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我国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研究

2017-09-05 06:48李杰
智富时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农业保险创新策略精准扶贫

李杰

【摘 要】精准扶贫是当前的热点话题,也是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推力。农业是农民的主要产业,农业保险如何发展创新来服务于精准扶贫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精准扶贫相关内容解读,分析了当前阻碍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农业整体结构不合理、农业保险法律不到位、农民风险意识不强烈、农业保险人才队伍不强大等问题,并从种植业农地资源整合,开发特色扶贫农业保险;加快实施专业的农业保险法律助力精准扶贫;扶贫干部、农险宣传员与农户进行三方会谈;在部分农业大学开设农业保险方向试点四个方面给出对策。

【關键词】精准扶贫;农业保险;创新策略

一、精准扶贫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一)精准扶贫的概念与背景介绍

1.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一般是指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优化整合各种扶贫资源,突出增强贫困群众的自身致富能力,实行分类、因地、因人精确帮扶贫困群众的一切惠农行为或脱贫指导思想。即对不同贫困地区的社会、自然环境,结合特定贫困户情况,综合分析评估,给出具体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脱贫办法,确保扶贫工作落实到村到户。

2.精准扶贫的背景。在2013年赴湘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最先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特别是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会议上,习主席系统、明确指出在扶贫工作中要坚持精准扶贫的思想方针,注重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大扶贫资金、人力投入,不断推进助农惠农措施落实生根,贯彻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用人、治贫效果六大精准思想要求,坚持分类施策,根据具体贫困原因、贫困类型不同,给出个性化、差异化措施,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易地搬迁安置,生态保护脱贫,教育扶贫脱贫,低保政策兜底等措施解决主要的贫困问题。在中央政府的指引下,许多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起来,脱贫效果显著。

(二)推行精准扶贫的主要原因

1.传统粗放扶贫模式的失效。与精准扶贫相对应的是粗放扶贫。传统扶贫工作没有建立完善的扶贫信息系统,对贫困原因没有摸根摸底、扶贫资金管理工作存在漏洞,扶贫成效监督检查不严,使得扶贫工作流于形式,严重浪费了扶贫资源,甚至滋生腐败。扶贫实践中的低效问题十分突出,如:扶贫资金大水漫灌;人情扶贫、关系扶贫。旧的扶贫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艰巨的脱贫攻坚工作。扶贫必须贯彻“精准度”的主导思想,扶贫资金、人员配置、工作监察等要公开透明。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决定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重视扶贫工作。当前部分底层工农群众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教育资源不足、自身保障与抗风险意识能力差等多方面条件限制依然处于贫困线之下,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有几年时间,如期解决七八千万的人口的脱贫致富,任务非常艰巨。并且现阶段待脱贫群众多生活在中西部偏远山区,面对现实的脱贫条件很差,是块硬骨头。因此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庞大脱贫任务必须选择高效的精准扶贫思路。

二、我国农业保险在精准扶贫下的正确定位

(一)精准扶贫与农业保险的联系

正确把握农业保险在精准扶贫下的定位,关键在于理清各自本质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精准扶贫的本质是通过高质的精准度的扶贫指导思想解决脱贫,它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目标。而农业保险聚焦的是有关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通过保险机制转移风险,减少灾害损失,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户财产安全。二者共同关注的对象都是底层农民。精准扶贫侧重于思想方法来解决农民经济生活问题,而农业保险则是为农民的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具体措施。所以要在开展农业保险时充分贯彻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把精准思维运用到农业保险产品开发中来,或者可以理解为设计出合适的农业保险来更好实现精准扶贫。

(二)农业保险的发展机遇探究

1.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近年来我国在新年伊始便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政府一号红头文件,视农业生产为重中之重。2017年政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农业一号文件里指出,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体制改革创新,来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中央政府对农业生产和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当前大量的农业生产配套措施和涉农扶贫资金的投入,为农业保险的开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2.政府加快农业保险进程。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稳定生产的重要的有效措施。2015年,保监会联合财政部和农业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型农业保险产品条款拟定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一是扩大保险范围;二是提高保障水平;三是降低理赔门槛;四是降低保费费率。财政部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和森林三类,涵盖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棉花、糖料等经济作物。现已构建了“中央保障基本产量和收入,地方支持保护特色产业”的分层全面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农险产品得到不断丰富,保障内容也更加全面。为顺应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保障农业生产,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国元农业保险公司等一批农业保险公司相继成立。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增加,特别是一些农险公司如国元在部分乡镇都设有分支网点,这为深入推进农业稳定发展注入了活力,对农业因灾致贫起到较好的保障作用。

(三)农业保险遭遇的困境

1.农业整体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在整体农业生产中占有较大比例,它广泛存在我国广大丘陵山地地区。由于其自身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很大程度上依赖靠天收。如当农险公司推进种植业保险展业时,需要实地挨家挨户分散查勘土地面积,工作细碎、效率低、成本高,抑制了农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同时理赔环节,由于传统农业的分散性,对于部分地块损失界定,保险公司与投保农户意见分歧可能较大,阻碍了精准扶贫进程。endprint

2.农业保险法律不到位。尽管我国农业保险实务开展已初见成效,但与之配套的农业保险的规范法律条文严重滞后。多年的农险法律缺位导致了我国农险发展出现一些畸形现象。我国的《农业保险条例》2013年3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也仅是在2016年2月6日国务院令第666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而这部条例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制定的,短短33条规定实在过于笼统,许多责任认定难以明确,农险的法律特色不明显,对精准扶贫作用不明显。

3.农民风险意识不强烈。许多传统农民对于农业风险认识有限,抱有侥幸心理,或者在大灾大难面前过度依靠政府。他们一般对于风险大多采取风险自留的方式,对通过农业保险来转移自身养殖业、种植业风险认可度不够高。尤其是在风调雨顺的年份里,农民会把农险保费支出视为一种额外的支出和不必要的浪费,对风险的随机性和普遍性认识不充分,难以感知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安全的隐性作用。

所以农民的风险认识单薄,特别是通过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的意向度不高。

4.农业保险人才队伍不强大。保险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分支领域,发达国家的整体保险从业比例高于我国。保险发展好坏深关民生福祉。但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保险专业的学校总量不多,招生规模不大,并受多方面原因造成保险人才中途流失。而专门设置农业保险方向专业课程的学校相当匮乏。农业保险人才队伍发展一直受到压制,一方面农险人才源头补给困难,另一方面农险公司自身人才培养管理不当。特别是既能通晓保险原理又能熟知农业相关种植养殖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

三、推动精准扶贫的农业保险创新策略

(一)种植业农地资源整合,开发特色扶贫农业保险

加快我国丘陵山地土地资源流转,对实施规模经营的农户,保险公司应给予适当保费优惠,例如我国广西地区应进一步推进完善甘蔗价格指数保险,坚持保地方特色产业,稳定蔗糖市场价格。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拟合匹配,合理化解农户种植保险风险。此外,应因地制宜,利用山地,养殖山羊和土鸡,,积极探索山羊保险和土鸡养殖保险。在河湖众多地区进行渔业养殖,发展专项渔业保险。开发利用好这些特色农业保险,将会使政府的特色农业扶贫得到有力保障,使产业扶贫真正起到预期实效,有效减轻因灾返贫的压力。这也符合本届政府“花钱买机制”的思想,运用保险公司的专业力量,转移和分散扶贫中的返贫风险。

(二)加快修订专业的农业保险法助力精准扶贫

《农业保险条例》的地位和内容规定对农业保险实务的适用性不强,我国农业保险法还在酝酿。推进农业发展,特别是更好落实农业保险对精准扶贫的返贫阻滞作用,出台专业细致的农业保险法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我国农业保险立法应该融入以下几种思想。第一,健全农业保险巨灾保险机制,特别是完善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制度。比如将南方易出现的洪灾风险分散到北方保险公司,将北方易发生的旱灾风险分散到南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区域化平衡,减轻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第二,深入推动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为新农业保险产品推广开通绿色通道。第三,鼓励农业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设点经营,并对其进行税收优惠,增强其下基层扶贫的动力,为农户防灾防损以及理赔服务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第四,应加大利用农业保险谋利的处罚力度,提升法律严肃性,落实好保监会的监察责任。

(三)扶贫干部、农险宣传员与农户进行三方会谈

中央严格落实扶贫干部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各贫困地区考察强调不能大水漫灌,突出精准。农业保险公司或财险公司应抓住中央推行扶贫干部政策的机遇。农险宣传员应和驻村扶贫干部加强沟通联系,通过扶贫干部的力量进行农业风险知识宣传。农险宣传员应经常参加农村召开的村民干部扶贫会议,进行农业保险讲解问答,通过图片展示,宣传片等通俗形式向农民传达风险意识。并在会谈中,了解农民真实需求,发挥群众智慧,让他们给优化农业保险进言献策,从供给侧打通农业保险通往精准扶贫的道路。目的是让农业生产者深刻理解自身面临的农业经营风险,进而主动购买农业保险分散风险。

(四)在部分农业大学开设农业保险方向试点

由于脱贫任务重时间紧迫,现在着手招收农业保险学生显然不切实际。我们可以在主要贫困省区的农业院校大三学生开展保险基础课程以及农业保险专业课程,在之前学习的农业知识基础上强化对农业保险的理解。财险公司应加强与相关农业院校的校企合作,积极为农险方向的学生创造实习就业机会,并积极吸收农业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农险产品设计与理赔提供更坚实的科学人才基础。要优化薪酬制度和人员考核管理,使财险公司能够留得住人才,充实农险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唐金成.现代农业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冯文丽等.河北阜平农险全覆盖助推金融扶贫[EB/OL],2016-02-04,http://xw .sinoins.com /2016-02/04/content_183894.htm.

[3] 李曉.让农业保险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J].农村金融时报,2015-12 -14:003.

[4] 黄延信,李伟毅.加快制度创新推进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3(2):5-6.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业保险创新策略精准扶贫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