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背景下的翻译原则及翻译策略

2017-09-30 00:36杜凤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翻译原则翻译策略

杜凤兰

摘要:翻译不是简单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而是涉及作者、文本、译者、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等多层和谐互动的过程。以认知翻译观为基础,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关联原则、优选原则及经济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运用释义策略、转换策略及删减策略解决翻译所遇到的认知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翻译,从而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关键词:认知翻译;翻译原则;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9-0112-03

从认知角度研究翻译过程是目前翻译研究的热点,是翻译研究的新范式和新趋势。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基于体验哲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翻译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认知翻译研究不仅仅关注原文、作者或译者,而且关注从作者、原文、译者到原文转换为译文的整个认知过程,关注在从原文到译文的转换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理论、认知原则、认知模式及認知策略,探讨和揭示翻译过程中一系列的认知心理活动,这些研究对于充实和发展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培养译者的翻译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一、认知翻译观简介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语言是经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语言是现实与认知的产物。因而,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参与,并以多重互动为基础。译者要在透彻地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种意义的基础上,在译文中用目标语尽可能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客观现实世界及认知世界,因而翻译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体验性。体验哲学认为,人的认知、概念、判断、推理乃至语言都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体验。以体验哲学及认知科学为基础的认知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同样具有体验性。这种体验性涉及作者、读者和译者几个方面。作者的文本创作是以体验为基础的;作为读者的译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体验性;读者和译者需要在一定的认知机制下,运用一定的认知模式,经过各种认知活动才能体验性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要表达的意义,因此,翻译是一种基于体验的认知活动。

第二,多重互动性。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活动,更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语言、文化、认知之间以及作者、读者、译者之间多重互动的认知过程。认知翻译观认为,翻译的多重互动包括:“现实与主体(作者、读者、译者)、主体与源语言、主体与目标语,以及读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1]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谈论语言、文化、认知,或者孤立地谈论作者、文本或译者、读者,而是应该将语言、文化、认知、作者、文本、译者及读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创造性。人的认知是基于体验的,人的体验有相同性,同时又具有差异性,作为读者的译者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的,翻译是基于对原文的认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把原文词汇、句子及语篇的各层含义用目标语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会涉及到译者的主体性,其创造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不同译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社会背景、语言水平、语言风格不同,他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感知也不尽相同,译文也自然不同,这也解释了无论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如何,同一文学经典总会有不同的译本。同时,翻译又受原文制约,要忠实原文,虽然绝对忠实原文是不可能的,但绝对不能天马行空,随意创造,也就是说创造要有度。因此,与文本或其他译本完全不同的译本也是不存在的。

第四,语篇性。翻译的语篇性是指译者基于自身的认知、体验、多重互动等机制,理解文本的结构、内容、风格、功能、目的等,并用目标语表达出来。如上所述,翻译具有互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原文文本,翻译也不是简单的解码——编码过程,而是要在原文语境中,译者根据自己的认知、概念、判断、推理等理解原文的字词、句子意义,并将词汇、句子意义充分置于原文的语篇中整体考虑,再根据原文的意图和功能决定取舍,最后用合适的目标语表达出来。字词、句子及篇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个别语句的理解和翻译离不开对篇章整体风格、功能及认知等的分析,恰当的理解和翻译要体现出语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第五,和谐性。翻译的和谐性与翻译的多重互动性及翻译的语篇性是密切相关的。认知翻译观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作者、文本、译者之间的协调一致。实际上,这种协调一致涉及多个层面。首先是客观世界与认知世界的和谐一致。原文的语言反映了作者的这两个世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基于自身的体验和认知将语篇信息还原为这两个世界,充分考虑、透彻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这两个世界,并用目的语适当地表达出来。其次,这种和谐性还体现在译者对语篇各个层面的处理上。译者无论是对原文字词、句子、语段各层意义的理解还是对文体风格的理解,都要考虑篇章的整体性,要整个篇章协调一致。此外,译者还要使作者所要描绘的客观世界与译者的认知世界协调一致,使译文具有整体性、和谐性。

二、认知背景下的翻译原则

1.关联原则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语言交际本身又是一种认知推理过程。因此,我们说,“翻译过程是译者根据动态语境进行动态推理的过程,推理的依据就是关联性。”[2]50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阅读原文时,对原文的字词、句、语段、篇章等会有多种理解,译者要凭借词汇信息、百科知识、逻辑信息、语境等做出判断、推理和概念整合,从原文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各个层面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做出合理的解释,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最佳关联。值得注意的是,原文作者的意图有时是明示的,有时是暗示的,这时译者就要依靠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任何一个单词都有原型意义(central meaning)及外围意义(peripheral meaning),外围意义是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或转喻映射获得的,两种意义间是密切相关的。翻译时对两种意义的取舍取决于译者对原文文本各层面的认知。以第五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原文题目limbo一词为例,该词的本义具有宗教含义,指“灵魂尚未进入天堂寄宿的地方”,即“地狱边界”。其引申意义颇多,可以指“监狱”、“被遗忘或忽视的区域或状况”“(因等待另一事件发生而所处的)不确定状态”,或“放置丢弃物的场所”。在翻译该文时我们无疑会纠结于limbo一词的意义,对该词意义的取舍绝不能孤立地去考虑其原型意义或外围意义,而是要将该词置于语篇中视上下文语境而定,实际上就是依据关联原则选定该词的意义。正如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明伦在对此次翻译大赛译文做评析时所言,通读全文就会得知,该文作者在文末暗示limbo 指的是limbo between the life just passed and the one to come[3]。所以,翻译该词时就不应取其本意,而应该取其引申意义。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邓志辉将其译为“过渡地带”[4],曹明伦教授将其译为“人生过渡期”[5]。看似简单的词汇意义取舍,其间涉及复杂的认识活动。所以,关联原则所强调的是译者将原文作者的客观世界、语言世界、认知世界同自己的客观世界、语言世界及认知世界协调一致,寻求意义集合之间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endprint

2.优选原则

优选原则与关联原则在翻译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翻译涉及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两部分,无论是原文理解还是译文表达都是动态的认识加工过程。在这一动态的认知加工过程中,译者要进行一系列的判断、推理、概念整合等思维活动。译者对原文文本的阅读理解过程就是激活已有知识,依据作者的意图把所获得的相关概念、信息及图示等进行整合,再借助语篇框架知识、文化知识及认知模式将输入空间映射到合成空间,形成跨空间连接网。而这一网络本身具有整体性和层级性,其中的意义是经过关联原则和优选原则确定的,是最紧密的意义匹配,因而也应该是译者目标语中最合适的表达。例如《简·爱》第十三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I knew my traveler with his broad and jetty eyebrows; his square forehead, made squarer by the horizontal sweep of his black hair[6].句中traveler是一个非常简单常见的英语单词,在理解原文时,译者已有的知识被激活,首先想到该词在汉语中的原型意义是“旅行者”“旅客”。随之,译者要根据原文语境进行判断、推理,再进行整合,根据最优原则译为“赶路人”最为合理,因为根据原文语境,简·爱第一次遇到罗切斯特时,罗切斯特正骑马走在回家的路上,所以对简·爱来说,罗切斯特是“赶路人”,而不是“旅行者”或“旅客”。译者将句中的traveler译为“赶路人”既符合原文语篇框架,也符合原作者的意图,又符合译者的心理认知。因此,翻译过程中的优选原则强调译者在语义推理过程中经过多个心理空间相互映射、联想、完型等,完成对意义的整合。

3.经济原则

在认知翻译过程中,与关联原则及优选原则密不可分的另一个原则是经济原则。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寻求意义间的最佳关联原则还是选择概念整合中的优化原则,译者的认知都符合人类交际行为的“经济原则”,即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佳效果。所谓经济原则是指在语义关联推理和语义优化整合过程中,人类的认知遵循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2]52。如上文所举例子中,无论是运用关联原则确定limbo的意义,还是运用优选原则优化整合traveler的意义,译者都会遵循经济原则。否则,译者就会只关注单个词汇或语句的翻译,忽略了语篇整体;只关注自己的客观世界、语言世界及认知世界,而忽略了作者的客观世界、语言世界和认知世界,其结果就是以九牛二虎之力换来的是“见树不见森林”的效果。

三、认知背景下的翻译策略

就翻译策略而言,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所探讨的认知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和转换策略。由于人类认知具有相同的一面,在对源语解码和用目的语编码时,译者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运用关联原则、优选原则等能够寻找到合适的译语表达方式达到作者的客观世界和译者的客观世界,作者的认知世界和译者的认知世界的和谐统一。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及认知的差异,翻譯过程中会遇到概念整合困境,本文重点探讨走出概念整合困境的几种认知翻译策略。

1.释义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当源语文化的概念在译语文化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时,由于自身认知及外部语境等的限制,在译语文化中找不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概念,译者往往会用译语形式解释这一概念的某种象征意义,这时概念整合的结果不是本源概念,而是其内在含义。比如,中国文化里用“豆蔻年华”“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来喻指不同的年龄段,而西方文化则没有对应的概念,如果汉译英时,采取直译法就会让西方人不知所云。翻译时就应采取释义策略译出以上概念的喻指含义,即 “13岁”“30岁”和“40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某些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概念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没有相同的概念,抑或找不到相近的概念,这时就需要释义的策略。比如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些文化礼俗、中医中药名称、一些神话传说、典故等等为中华民族所特有,如果直译,不仅违背了翻译的和谐性,破坏了其中的文化韵味,而且也达不到交际目的。

2.替换策略

替换策略是指译语中没有跟源语相对应的概念,译者选择译语中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来替换源语中相应的概念。在游天坛时,斋宫的介绍令笔者对英汉语中“斋戒”一词的含义及其翻译很感兴趣。经查证,汉语中的“斋戒”在明代有记载,清代沿袭了明代的传统。汉语的“斋戒”是指在祭祀或举行隆重大典之前,沐浴更衣,吃素忌酒,独处静养,整洁身心,摒除杂念,以示虔诚,就连皇帝在祭天之前,也要行斋戒。那么,在翻译时该如何处理呢?杨宪益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将汉语的“斋戒”译为observing a fast,采取了替换策略。在西方文化里,observing a fast指“减少食物摄取,以鱼代,诵经或参加教会活动,强调忏悔、赎罪、洁身”。可见,汉语的“斋戒”同英语的“observing a fast”的所指并非是同一概念,但却是相同或相近概念,翻译时采用替换策略比较合理。习语或谚语往往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等密切相关,而中西方文化、习俗、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又存在差异,将一种语言的习语或谚语译为另一种语言时,有时会缺少相应的概念,需要用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替换。如汉语的“添油加醋”译成英语则为add fuel to oil。英语的have a butterfly in ones stomach在汉语中没有相同的说法,但我们可以用相近的说法“忐忑不安”来表达。

3.删减策略

删减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不影响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有意省去或删除源语中的某个或某些概念或语言表达。删减策略既适用于语言层面,也适用于文化层面和文体层面。在英汉互译时,有时某些介词、副词、形容词或者某些修辞手法等在优选原则、经济原则的作用下及概念整合过程可以被滤除掉。同样,英汉两种语言有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概念,比如有的习语、传说、典故在某些语篇的翻译中有必要采取删减策略。另外,一些具有文体特征的表达方式或者概念,在翻译时没有必要逐一译出,或者出于经济原则就可以采取删减策略。endprint

猜你喜欢
翻译原则翻译策略
简析广告语的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