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情感渗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7-09-20 16:52卢胜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情感渗透人文精神语文教学

卢胜友

摘 要 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情感诱因,能唤起学生的内心感悟,启迪学生的灵性,有效促进学生兴趣、习惯、审美观、个性心理品质,向健康、和谐的高层次方面发展。为此,本文拟就形成阅读习惯,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审美能力;培养高尚人品,铸造健全人格等三方面谈谈情感渗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渗透 人文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它不仅应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还更应借助语文的文学性给学生更多人文精神的教育。在应试教育中,我们往往比较注意理解力、记忆力、判断力等智力因素,而习惯、意志、审美观等人文因素,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些因素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铸造他们健全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方面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苏霍姆林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时间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感情所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现代教学论同样认为,情感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就三个方面来谈谈情感渗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形成阅读习惯,提高文学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属于人的个性倾向性,谚云“习惯成自然”。勤于读书、乐于读书的习惯一旦养成,便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一种稳定的倾向和需要。学生无需教师指点,就能迅速、准确地洞悉作品内容,领悟作品的精妙所在。

阅读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发挥情感的作用,积极的引导。情感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和纽带,只有融入读者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和想象,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把握作者的切身感悟和特殊的思维方式。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做到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沟通交流,并仔细推敲情感触动的最深之处,找出其使人动情的原因,给学生情感的再创造提供条件,进而让学生体会“阅读他人头脑”的本领。并且,我们要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兴趣出发,逐步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拓展兴趣点,加宽兴趣面,让学生的阅读置于一个兴味盎然的气氛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某事有了兴趣,能发掘出他的最大潜能,同样,对阅读有了兴趣、成了习惯,也会发挥出他的主观能动性来。只要遇到好的作品,他定会主动记忆,主动积累,主动运用。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学形象均有接触,广泛涉猎,博闻强记,耳濡目染,这样眼界开阔了,知识广博了,信息储备也丰富了,自然,听说能力、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以至达到出口成章,涉笔成趣。

我们爱好文学,我们愿意为它占用生命的一部分,并不一定因为我们的工作需要,前途需要,只是因为习惯,因为兴趣,因为出于对文学的渴求。所以我们让学生去读李白、杜甫,读“三国”、“红楼”,让年轻学子的心灵久经文学情感的浸润和艺术营养的浇灌,在乐于读书中增强语感,培植悟性,体味文章精妙旨趣,使他们具备更多的文学素养,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2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审美能力

崇尚美是人的天性,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唤起学生爱美的天性应当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在,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使美育几乎没有立锥之地,导致中学生智力结构与情感结构极不协调。因而语文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还应当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等。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我们读古文,领悟孟文的浩荡,庄文的奇诡,韩文的俊俏,在他们说理论证的风格气势中,感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自由节奏,得到一种审美情感体验与享受。我们读今文,同样可以感受茅盾的细致入微,老舍的流畅诙谐,冰心的清新明媚……

“情”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写遒“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他不仅阐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要贯穿于作品中个,而且还悟出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显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情感因素的激发,创造一种情感气氛,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我在上《故都的秋》時,为了渲染悲凉的氛围,特意找来一盘用排箫演奏的名为《秋梦》的音乐磁带。在上课时,伴随着低沉的乐曲,我朗读的声音舒缓、沉静、无奈,把郁达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那种深远的忧虑,那种孤独的冷落,及渗透在故都秋色之中的淡淡悲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被朗读深深感染,均沉浸在深远的秋意当中,脸上洋溢着欣赏后的满足感,学生的情绪大大调动起来,在提问的时候,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并且读得抑扬顿挫,情真意切,仿佛和作者一道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我们通过情感教学,为的是教会学生感知美、鉴赏美,有了赏美兴趣,便会形成更高层次的审美品味、审美能力和审美观。

3培养高尚人品,铸造健全人格

中学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情感和陶冶”。这就是要在教学中,将课文作者的人格气质、胸襟境界及种种思想感情的因子在潜移默化中积淀在学生深层心理上,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启迪,坚定乐观向上的信念。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人类精神、道德、睿智、理念的反映,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用了不少中外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他们之所以代代传诵,常读常新,就是因为笔墨中焕发着人格、人性的光辉,饱蘸着作者自己的浓烈的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这为“通过情感教育实现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的范本。

《岳阳楼记》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的优秀散文,教学这类文章,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先深刻地体验,把握住课文的感情基调。教授时,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把抽象的文字变得浅显流畅而自然、直观地再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迅速唤起学生的内心视象,使他们于不知不觉中产生情感冲动,对作品中展示的“八百里洞庭”的壮美图景心驰神往。以至进入角色,达到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还能启动他们的灵性,感悟到作者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针对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脆弱、信心不足的状况,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启迪人、激励人的因素去开导他们,使他们坚定乐观向上的信念。如利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强调“志”、“物”、“力”的关系,让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认识到只要尽自已的“志”与“力”,就应该踏实坦然,无怨无悔,而不必过分责备自己,自卑消沉。心理学表明,过于沉重的思想压力反而会妨碍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欲速则不达”,而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则是成就学业事业的精神动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教师要充分发摔教材的情感因素,并投入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养成阅读习惯,提高文化素养,树立高品位的审美观,铸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乐呜.试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C].黄珉珉.社全国优秀教育心理学科研论文集.北京:人民中国出版,1992.

[2] 将审美素质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C].石以,魏翔宇.教育教学论文选.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感渗透人文精神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渗透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