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理论在日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2017-09-06 02:27黄园
科教导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文化教学教学案例

黄园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写照,学习语言不仅要学语言本身,更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信息、参与文化实践、感知文化观念、进行文化反思、达到文化自知,使学生意识并掌握中日文化差异,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本文以 Patrick R. Moran对文化的定义和文化内涵的四个方面为理论依据,通过两个教学案例的实践应用探讨文化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从而促进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文化教学 文化体验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54

0 引言

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是获得某种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从历史上看,日本吸收了很多中国文化,日本的传统文化大部分都和中国有渊源。但是,日本的自然环境与中国不同,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取舍,融汇并创造出自己的文化,而要理解这些文化差异,仅从语言本身来研究语言是不够的,还需结合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才能掌握日语的本质和规则,理解这门语言的思考方式和文化价值观。也就是说,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实际上归因于文化差异,语言表达差异需要从文化上追根溯源。

国家教育部曾对文化教学作出这样规定:“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外国语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跨文化能力:“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能有效和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认识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高校日语教学也应遵循这些规定和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渗透,使学生对语言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并引导他们通过体验、思考和反馈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实践,使他们深刻了解中日文化的不同,尽量减少对日本文化理解的偏差,为将来顺畅高效的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一词在日语中叫做“言語”,《広辞苑》(2005)对于“言語”的定义是“人間が音声または文字を用いて思想€Y尭星閫Y屢庵兢胜嗓騺贿_したり€Y尷斫猡筏郡辘工毪郡幛擞盲い胗浐盘逑怠¥蓼俊ⅳ饯欷蛴盲い胄袨椋ㄈ死嘤蒙艋蛘呶淖执锖屠斫獗舜说乃枷搿⒏星楹鸵庵镜姆盘逑担约笆褂谜庖环盘逑档男形!蔽幕辛礁鲆馑迹阂皇侵敢帐鹾脱实热死啻丛斐隼吹母叨戎腔郏硪桓鍪呛橇艘率匙⌒械雀鞣矫娴牡赖隆⑾八住⒆诮獭⒛酥琳巍⒕玫壬缁峁乖欤段Х浅9恪?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不包含文化内容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文化。日语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在《日本語の視点》一书中写到“言葉はそれを生み出した社会的文化であり、文化の視点を離れて言葉を考えることは生きた本当の言葉を眺める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であろう。[1](语言本身就是它所创造出的社会性文化,离开文化的视点就理解不了真正的语言。)”正如森田良行所说,语言的学习离开文化就无法想象,外语教育中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日语本身已充分反映了日本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因此应该在语言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日本文化所具有的特征随时进行讲授,以此来促进日语教学。[2]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文化时刻影响着日本人的说话方式,日本人的语言交流也鲜明地表现出日本文化的特点。例如,日本人在与人交流时会尽量避免自我主张和自以为是,而是力求表现出柔和、委婉、谦逊的态度。日语就是日本民族特性下的产物,作为日本社会的一部分存在着,也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而徐徐变化。因此要掌握地道的日语,必须结合日本文化背景来学习日语语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日语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在日语课堂上进行文化导入的研究很多,本文以美国学者Moran的文化教学理论为指导,论述其在日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 Moran的文化教学理论

美国学者 Patrick R. Moran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观点:“文化是人类群体不断演进的生活方式,包含一套共有的生活实践体系,这一体系与一系列共有的文化产品相关,以一套共有的世界观念为基础,并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3]这一定义体现了文化的五要素: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以及文化个体。在文化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相互呈现,语言可以用来描述、分析、参与、阐释文化,而文化都融汇在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语言形式上。

Moran认为文化内涵包括:文化信息、文化實践、文化观念和文化自知。文化信息是借助学习材料和教师授课,了解目的语文化的相关内容,知道是什么;文化实践是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文化信息,在教师引导下情景创建、角色扮演、观看视频复述故事情节等文化体验活动,知道怎么做;文化观念这一阶段需要教师合理引导,通过提出如何解释不同文化间的异同、解释的理由、哪个解释最合理等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认知,知道为什么;文化自知是反馈之前一系列体验学习过程的阶段,学生通过思考中日间文化的异同,反思和修正原有的观念,达到对隐形文化的学习,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对应着文化的四个内涵,Moran列举了文化教学中认知的四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适合采用的文化教学活动:[4](表1)。

3 文化教学理论的应用

传统教学词汇和语法是最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教学输出内容,Moran的文化教学理论与这部分教学相融合以学习教材和教师讲授等被动体验为切入点,由教师引导式对话或提问或者情景创设等,进行构建个人体验,这种扩展过程与之前的经历和知识相互反应得出新的看法和认识。在对话或情景创设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联想,实际上就是对行为、情感、价值观的反思,将语言表层意义通过文化体验层层推进,“文化冰山” [5]下的隐形文化知识也渐渐浮出。endprint

结合Moran的文化教学理论,授课教师应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每个文化教学项目分别属于文化要素(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文化个体)的哪一类,文化内涵(文化信息、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自知)的哪一项,文化教学(认知内容、认知方式、认知原面、认知自我)的哪一阶段,然后再决定运用哪些教学活动来推动语言与文化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文化要素总是能呈现在文化内涵的各个层面,授课教师应灵活对待各个教学项目,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尽可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1 教学案例一

3.1.1 教学项目解析

以词汇教学为例,日语教材中对词语的标注通常都是汉字、假名、音调以及词典意义。通过教科书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一个词的基本含义,但这并不等于掌握了这个词的所有的背景意义。比如“旅館”一词,属于文化要素中的文化产品,而探讨出“旅館”一词反映出的日本社会属于文化要素中的文化观念,我们需要用到认知内容方面和认识原因方面教学活动。

3.1.2文化教学过程

认知内容:在学习教材上的基本释义之后,要求学生对这个词进行造句,学生给出的句子是“旅行に行く時、旅館に住んでいます。”这里教师进行反问,有过旅行住旅店的经历吗?住的什么样的旅店?你觉得你住的旅店用中文里的“旅馆”这个词进行表达合适吗?学生给出的回答是,一般住200左右价位的旅店,认为自己住的更应该叫做“宾馆”而不是“旅馆”。进一步发问,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宾馆”和“旅馆”到底在你的印象中有什么差别。学生回答“宾馆”更加正规,统一化管理,而“旅馆”给人印象是私人开设的,更加小型的住处,更加实惠或者更有特色的地方。这是学生的分析已经准确阐明了汉语中“宾馆”与“旅馆”两个词的差别。教师继续引导发问,那么大家认为日语中有没有这种差别呢?很多喜欢看日剧的同学会脱口而出说出“ホテル”这个词,这正是比较的关键。教师予以肯定,中日语言中“宾馆”和“旅馆”,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应“ホテル”和“旅館”,但是存在着差异。接着给出“旅館”一词的日语释义。《広辞苑》“旅行者を宿泊させることを業とする家。主に和式の構造€Y屧O備を持つものにいう。”这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释义中“和式の構造€Y屧O備を持つ”这一部分。

认知原因:大家开始讨论什么的构造和设备是和式的呢?传统的房屋,包括玄关、拉门、走廊、庭院、榻榻米,传统的服饰和服,待客方式,传统的食物等,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传递了各自的想象和信息,同时激发了思考和表达的热情。这时,教师播放视频《花开物语》中关于“旅館”在日本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住处,通过视频学生不仅了解到房屋、服饰、食物这些显性文化,更是了解到了传统日式旅馆的待客方式以及文化背景这些隐形文化。

3.1.3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地引出“ホテル”和“旅館”差异,学生进一步修正了原有的认知图式,了解到日本社会“洋式”和“和式”的并存,比如饮食有“洋食”和“和食”,服装有“洋服”和“和服”,囊括了衣食住行中的三大部分。这一社会现象与历史进程紧密相关,是明治维新后西方文化的进入与本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虽然极普通的一个名词,通过挖掘深層次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对社会文化背景的认知进一步拓宽。

3.2 教学案例二

3.2.1 教学项目解析

《中日交流日本语》初级下册第26课的应用课文标题为“握手とお辞儀”,体现了中日两国截然不同的两种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属于文化要素中的文化实践,运用认知内容方面和认知方式方面的教学活动展开课堂教学。

3.2.2文化教学过程

认知内容:首先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对话内容就是初次见面的自我介绍的寒暄语,但情况却颇为微妙。一位中国人和一位日本人初次见面,日本人习惯鞠躬致意,而中国人伸出了手,这时日本人慌慌张张地与其握手。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除了说明中日见面打招呼方式不同,并没更多可讲的。这里教师请两名男同学来演示,不仅要台词还要表演出动作和尴尬的情绪,两名学生一上台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虽然对话场景简单但是是正式的商务场合,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端正站姿、严肃表情,学生开玩笑的说“我没有穿西装”,实际上也是对商务场合的合理联想。台下学生看得不亦乐乎,表演开始,两名学生完成了基本动作,但是鞠躬的动作很不标准。

认知方式:教师引入礼仪文化部分,说明正确的鞠躬姿势:鞠躬时首先身体站直挺拔,脚尖稍稍打开,眼睛看着对方,然后从腰到背到头处要保持笔直地前倾,前倾时速度要适中,到合适的角度停住保持一定时间,之后抬起头身体收回。大家试了一下,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动作的不标准又引发一阵阵哄堂大笑。借着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指出大家的出错之处,告诉大家控制好自己的身体认真对待,并带着恭敬地态度向对方表示礼貌和友好,才能做出真正得体的鞠躬。

3.2.3教学反思

鞠躬是日本的礼仪之道,已经融入到了日本的家庭教育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也是自身良好修养的体现。我们所说的话、体现的姿态和表现出的行为都是语言的一部分,反映了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因此与日本人打交道的第一步不仅要会说“初めまして、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还要按照对方的礼仪礼节进行接触,留下良好的印象。

4结语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必须在文化教学的大视野下进行。授课教师在开展文化教学理论的实践过程中应把握几方面的原则。首先,从整体把握整学期的教学内容,根据制定的单元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突出锻炼听、说、读、写等某一方面的能力即可,不可面面俱到。其次,教师需要多研究多思考教学内容的输出方式和呈现形式,根据场景需要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辩论、写作等教学活动,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充分结合。再次,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认知内容阶段教师是教学内容的拥有者、调查者和提供者;认知方式阶段教师是教练和榜样,告诉学生做什么和怎样做;认知原因阶段教师是向导和合作者;认知自我阶段教师是倾听者和共同学习者,分清各个环节里教师与学生的主次作用是将文化教学理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前提。

文化教学理论下的日语课堂是一种研究性的教学,通过文化教学理论框架对每个教学项目解析并组织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使得语言教学不再是分散的知识点,而是可以串联起来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加以体验,语言与文化结合在一起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趣味性更强,师生间、学生间互动频繁,顺利消除了语言实际应用过程中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学生在接触到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时能够客观对待[5],思辨能力和文化包容能力得到提高,为以后进行跨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森田良行.日本語の視点[M].東京:創拓社,1995:55-78.

[2] 舒小沙,聂中华.日本文化特征在日语中的反映[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1).

[3] Patrick R.Moran.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 in practic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11.

[4] 苏广才,孟昕.大学英语文化差异教学方法实证研究[J].外国语文,2014(1).

[5] 李早霞.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

[6] 禹永爱.对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日语课堂教学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教学教学案例
浅议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