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中坚持文化先行的实践与思考
—— 以“一带一路”沿线图书馆馆际合作为例

2017-08-27 02:31朱伟芬
上海商业 2017年8期
关键词: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文化交流

文/朱伟芬

“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中坚持文化先行的实践与思考
—— 以“一带一路”沿线图书馆馆际合作为例

文/朱伟芬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习主席主席进一步指出,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让亚欧大陆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们携起手来,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加强经济合作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建设与文化交流合作相辅相成

人类历史表明,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有助于实现沿线各国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

二、中国图书馆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图书馆间的合作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国内图书馆界始终坚持文化先行,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图书馆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全面合作。“一带一路”图书馆馆际间合作,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通过文献互赠与交换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2013年,泰国、菲律宾等多个国家的驻穗领馆向广州图书馆新馆赠书,并希望在新馆设立外语文学角,通过讲座、阅读分享和展览会等形式加强交流。2013年重庆图书馆向哈萨克斯坦国家图书馆赠送300余册精美中国图书,并设立“重庆之窗”专架。重庆图书馆的“重庆之窗”已经在世界很多国家建立了起来,不仅增强了重庆与其它国家和城市之间的联系,而且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第二,举办或参与合作论坛。2013年11月,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推动下,亚洲图书馆馆长论坛通过《亚洲图书馆昆明宣言》,与会代表包括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探索亚洲各国图书馆书目数据共享机制,推进“亚洲数字图书馆”建设。还有,2014年10月, 中国阿拉伯国家图书馆馆长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约旦、伊拉克、也门等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也参加了会议,并通过《中国阿拉伯国家图书馆馆长论坛2014北京合作倡议》。2015年9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参加2015“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提出《共建丝绸之路图书馆联盟与丝绸之路数字图书馆的倡议》。上海图书馆从2002年开始举办国际图书馆论坛,到2016年举办了8届。2016论坛的主题是“图书馆——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来自新加坡、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希腊、土耳其、斯里兰卡、伊朗、印度等27个国家和地区逾300位代表出席了论坛。

第三,联合举办展览。2015年3月,辽宁省图书馆、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共同主办的“中国传统节日系列图片展”在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开幕。2016年1月,“美丽的中国”图片展在伊朗国家图书档案馆举办,作为互动,6月份由伊朗国家图书档案馆举办的“美丽的伊朗”图片展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

第四,开展互访交流和业务培训。中国国家图书馆与新加坡、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伊朗、泰国、越南等国家图书馆开展互访,并定期选派人员到新加坡等国进行业务交流。2015年11月,《首期阿拉伯国家文物(纸质)修复专家研修班》在浙江万里学院开班,来自黎巴嫩、伊拉克、阿联酋等10个阿拉伯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人员参加。

第五,合作建设图书馆分馆。2015年11月,沙特阿拉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分馆暨北京大学古籍图书馆在北京大学举行奠基仪式。2016年4月,山西省图书馆与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山西省投资集团晋非经贸公司合作在毛里求斯设立山西省图书馆分馆,共同组织开展图书阅读、文化讲座、非遗展示、文艺演出等活动。

三、“上海之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上海图书馆的“上海之窗” 项目始于2002年,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CBI)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向境外图书馆及藏书机构捐赠由国内出版的图书,全方位地向境外读者介绍中国历史和文化,宣传弘扬中国悠久文明与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进展。因在宣传中国文化、服务境外读者方面的重要作用与贡献,“上海之窗” 已经成为上海图书馆乃至上海市的一个外宣品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出后,“上海之窗”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推介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至2017年5月,上海图书馆开设的“上海之窗”已分布于“一带一路”上的65个国家中的28个国家43个图书馆和研究机构。

在资源输送方面,“上海之窗”不仅可以进行图书交换,而且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以前到“一带一路”沿线图书馆看到的中文书大部分是繁体字的,也就是说,来自中国台湾的,中国大陆的书很少,于是“上海之窗”建立渠道把更多中国大陆出版的图书传播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每一个“上海之窗”服务点,先赠送500册新书,然后每年提供约100册,主要是中国出版的中外文图书,尤其是英文图书,这些书很受当地读者的欢迎。

现在“一带一路”沿线“上海之窗”已经发展到电子图书。上海图书馆购买了一万多种电子书的版权,然后向这些服务点输送。为加强文化交流的体验性,“上海之窗”服务功能在送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开展讲座、展示、论坛以及馆际互借等活动。为了确保这些不被随意处理掉,我们做了一个网站,把送给各服务点的书全部放到数据库里,让当地的读者能查到上海图书馆赠送了哪些书,网站又成为“上海之窗”合作伙伴的交流枢纽。

“上海之窗”通过主题活动打造文化交流高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海之窗”在2010年启动了全球读书征文活动,以后每两年一届,到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获奖者有不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2年,埃及的Yara Mohamed Sayed Ismaiel女士和来自以色列的Roi Barnea先生获一等奖,塞尔维亚的Marko Ljubicic先生获二等奖;2014年柬埔寨的Ly Rottana先生获得二等奖。前几届是阅读征文活动,到了第二、第三届我们在征文基础上增加了文化项目,比如诗歌朗诵和表演等。“上海之窗”还成为连接中外合作友好桥梁。

几点思考

上述实践表明,图书馆与“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密切相关,而且大有作为。图书馆是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中,文化交流润物细无声,让经济带上的国家能够互相了解、接受,通过多载体阅读推动,对文献有一个全方位解读,除了风土人情外,也阐释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在“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的国家战略下,图书馆界应自觉肩负起文化先行的历史使命。图书馆作为公共阅读服务平台,其交流对于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异域文化鸿沟有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如此描述:“这种阅读平台,是每个人、每个集体一生中获取知识、自主意见、提升文化素养的基本方式……在它面前,年龄、种族、宗教、民族、语言、社会地位的界限消失殆尽,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从中受益。”

历史赋予重托,奋斗创造未来。图书馆具有深入发挥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为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作者单位:上海图书馆)

猜你喜欢
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点图书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2019年12月)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考论
数字阅读推广新形式研究
中美公共图书馆社交媒体营销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