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

2017-09-20 10:31褚雪冬
职业·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职生国学传统文化

褚雪冬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生语文基础薄弱、文化素养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等问题,提出在语文课堂上推广“孝亲尊师”的感恩教育,坚持诵读国学经典,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国学活动,从国学中汲取丰富养分和精神力量,帮助中职生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德”“修身”“启智”“雅行”的品格,从而达到培育中职生气度风范、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和塑造灵魂的作用。

关键词:国学 传统文化 中职生 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不仅记录风雨,贮藏丰碑,还能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进入新世纪,中华民族正在快速崛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元素,培育民族文化自信,从而焕发生机。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当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以人文教育来提升人才竞争力。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培养与健全青少年的优秀人格,还能凝聚成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会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教育和塑造人们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识,使青少年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人格进而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有着历史使命和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血脉,植根于每一位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养分,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理念、道德内涵,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彰显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强调职业教育必须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作为办学原则,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同时,公共基础课应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以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为载体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语文教学观”的理念引领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学校开展大语文教学研究,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对学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切实提升学生语文应用水平、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一、国学素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凸显高度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闪耀着人文光芒。从国学经典中捕获教育意义,帮助中职生“正德”“修身”“启智”“雅行”,对于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效。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国学经典独特的教育价值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1.学习国学提高文化素养

国学中经典的儒家文化内涵能够跨越时空引发人的共鸣,不仅启迪人的思想,还能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唯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品行。比如:工作中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因为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能沉下心来做细小琐碎之事。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没有计划,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行动。因此,要善于从自身找出不足,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向着目标奋进。

2.学习国学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学习国学,既可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文化知识,同时了解古代为人处世的哲学之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国学,让中职生明白对父母和亲人应该心怀感恩之情,在生活中,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在学校中,热爱班集体,认真学习,听从师长劝告,勤奋学习,珍惜大好时光;在社会中,乐于助人,以宽容之心善待身边的人。

当下,中职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不扎实,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在中职校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因考试不及格在网群里辱骂老师;因老师批评几句就想不开,寻短见;因为同学之间的小矛盾就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加;平日里沉迷网吧、迷恋网络小说而不能自拔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情趣不高雅、学习态度不端正、胸无大志、抗挫折能力低下的具体表现。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快餐化、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不少中职生寄希望于从三言两语的段子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解脱。于是,各式各样的语录体应运而生。有人将之归入“心灵鸡汤”之列,美其名曰励志语录。于是,“鸡汤”的水准被大大拉低,成了一碗被注了水的鸡汤。这些不求论证,不求缜密思维、只求最直接地改变读者对于世界看法的“鸡汤”,只能一时刺激人的感官,一次转发、一次阅读,眼前一亮过后,转瞬即忘。

当前,很多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富有个性的学生往往养成很多坏习惯。针对这一现象,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一部分国学经典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在道德、习惯、语言能力和人文底蕴方面发生一些改观,以此加强学生文化素养,提升思想品质。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国学精髓就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让国学走进校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习、领悟国学,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接续国学薪火,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领前行。

二、在語文教学中贯穿国学素养的途径

1.在语文课堂上传播经典,培养中职生爱好国学的兴趣endprint

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而一个人的态度是受思想指导,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胸怀大志,就必须进行正确引导和熏陶。因而重视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增强经典文化的传播。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比如在讲道德经时,贯穿“孝亲尊师”感恩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文化氛围。

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培养中职生诵读国学经典的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一次次诵读和体悟作品的内涵,在思想情感上充分被感染和熏陶。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传唱而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性,增强智慧,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所谓近朱者赤,在国学精神的熏陶下,学生的品行和修养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提升,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文学底蕴也会得以丰富。因此,用民族精神和国学精粹来激发中职生昂扬的斗志,培养中职生高尚道德情操。在卷帙浩繁的国学经典面前,语文老师是领路人,在传播经典、引导学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经典以朗读形式传播,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等经典。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慢慢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同时在读经典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学修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国学经典诵读的重点不在于知识上为课堂教育拾遗补缺,而是要补人文修养这一大课,读书明理是为了知晓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强化以心换心的人际协调功能,强化宠辱不惊的自我调适功能,强化抑奢成骄的社会警示功能,鼓励顺道率性的和谐发展功能。

3.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中,体验经典,升华修养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开展国学经典活动。国学诵读经典不仅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更是鼓励学生内化于心。老师和家長们共同携手创造一个良好的诵读环境,让学生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读—吟诵—讲解—体验”的原则,循序渐进。在两年多的教学尝试中,笔者认为开展这样的经典诵读活动具有可行性,通过优秀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国学是一门让学生充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中国文化魅力,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学科,对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对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重要作用。

4.加强学生自我修炼,不断提升国学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好的学习就是在传承中汲取精华,去掉糟粕。通过引导学生汲取国学瑰宝中人文素养的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培养儒雅君子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

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的情感体验等都需要语文教师的潜心研究。因此,教师只有对学生学情有了准确把握,并能够恰当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合理调控课堂活动,语文课堂才会实现情感共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见,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

1.教师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人

《学记》有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教师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论语·子路》中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意为,凡是为学之道,以教师得到尊敬最难做到;教师受到尊敬,他们传授的道理、知识才会受到尊重。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教师的知识水平、个性情趣、形象气质、品质修养皆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它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激励力和凝聚力,对学生起着示范、激励、熏陶、浸润的作用。

2.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和国学素养

教师要给学生合适的“一瓢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学海无涯,教无止境,教师的知识储备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文学、艺术、政治、处世、礼仪、修身养性、兵法谋略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传授国学经典,让学生“腹有诗书”,是培养他们美好人格的良好途径。

3.教师以爱心与责任心为动力

教育成功最根本的条件,是刻骨的爱心和彻底的责任心。有了这份爱心与责任心,即使父母是文盲,学生也有可能成长为人才,但教师发自内心的爱心与责任心是可贵的资源。

教师的宽容是一种美德。古语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位具有人格感召力的优秀教师应具有的一种优秀品质。教师的宽容是一种力量。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感召力。学生是最需要被宽容的,无论他们有多么优秀,他们身上都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宽容之心。而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更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工作。比如,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甚至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果对学生的缺点不依不饶,动辄讥笑、讽刺、挖苦,或多或少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有些学生还会否定自己,学习信心下降,出现厌学行为。

“开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需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面对可塑性还很强的学生,教师为什么不能多一分宽容呢?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总会犯错,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宽容看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作为教师要力争站在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感动与启发,才能真正理解精神文化的传承之意。

参考文献:

[1]袁义星.提升《国学》素养 修炼师格魅力——谈《国学经典》与教师人格魅力内涵及修炼[J].新课程学习(中),2011(3).

(作者单位: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职生国学传统文化
“垂”改成“掉”,好不好?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