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7-09-27 00:06刘卫国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火烧云思维同学

刘卫国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教学的时效性和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只有通过阅读教学的有效参与以及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激发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告诫我们: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以從几个地方开展:向同学们讲清创新意识的含义;利用古今中外新精英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目的;设置趣味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一)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目的。

例如在《火烧云》一课教学中,针对文中火烧云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火烧云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之间互相演示,然后纷纷到前面表演。最后大家一致赞扬一名同学用双手滚动的办法来演示火烧云升上天空最为贴切。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办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办法。

(二)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

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就是从多角度寻找答案、办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服东吴地方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A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B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C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都是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完毕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二、唤起想象,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想像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像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预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

教学《夕照》时,我在孩子面前展示了一幅画,砖瓦房后立着一排挺拔的钻天杨,圆圆的太阳杨树梢上。教师的语言描述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黄昏的世界,孩子们仿佛看到了夕阳不刺眼的光线,柔柔得光线。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视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夕阳的感受很自然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在一段布满幻想的音乐旋律中,在“如诗如画的夕照”的提示下,他们深情地、美美地描述着:“家里屋顶上的烟筒里冒出渐渐的炊烟。”“太阳泛出的红润成了小姑娘脸上的红云。”“天空即将变成黑色,地球的那一面又会迎来一个漂亮的黎明。”……这样把他们所获得的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到了课间,许多孩子还挤在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述他们的感受。所有这些都表明,想像本身不仅是创新的前提,还是进行持续创造的驱动力。有许多学生都说自己看到的有关夕阳的文章。有些学生没有读到,急切地向这部分学生打听,这些文章在哪儿有?我顺势启发他们:“读书多好哇,可以知道那么多事情。我们同学可以互相交换图书,这样大家就可以看许多书了。”之后,我发现班上总有书在传阅。学生对阅读布满爱好,常有孩子在一起谈论书,也经常有学生向我请教不熟悉或不理解的字词。我认为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习惯,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

三、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学生正是在广泛的阅读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感悟生活,再写作训练中抒发情怀、感悟人生、萌发创见。因此,语文课堂应给学生以无限的空间,让畅想的思维自由飞翔,每节课都应有真情的交融、高峰的体验、心潮的激荡、灵感的爆发。

如:分析《掌声》一课时,我首先提出“课文为什么用掌声为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听到掌声,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求知的欲望也非常的强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弄清本课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写作?其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学生就能够间接地理解作者的创新思维及创造性的活动,从中得到创新的启迪。再次是让学生精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发表看法、解释文中的难句“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欣赏佳句,“后来,小英在给我的来信中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这样学生就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探求文章中所阐明的道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对创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到恰倒好处的解答后,受到我的高度评价。如“棒!你真聪明,分析的太好了!”等,再我的鼓励、唤醒和鼓舞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了创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些创新活动的艰辛。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这正是创新精神的本质体现。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灵感,在阅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他们得到了生活中间接或直接的创新经验体验,对课文的认识更深刻了,掌声的含义也就真正的理解了,即掌声是指给予别人的关心、爱护、理解和支持。它往往可以使对方感到温暖和力量,鼓起战胜困难、摆脱困难的信心与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激情都被激起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猜你喜欢
火烧云思维同学
《火烧云》的“变”
美丽的火烧云
火烧云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火烧云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