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归划和异化的适度应用与结合

2017-09-05 13:40卢凯利
赢未来 2017年4期
关键词:归化结合翻译

卢凯利

摘要:翻译理论对翻译方法和原则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归划和异化是近二十年来翻译领域研究领域里的热门话题。而这两种方法看似截然不同,实则有共通之处。在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的适度应用与结合能够最大程度上传达出译者的灵魂,同时又为读者所接受。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应用,结合。

一、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 于1995年提出,用以指称两种截然相反的翻译策略。归化,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原语文本对与读者的陌生感降至最低;异划则是指在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保留原本中的某些异质性,以此打破译入语的种种规范。归化和异化的前身则是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于1813年所写的《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所提出的顺划和异化。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译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的不打扰读者,让作者向读者靠拢。这两种方法对后世研究翻译的无数译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归化,就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化指的是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归化与异化是由西方译论传统一脉相承下来的,在中国传统译论中虽然没有明确的归划和异化概念,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唐代玄奘的“五不翻”之说其实是可看做的异化的翻译思想的雏形。

归化的应用,译者不漏痕迹的传达作者的思想以及内容,使读者自然地接收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自身的存在感。而异化的应用,则是能够提升译者的文化地位,因为读者能够在接收信息过程中感受的译者的存在。

二、异化和归化的适度应用

在具体实践中,归化和异化其实是两种并行不悖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译者在进行翻译创作时,应该先考虑到原语信息的文本类型、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和需求以及自身的目的,从而考虑采取何种翻译方法。但是无论采取归化和异化哪一种翻译方法,都需使其贯穿整篇译文,绝不能时而归化,时而异化,这样会使读者在译文之间切换文化视角,感到译文的怪异之处,显得文章不伦不类。所以应当使用采取归化和异化的方法。其适度应用不止局限于两种方法的采取,同时也包含应用两种方法的程度。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过度的归化,也有过度异化的现象。

(一)过度归化

过度归化是指过分使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意象来阐释和替代源语语言和文化意象,造成翻译的交际与功能不对等,使观众困惑不解、啼笑皆非,产生文化误导的副作用,影响读者的剧情解读和艺术欣赏,阻碍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Of all the gin joints in all the towns in all the world, she walks out of mine.本句话若考虑用异化的方法来进行翻译的话,译文为: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家旅馆,她终究还是走出了我的那一家。这种译文已经可以被读者所接受,并且不需要考虑文化背景,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但是也有译文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弱水三千,终究我已不是她那瓢中的一壶水了。这样的译文实则是眼“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延伸,该句源起佛经中的一则故事,目的是告诉人们,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其中的一样就够了。而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又曾说过此话,所以该句也用来形容爱情。所以这样的译文会让读者感到迷茫,同时也与上下文的的感觉大相径庭,这就是过度异化。由此可以看出,归化的过度应用,使得文章出现驴头不对马嘴的情况,另译者感到怪异的同时又哭笑不得,这就是一个失败的译文。

过度归化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滥用四字成语、习语、典故中的文化以及古雅词汇。比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有一句:with shifting change, as is false womens fashion.就有人将其译为: 时髦女人的水性杨花和朝秦暮楚。从这样的一个译文中,译者的文化底蕴以及语言功底可谓是一目了然,但是翻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彰显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而是为了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样翻译该诗句,着实会失去其内涵。莎翁是无从得知中国流传下来的历史的,且不说水性杨花的过度归化,单是秦楚两字的出现就足以使读者立马产生疑问,难不成莎士比亚对中华文化颇有研究?难不成早在那个时期,中国就已经成功地与各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這样的民族文化的错乱感会影响读者接收信息不利于对文本的进一步阅读。

(二)过度异化

过度异化则是过于向作者靠拢,直接采用原语原文进行翻译。其原因可能为出于对原语文化的尊重,尽可能多地让读者领略异国风情和特色文化。但是过度的异化已经遮挡异化带来的新鲜有趣之感,同过度归化一样,使读者产生民族文化的错乱感。

“亚洲四小龙”若译为The Four Asian Dragons,则是过度异化。在进行翻译之前要明白亚四小龙的含义: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亚洲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称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龙在中国文化中有腾飞的象征,所以可以看出龙在此处是一个积极词汇。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十字军东征和基督教的传播,龙被贬斥为邪恶的象征,通常预示着灾难、恐慌、暴力和血腥。如果采用上述译法则会使读者产生歧义,以为四小龙会是消极词汇,无法传达出其内涵。同时读者也不会意识到此处的过度异化,得到意思可能是亚洲四个引起恐慌的地带或者四个打压别国的恐怖组织等,这就完全违背了原来的主旨。所以应采用归化的方法,传达出积极的中心思想,此处正确译法应为:The Four Asian Tigers. Tiger在西方文化中有勇猛腾飞之意,能让读者心领神会。

(三)适当的归化

归化也包含这通顺的翻译策略,能够使读者无障碍阅读,因此长期一来颇受国民喜爱,占领这着主导地位。在运用归化翻译时,应适当有度,既能保留原语文化的异质性,也就是其文化的独特性和新鲜感,也要使读者顺利地进行阅读,不产生因翻译所导致的疑问。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说了一句,他是哪咤,我也要见一见。其中需要进行归化或异化翻译的是“哪咤”一词,异化处理则直接译人名。可是西方读者并不知哪咤是何许人也,在此处表达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所以应当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杨宪益所提供的一种译文为:Even if he is a monster, I insist on seeing him. 这样一来读者心里就有谱了,至少可以感受到王熙凤异乎常人的胆大,可是对于这个monster或多或少会心有存疑,因为其形式五花八门,不胜枚举。霍克斯也给出了另一种译文:I don not care if he is a three-faced wonder with eight arms, I still want to see him. 这样的译文就算是采用了适当的规划,并没有直接说是个怪物,而是将哪咤的典型特点描绘而出,读者由画面描绘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哪咤是一个什么样的怪物,更能体现王熙凤的胆量。

(四)适当的异化

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无论多么丰富,不向别国语言和文字的长处学习,如被堤困的江河湖海,再浩瀚也将止于死水。所以异化的翻译方法能够吸收别国文化以及语言精华,为本国语言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适当的异化能够提升译者的价值,使读者增长见识。

以天衣无缝和顺水推舟两个成语为例,谈适当的异化翻译方法。其实可以译成flawlessly 和naturally and effortlessly. 这样的译法其实已经满足了翻译的基本需要,使读者接收信息,同时也自然不露痕迹,但同时也失去了语言本身的魅力。但是若采用适当的异化方法:sewn together as flawlessly as a devine suit of clothes, as naturally and effortlessly as pushing a boat downstream. 这样的译法不仅仅保留了源语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同时也传达出了核心内容,有利于读者理解文意的同时也能增添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归化和异化的结合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翻译是应当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的问题进行过考,并得出结论:应当兼顾两个方面,一当时立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资。鲁迅还称,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也没有完全异化的翻译,从严辨别起来,它不算翻译。归化和异化的关系,看似是翻译方法的两级,实则不然,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两者的关系。归化和异化有着各自的优缺点,能够在不同情况下满足不同文本的需要。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其实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其中也没有明显的界限,归化和异化的选择并非是非此即彼,可以说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由于语言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等因素造成的种种障碍,有些障碍甚至是无法逾越的,如果一味的坚持归化或异化的单一方法,则会导致译文出现文化错觉和晦涩难懂的情况,所以有的时候应适当的结合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

在哈代的小说《苔丝》中,苔丝的弟弟对哈代说:Our great relation will helpee to marry a gentlemen. 其中有一个译文是:咱们那个财主本家,要给你攀一门好亲,叫你嫁一个体面人。其中攀亲以及把本应该译成绅士的改为体面人,是适当的归化,但别的字眼情况则是按照原语的方式进行翻译。其中文中有英语方言形式的出现,上述译文并没有考虑其中,所以另一种译文:俺们那个了不起的亲戚将帮你嫁一个高贵的。俺们一词就展现出了苔丝弟弟的方言,属于归化,使读者了解苔丝弟弟的受教育程度。其中时态的译法将则显得有些僵硬略带翻译体,属于异化。综上可以看出,归化和异化的有机结合,可以使译文完美的展现出其风格,传达作者思想,被读者所接受。

四、总结

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是影响译者选择归化和异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篇好的译文的审判标准。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下,为了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仅仅归化使读者接收信息已经不再适应,应当适当地采用归化法和异化法达到翻译的需求,必要时候还可以进行两者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文化沟通。巴斯奈特指出,在技术翻译、法律翻译和科学翻译中,归化都可作为最佳策略,新闻翻译中流行的规则也是归化法。郭建中也提出,以介绍中国文化为目的的哲学著作、政治论文、历史乃至民间故事,一般都须以原语文化作为归宿,因为这类文章的目的就是要把原语文化介绍给译文的读者。另一方面,一些实用性文体的文章,如宣传资料、通告、公告、广告、新闻报道乃至通俗文学和科普著作,一般可遵循以译入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异化和归化的适当用以及有机结合在促进沟通的同时还能保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翻译的时候要随机应变,不同类型的文本要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劳伦斯·韦努蒂.译者的隐身.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蒋骁华、张景华.重新解读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中国翻译.2001年第3期.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4]梁晓声.译之美.见:上海译文出版社编.作家谈译文.1997年.第275页.

[5]鲁迅.‘题未定草.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301页.

[6]苏珊·巴斯奈特.把消息帶回家:同化策略与异化策略.见:辜正坤、史忠义编.国际翻译学新探.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86页.

猜你喜欢
归化结合翻译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