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2017-10-14 01:09刘珊珊
魅力中国 2017年2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质高校

刘珊珊

摘要:本文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结合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证调查,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概括分析,并探究应用技术型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质

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民族能够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与文化。所谓传统就是一个民族一代传一代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待某些客观问题或客观事务的处理方法以及相应的某些习俗惯制。而文化则是指在传统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内涵的事物或思想,而且这种文化沿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1.传统文化是塑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石。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外核可以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传统文化精神的实质展现出人生态度、追求和境界,其现实教育意义体现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具有坚持不懈、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的坚韧品格。《孟子·告子下》中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概括得淋漓尽致。

2.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与高校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国家各单位推出了诸多显有成效的措施与政策,如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档节目,带领大家回温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在全国各中小学与高校掀起了学习古文化、古诗词与成语的高潮。同时,关注中国国学文化的《百家讲坛》,关注中国民俗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的不断传播,引发公众对传统文化关注,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也在持续进行,诸多高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开设也在不断重视,这表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及作用已经被国人所认识。

二、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应用技术型的本科院校,在发展特色专业,培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重视与摄入还有待加深,先就我在校工作期间了解的情况做一简要分析。

1.传统文化被学生所忽视。

当前,学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认知表现为储备匮乏、观念淡薄,甚至在不同程度上有弱化的趋势,学习氛围不浓厚。在对我所带12个班389名学生传统文化认知展开调查的基础上,统计显示32%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相对感兴趣,56%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90%的学生认为英语的学习时间占主导地位;对传统文化著作“偶尔翻阅”的学生占73%,13%学生持敬而远之的态度,理工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缺乏程度更为严重。传统文化被本校学生所忽视的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也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践行民族传统道德能力弱化、知行脱节、诚信缺失,心理问题与犯罪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2.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不够。

据了解,我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很少,虽然有人文基础学院,但该院也没有设置类似的专业,全校学生除通过《历史课》与《思修课》能零星摄入传统文化以外,就是全校的选修课。从下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虽然学校对传统文化教学的支持程度都为重点支持,但是,现已开设的相关课程只有《中国经典话剧艺术赏析》与《<红楼梦>人物赏析》两门课。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所衍生的新兴文化以其自身新、奇、变的特点为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营造了全新的环境,不仅拓宽知识获取渠道,而且提供了优越的学习交流平台。但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与传统文化发展相背离的异质文化,如网恋、同性恋、网贷、网游等负面文化,使学生看待社会、自己及他人的角度发生严重的偏离,甚至有些学生质疑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认为这些所谓老古董的文化应该被摒弃。同时,不良社会文化,如暴力、赌博、黑帮小团体等严重侵蚀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发展逐渐迷失方向,甚至价值取向出现错位。高校学生在面临这些诱惑与冲击的时候,理性鉴别和批判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虚无主义心理。此外,社会大众文化和青年流行文化作为一把双刃剑,以其特有的意识形态和娱乐意义影响着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与对待传统文化的冷漠态度相比,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流行语言、流行新产品等社会大众文化和青年流行文化更受高校学生的關注。

结语

通过以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介绍,我校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培养现状的分析,及对我校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培养的路径建构,我们看到高校传统文化建设最终离不开学校及各部门的重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机制是基础。此外,高校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时,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拓宽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渠道,使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并形成一种长效的创新培养机制和培养氛围,以实现培养我校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陈龙涛.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5.

[2]陆凤.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与路径建构[J].江苏高教,2015.

[3]顾冠华,沈广斌.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M].青岛:海洋出版社,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质高校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