创新转型打下基础。

(二)商业零售增长趋于缓和

由于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商业零售增长也趋于缓和。十二五期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8%。十三五期间按照商务部内贸流通规划,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10%左右。201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0.4%,2017年一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10%。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的增长速度,也从两位数回落到个位数。2011年增长速度还在两位数(12.3%),2012年已经降到9%,2013年又降到8.6%,2016年的增长速度为8%。

2016年上海无店铺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长15.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4%,比上年又提高0.5个百分点。在无店铺零售额市场份额上升的同时,实体零售所占比重下降。

十三五期间趋势,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预计在8%左右,这个速度是包括电商、电视购物等无店铺销售在内的。所以,实体零售的增长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三)部分实体零售关闭调整

一方面是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对实体零售产生巨大冲击,另一方面是近十几年来实体零售设施建得过多、过快、过滥,经营同质化严重,使经营陷入恶性竞争状态。

最近玛莎百货在中国大陆的门店关闭,其他品牌公司也有关店现象。关店及调整已经成为实体零售的一种常见的情况。其实,不只是中国,全球实体店都有关店调整现象,比如世界百货巨头西尔斯最近也关闭了不少门店。

有的零售商店关店以后,店铺换了一个业主,或者换一个经营者。有的改换品牌,有的改换业态,调整、装修以后,重新开张。也有一些购物中心在调整中减少零售面积,增加餐饮、娱乐、教育、培训、银行金融,还有调整为服务式联合办公空间的,让小公司拎包入驻。

目前实体零售之间,不仅同业态之间竞争激烈,不同业态之间,比如百货与专业专卖店、购物中心之间,大卖场与专业卖场、标准超市、专业专卖店等竞争也趋激烈。

(四)新零售概念的提出

在此背景下,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把它与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并称为未来五大新趋势。当然,新零售目前比较多的还是概念,各人解读亦有不同。对于实体零售企业来讲,关键是怎么做。阿里与百联目前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大的合作举措。

二、消费购买力来源及变化趋势

要对消费市场今后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必须对消费购买力的趋势进行预测。上海的消费购买力来源基本可以分为本市常住居民需求、外来购买需求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团体需求三个部分,预计今后呈现“二升一降”趋势。今后扩大内需、挖掘消费潜力应针对前两个部分。

(一)本市常住居民需求稳步增长

2016年上海常住人口总数为2419.7万人,今后趋势是稳定,不会大增,也不会大降。

2016年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305元,比上年增长8.9%。预计今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与GDP的速度比较接近,基本同步。

在常住人口总数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要想较快提高人均消费,只有提高消费倾向(2016年上海市居民消费倾向为69%)。这就需要搞好消费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新品、创新服务、满足消费、引导消费。

(二)外来购买需求具有较大潜力

主要是来自市外、海外,到上海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和来上海参加会展、参加各种业务活动的商务客。2016年上海接待国际旅游入境者854.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8%;2016年外省市来沪旅游者14679.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4%。

预计今后上海外出旅游和接待国际国内旅游人数都是增长趋势。外出旅游的,会带走一部分购买力,进来旅游的,会带入一部分购买力。

作为商业企业和生产企业,应重点关注外出旅游者,尤其是出境旅游者,在海外带回的是哪些商品?我们国内产品与这些商品比较,差距在哪里?我们能不能开发生产?要吸引境外消费回流,做强、做大国产品牌是长期的、最根本的举措。而振兴国产品牌,需要不断创新升级,提高商品的质量,提供优质的服务,工匠精神是关键。

从目前来沪旅游者的消费支出来看,人均消费水平还很低。2016年国际旅游入境者人均消费仅760美元,国内来沪旅游者人均消费仅1160元。而且,这是旅游的总支出,用于购物所占的比重很低。在吃、住、行、游、购、娱这旅游六大要素中,吃、住、行的开支相对稳定,商业应关注游、购、娱的增长潜力。上海作为率先试行离境退税政策城市,更应该把政策用好、用足。商业企业应该在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伴手礼上多下工夫。

(三)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需求继续减少

由于反腐倡廉,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团体消费,今后将是进一步减少趋势。

从消费卡的需求和使用趋势来看,不管多用途卡、还是单用途卡,今后都是继续减少趋势。

三、实体零售的调整和转型

实体零售企业近年来正在进行转型调整,从各个业态来看。

(一)百货商店(包括服装、鞋类、包袋、钟表、眼镜、化妆品、珠宝等专业专卖类商品),客流中提袋率低,随便来逛的多,看的多,买的少。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此类商品属于可买可不买品类。关键取决于商场和商品的特色,商场有特色、有体验、商品有吸引力,消费者就可能买;商场没有特色、商品到处都有的,消费者就不急于买。

另外,百货类商品往往还需要依靠休闲娱乐来带动。大型百货商店的调整趋势是增加餐饮、休闲、娱乐经营,向类购物中心方向发展。

百货商店还应该进一步发展VIP,以锁定目标顾客和形成固定客群。

(二)购物中心突出一站式和体验。由于零售需求减弱,购物中心在调整中不断提高餐饮比重,新开设的购物中心有的餐饮已经占到一半以上。另外,儿童、游乐占比也在提高,音乐主题、体育主题等各种主题购物中心也出现。比如新开业不久的大宁音乐广场、西康189弄购物中心,主打音乐牌。七宝万科主打体育牌,五楼有姚明篮球俱乐部、攀岩、击剑、轮滑等各种健身项目。有的开发屋顶花园,比如金虹桥国际中心、南丰城的屋顶花园。七宝万科的屋顶,不仅是一个可以与公园媲美的花园,成为消费者的休憩地,也是各种各样盆景、花卉的市集,满足美化家庭装饰的消费需求。有的购物中心开发地下楼层,比如大宁音乐广场的负一层、金虹桥国际中心负一层,人气比地上一层还足。

(三)电子商务、电视购物,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是方便,不出门就可购物,使用移动互联网随时可以购物,利用碎片时间可以购物;二是便宜。但网购、电视购物的缺点是生鲜配送冷藏链是“瓶颈”,尤其是夏天,而且成本较高,大众化、小批量的生鲜难做。线上销售增长已经逐渐趋缓,线上向线下拓展是亟需突破的方向,是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超商板块中,最早受到冲击的是标准超市,通过调整分化为:折扣超市,如迪亚天天、伍缘等;精品超市,如城市超市、久光超市、华润精品超市等;药妆等个人用品超市,如屈臣氏(药妆占60%)、万宁等;生鲜超市,减少其他品类,增加生鲜食品的丰富度和挑选性。“盒马鲜生”更是将超市与餐饮结合起来,将线下实体超市与线上结合起来。

近几年便利店增长情况较好,由于新的居民区、商务楼不断开出,为便利店创造了较多机会。全家、7-11成为后起之秀。便利店也在升级换代,4.0版便利店已经出现。便利店由于广泛分布于各个社区和社区,是与线上融合的最佳业态。

四、实体商业如何做好“互联网+”?

实体商业转型势在必行,但如何转,却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一定要充分调研、反复论证,要对趋势有准确的判断。

从传统实体零售向网上拓展的情况来看,目前只是探索阶段,还没有见到大的成效,有的出现亏损,问题在哪儿?笔者认为,实体商业想要做好“互联网+”,主要应抓住四个要点。

1. 自营比例占多少?如果都是出租柜台,到线上去卖什么呢?

2. 线上线下有无互动?线上线下价格是否一致,线上线下销售是否会相互“打架”。真正的“互联网+”,应该是线上销售带动线下,线下销售带动线上。如果没有带动,消费者在其他网店都可以买到的话,那就做不大。

3. 有没有自有品牌?如果没有自有品牌,线上销售只是权宜之计,做得再好也是生产厂家的品牌,厂家随时可以自己在网上卖。所以实体商业应该将开发自有品牌付诸实施,与生产厂家一起,共同分析市场需求,做设计、提要求,下订单由厂家负责生产。

4. “网购店提”进一步加强融合。目前“网购店提”的线上线下合作进展并不快,要真正做好“网购店提”,线上线下还得进一步加强融合。实体店不能只是作为一个提货点,而是应该把网上购买的“三包”服务(包退、包换、包修)负责起来,以方便消费者,消除网购购买很方便、“三包”很麻烦的后顾之忧。

五、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实体商业的振兴需要呼唤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2016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强调“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什么是工匠精神?对于消费品生产、经营企业来说,工匠精神是品牌的灵魂,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商品和服务的品质。工匠精神需要包涵几个要点:

一是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从生产企业来说,需要一丝不苟,不断追求完美,追求生产一流产品、一流质量,企业要培养专业、敬业、严谨、具有精湛手艺和实干精神的员工。德国产品的质量和精美度被世界所公认,因为德国人可以花十几年、几十年时间去培养一名工匠。瑞士名表都是工匠一个个零件打磨而成,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让瑞士手表誉满天下、畅销世界。

从流通企业来说,要提供一流服务,包括舒适的消费环境、完善的服务设施、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

二是要有耐心和恒心。十年磨一剑,必须沉下心,长期坚守,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现在国内好多企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没有耐心,都想走捷径、赚快钱,缺乏的就是“工匠精神”。

三是要有社会责任。不搞偷工减料、坑蒙拐骗,真正把提供给消费者的商品当作自己使用那样。

(作者单位: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购物中心工匠零售
购物中心枪击案震惊丹麦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北京荟聚购物中心童乐荟
门店零售与定制集成,孰重孰轻
零售工作就得这么抓!
工匠神形
万利超市的新零售探索之路
新零售 演化已经开始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