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错”,化“错”为美

2017-10-17 14:44唐玉玲
教育界·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

唐玉玲

【摘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错误”,我们不应该不知所措,而要用欣赏的眼光悦纳学生的错误,并将错误进行分类、归因,挖掘“错误”资源的“隐性价值”,化“错”为美,让数学课堂流淌灵动、智慧之美。

【关键词】类型与归因;化错教学;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比较稚嫩,对事物的认知还处在“片面性”的层次,因而犯错也是不可避免的。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1]因此,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不能“谈错色变”,而要悦纳学生的错误,欣赏学生的错误,像华应龙老师那样,

一、寻根探源,知“错”即改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化错”,首先要寻找到错误的源头,从根源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铲“错”除根,让学生知“错”即改。

1. 归类,给“错”贴上标签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做题时最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审题错误。审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能力,审题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理解上出现了偏颇。有的学生一味地追求速度,在没有弄明白题意的情况下就匆忙答题,结果只能“败下阵来”。第二种是混淆概念的错误。虽然教材对许多数学概念都有了较为形象具体的表述,但是学生对概念只是“囫囵吞枣”地记忆,完全没有进行“反刍消化”。如认识圆的直径等数学概念模糊不清,数位与计数单位容易混淆……第三种是由于演算过程中的“小马虎”造成的计算失误。第四种是无意识性的随机错误。给学生的错误类型贴上不同的标签,既便于对错误的成因进行分析,又方便“对错下药”,找到“化错”的途径和方法。

2. 归因,给“错”把脉问诊

上面提到的四种错误,除了随机错误,大部分错误都有其“病灶”所在。以概念不清为例,小学生的思维侧重于具体形象化,对于空洞的概念总是将其进行“可视化”操作后进行理解,但往往在抽象与实物之间转换时发生了错误。而审题方面的错误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如学生在题目中看到“扩大了10倍”与“扩大到10倍”,由于两个词很像,学生往往混淆,不明白究竟是扩大后的数是原数的几倍。小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这种类型的词汇经常导致审题失误,这就需要教师对错误进行分析,抽丝剥茧找到“病灶”,然后“对症下药”,彻底解“错”。

二、对症下药,落“错”生花

了解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错误的类型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之后,我们就要巧妙地“化错”,让学生在“化错”中获得数学思维生长的力量。

1.“错”中识“质”

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充分给予关注,因为这些错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当时的思维状态、认知起点以及产生的困惑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操作等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认知错误将错就错,让学生在错误中认识到问题的实质,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6个三角形,让学生进行分类,各小组学生很快地根据角的特点把这6个三角形分成了三类,但是不知道各类三角形的名称。学生先是拿着两个直角三角形,他们认为这两个三角形应该叫锐角三角形,理由是这类三角形有两个锐角,只有一个直角,锐角的个数多,所以叫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顺水推舟,指着两个锐角三角形问学生,这类三角形又该叫什么三角形呢?在这个时候,学生们都意识到了现在的这类三角形,应该叫锐角三角形,因为它全是锐角,所以只能叫锐角三角形。而刚才那一类还有一个角是直角,所以应该叫直角三角形。上述活动中,学生因为两类三角形中锐角的个数问题而导致了命名的矛盾,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矛盾中去寻求每一类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然后根据它们的本质特征重新命名。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就是学生在错误中认识了问题的本质,数学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使得课堂教学更加走向深入。

2.“错”中找“对”

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被发现。” [2]有时候,“差错”往往是“正确”的引领者,而“错误”往往是正确思路的“孕育器”。例如,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会创造出“600÷3+600÷40=600÷(3+40)=215”的“除法分配律”。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探究除法究竟有没有分配律,什么时候存在,什么时候不存在,进而可以更好地认识为什么乘法有分配律,让学生觉得错得有价值[3]。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否定”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实现了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找到了没有“除法分配律”这个“对”的认识。

3.“错”中求“高”

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屡见不鲜。要么是一不留心数字抄错了,要么是乘法口诀背错了,要么是小数点“站错位置”了……总之,都是芝麻大的错误,却像白纸上的许多小黑点一样,让老师感到非常不舒服。针对这一点,我主要采用面批课堂作业的方式来整治。当批到错题时,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错在哪里,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症结”所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探囊取物般地找出错误。对于这类学生,就可以将错误进行扩大化,扩大到全班的层面来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分数除以分数时,我首先通过让学生学习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独立尝试计算的方式,使学生在尝试中把错误暴露出来;接着,我利用课堂巡视把这些错例收集起来并呈现在黑板上,作为教学的生成资源加以利用;然后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发现错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从而帮助部分学生清除思维过程中的滞碍。

4.“错”中寻“宝”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让数学思想在学生的心中扎根,也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让学生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分类中认清错误的类型、归因中明白错误的原因,反思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错误”让学生变得更加“完美”了。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中“画长方形”这一环节时,先要求学生在作业纸上尝试画一个长方形,结果出现了下面这些情况:①图形不封口。②把长方形的长和宽画成曲线形的。③将两条长或两条宽画得不一样长……这时教师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选择几个投影出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分别错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样的错误?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甲说:“长方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画的时候应该封口。”学生乙说:“长方形的长和宽是直的线,应该用铅笔沿直尺贴近把线画直。”学生丙说:“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长度分别是相等的,不一样长的话就不是长方形了。”……这样,学生把错误的原因一个个地找出来了。教师接着说:“那我们在画长方形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怎么样才能画一个正确的长方形呢?”然后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很快总结出画长方形的方法和画长方形時的几个注意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我们不能给予否定或回避,而是及时关注并直面学生的这些错误,变“错”为“宝”,把它们作为课堂生成的资源,让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讨论,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总之,数学课堂中的错误也有其潜在的价值,作为数学教师要慧眼识“错”,并学会“翻转”,化“错”为美,将“错误”变成宝贵的知识“财富”。只要合理用“错”,把握生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更加灵动、靓丽!

【参考文献】

[1] 王宜练.善待“错误”资源 打造精彩课堂[J].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8(10):75.

[2] 陆茗竹.让错误成就数学精彩的课堂[J]. 语言文字学:数学,2016(10):35.

[3] 华应龙. 聆听儿童思维真实的声音——我的融错教育观[J]. 人民教育,2010(12):46.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
浅探“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有序思考地引导”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