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爱教育的解读与课程实践

2017-08-30 00:17廖小兵
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8期
关键词:仁爱校友特色

廖小兵

1863年,广州市第三中学(下文简称三中)由天主教会创办的圣心书院和明德女中为起源,经历多校合并、改制,成为现代公办完全中学。尽管有非主流文化的旧教会背景,但在一百五十多年办学历程里,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一直是“爱心培育”。近年来,学校基于育人价值追求,打造弘爱教育。

一、弘爱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内涵

1. 解读办学理念,彰显“弘爱教育”特色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壮大,三中认真总结一百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和经验,研究了新的历史背景下学校的使命,从自身特色和学校发展考虑,确立了“以人为本,弘扬高尚,尊重个性,关注发展”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出发点,体现的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终极关怀;“弘扬高尚”就是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健康人格;“尊重个性”和“关注发展”体现的是新课程理念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2. 分析弘爱本质,阐释“弘爱教育”内涵

弘,有宽广宏大之意,故弘爱可理解为宽广的大爱,它是一个理想,一种境界。弘,又可解作弘扬,故弘爱可理解为弘扬大爱,它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进取的精神。弘爱从纵向看可以理解为发展个人心中的爱,从横向看可以理解为让爱从个体向群体普及和推广。弘爱的爱,以“爱人”为核心,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性的情感。爱意味着奉献和给予,意味着付出而快乐,也意味着共荣与各自价值的实现。它既是人类的发展本源的驱动力,也是教育最终的本质和目的。

弘爱的本质就是通过各种课程的学习与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到教师关爱的同时,获知爱的意义和价值,积蓄爱的动力。它可将学生内心向善的需要与愿望,将学生与生俱來的光明皎洁的德性彰显出来,使学生的爱心由自爱延伸为互爱、发展成大爱,最终实现学生爱心的培育。

二、弘爱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设计

弘爱教育课程总目标是培育富有爱心并沿自爱、互爱、大爱发展成长的现代人才,由爱之知、爱之能、爱之恒、爱之行四个分目标的实现来达成。弘爱教育课程由四大维度的课程支撑,即知识课程、能力课程、经验课程与活动课程。

1. 知识课程与能力课程由国家课程与弘爱特色必修课程组成。其中,国家课程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客观需要。而弘爱特色必修课程由明德雅韵、生命教育、国际理解三个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特色课程组成。明德雅韵课程由仁爱礼仪、含英咀华和爱之乐三个分别指向德育、语文、艺术培养方向的课程组成,旨在传承学校的仁爱文化,并以文字、艺术为载体唤醒学生爱的意识与理念;生命教育则从探寻生命历程的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使自爱成为一种自觉,并由此明确生死观,继而激起实现自我的需要,洞悉个人社会存在感,从自爱逐渐走向互爱、大爱;国际理解课程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更广泛的同情心,养成国际情怀。

2. 经验课程是指借鉴与分享校友经验的体验课程,从内容上看就是校友荣誉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校友大讲堂、校友返校日和行业实习日。通过对校友人生历练、行业经验、事业成就等方面的观摩、学习,学生在逐步形成的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基础上,开始思考与酝酿责任心。这也是最终能将自爱发展为互爱、升华为大爱的最关键品质。

3. 活动课程主要由学校特色选修课程来实施完成。学校开发的是特色选修课程,旨在让每个学生个体都能以最贴近自己个性的方式呈现自爱、互爱、大爱的外在行为。学生在爱社团、爱实践、爱服务三个下设课程中的十一项四级(十四项五级)特色课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程度、职业倾向等进行选读。爱社团课程主要是社团活动体验课程,分成体育、艺术、科学、综合四个大类,其中体育类又以毽球、足球等社团为重点;艺术类设有管乐、文学社、舞蹈团等社团;科学类主要是无线电测向与信息技术两个分支;综合类以模联与金融社为重点。爱实践课程主要分成自主管理、兴趣探究、三节一会和生命体验四个部分。

所有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家庭影响、社会历练保障实施,在学分评价、过程评价与综合评价下判断学生的发展情况。

三、弘爱教育特色课程项目的实践

1. 实现“爱之知”的知识课程——“互动高效”的学科课程渗透“弘爱教育”,创建“知识生成”的课堂教学特色

渗透“弘爱教育”的“互动高效”的学科课程,是指以学科课堂教学为桥梁,通过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以对生命的关注、对学生的关爱、对社会的大爱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感受关爱中成长、体验学习的乐趣。学校注重让学生拥有知识生成的参与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关爱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而不是停留在原有的听和记的层次上。教师要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自我把控能力,实现知识的自主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学校还制订实施方案、激励措施等来落实“弘爱教育”的渗透。

2. 实现“爱之能”的能力课程——弘爱教育必修课程

我校弘爱教育必修课程为《明德雅韵》和生命教育主题班会课。其中,《明德雅韵》课程旨在挖掘和提升学校校训“仁爱”教育的核心价值,彰显学校“弘爱”的育人特色。课程是由“仁爱礼仪”的品德教育、“含英咀华”的中华古今名诗文诵读、“爱之乐”的音乐教育三个板块组成。课程以“爱”为主题,“仁爱礼仪”主要安排校史、中华传统美德和礼仪内容;“含英咀华”是精选与“仁爱”主题相关的中华古今名诗文50篇,指导学生诵读,并讲授诵读技巧;“爱之乐”选择“爱”的主题曲目,通过经典名曲的赏析、竖笛演奏、合唱等方式组织教学。课程精选内容,合理配置,自编教材,由德育、语文、音乐等学科负责实施。通过提高学生的礼仪、文学和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仁爱”情怀、感恩意识、社会责任、书卷气息、文雅气质和健全人格。

3. 实现“爱之恒”的经验课程实施——校友荣誉课程

一百五十年来,三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他们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中国工人运动的革命先驱杨殷校友;广东省原副省长李兰芳校友;中国足球队原主教练苏永舜校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罗天婵校友,等等,他们是三中永远的骄傲。为更好地使三中精神传承下去,学校设置了为实现“爱之恒”的经验课程,即校友荣誉课程,课程包括校友大讲堂、校友返校日和行业实习日三方面的活动。学校利用校会活动时间、利用一年一度的校友回校日,邀请校友回校做专题报告,为学生讲述他们在三中求学的趣事与心路历程,用自己的经历或同窗的励志人生鼓励学生坚定求学步伐。

4. 实现“爱之行”的活动课程——弘爱教育选修课程,践行弘爱“三心”教育

活动课程包括:学生自主管理、道德自育活动,主要是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彰显原有的品行和德性,通过自我管理、自主管理和社会实践,实现自我;“三节两会一小组”活动系列,“三节”是指体育节、艺术节和科技节,“两会”由新年音乐会、爱心义卖会组成,“一小组”是指每位学生都要成为某一个志愿者小组的一员,寓学习于活动,寓德育于生活。这样的活动课程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仁爱校友特色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特色种植促增收
校友风采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中医的特色
校友风采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