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的故事为何频繁刷屏

2017-08-29 22:05邓海建
湖南教育·A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贵子寒门命运

邓海建

一夜之间,庞众望成了“超级网红”。父亲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母亲先天残疾、常年卧床,自己在5岁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母亲坐着轮椅为他借钱做手术……他还曾多年捡卖废品补贴家用。可这位农村少年自强不息,顺利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招生测试,获得该校60分(最高)的优惠加分。6月23日,河北高考成绩公布,庞众望取得684分(加分后744分),成为河北省吴桥县理科状元。(中国青年网)

“世界吻我以痛,我仍报之以歌”。魏祥的“清华来信”,庞众望的“自己解决学费、不想欠人情”,成为这个招生季刷屏的故事。一个在甘肃,一个在河北,命运的玩笑,残酷而相似;然而在他们身上,亦有着近似的坚韧与拼劲、有着同样的自强与感恩。我们无意于消费同类的痛苦来佐证人生的锋利,亦无需靠悲惨的逆境来构筑向上的信心。但是,他们向上的姿态,却比任何抽象的正能量更抚慰人心。就像清华回信里那句已成网络流行语的“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并非是炫技的辞藻,它概括了一种令人激情重燃的可能:苦一点、痛一点之后,你还可以重构自己的坐标,仍能得到命运的回报。

庞众望的故事里有个“自强计划”,其實,北京大学“筑梦计划”、清华大学“自强计划”,均是面向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及县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在这些计划的背后,是值得慎思的农村学子考名校难的现实话题。

此前,调查和数据显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寒门再难出贵子”成了时下流行的观点。坦白地说,要论证阶层固化的伪命题,魏祥或者庞众望的故事远比王宝强之类的逆袭更叫人信服。社会流动性是个大命题,关乎生存信仰、关乎国之根本,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穷人的孩子也能鱼跃龙门”,本质上的价值寄托都是一脉相承的。“寒门贵子”的故事为何格外暖心?这个问题,早不是什么人生命运的流俗化解读,亦不是穷而弥坚的反人性歌颂,而是扎扎实实指向两个问题。一是教育公平。高考大省也好、教育强省也罢,毋庸讳言的是,它们往往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不仅是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更指明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好大学上,这个问题是教育公平绕不开的现实考量。二是阶层流动性。最好的“梦想成真”,不是偷跑,而是不管在怎样的“赛道”上,都能奔向一个光明的前程。

自古以来,“寒门贵子”的故事就仿佛自带美颜功能,光芒万丈、暖意逼人,它叫人看到奋斗改变命运的可能、让人相信“起而行之”比安于宿命更有益。如此,这个生机盎然的社会才不会让人沉沦,也不至暮气氤氲。

猜你喜欢
贵子寒门命运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让寒门出“贵子”也出“人才”
寒门亦能出贵子
寒门如何出“贵子”
如何实现从寒门学子到寒门贵子的华丽变身?
论命运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现象的成因与历史遗留问题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导游”手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