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2017-08-29 06:07文越
湖南教育·A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弟子规古诗文中华民族

文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古诗文的学习时曾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那么,我们该怎样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呢?

在识字中学习传统文化

例如在“孝”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分析字形入手:“孝”是一个会意字,是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就叫“孝”。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孝”文化要代代相传,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就对“孝”作了很好的诠释。如此,学生不仅高效地学习了生字,还进行了一次德育的洗礼。

在阅读中引出传统文化

《四季》一课,以儿歌的形式,通过对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朗朗上口,能唤起学生对不同季节的感受。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由此我们可以引出《三字经》中“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这样,学生们可在快乐中感悟经典,学习新知。

在《自己去吧》一课中,教师可提出问题:鸭妈妈和鹰妈妈真的那么狠心吗?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在讨论中便认识到了《三字经》中“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个道理。

在综合性学习中探索传统文化

笔者参加“主题阅读”课题研究多年,认为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是可以借鉴的一个方式。例如教学《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历史人物事迹”“中国传统节日”等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既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活动中巩固传统文化教育成果

深圳黄田小学的“千人诗会”是笔者亲眼所见的成功案例。全校师生在古典音乐氛围中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诗经》,场面十分震撼和感人。然后再听六年级孩子的经典阅读课“品三国”“谈水浒”,再看看整个学校井然的教学秩序和孩子们得体的言行举止,笔者明显感觉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因,在不知不觉间已植入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成为了孩子们身体成长的一部分。

小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一站,小学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塑造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使之成为有根、有源、有操守、有底线的合格公民,是语文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长沙市芙蓉区东风小学)

猜你喜欢
弟子规古诗文中华民族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做人美德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季札挂剑
弟子规
弟子规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