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联结:让“幼小衔接”贴地而行

2017-10-17 23:57陆芳
教育界·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专业发展

陆芳

【摘要】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做好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的衔接,对促进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和改变“幼小衔接”方式,提升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儿童成长提供更适切的帮助和指导,是“幼小衔接”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深入对方学校,深入观察和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年龄特点以及对方学校的教育教学举措,使“幼小衔接”更贴地而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幼小过渡,努力成就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更直接成就学生的幸福生长。

【关键词】深度联结;幼小衔接;专业发展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做好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的衔接,对促进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学校每年与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出发点。创新和改变“幼小衔接”方式,提升“幼小衔接”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儿童成长提供更适切的帮助和指导,是“幼小衔接”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初心:我们为什么而“衔接”

通常,对口施教区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幼小衔接”活动,会相互组织听课评课,教师会坐下来面对面交流,尤其是小学方面会对幼儿园提出一些要求,希望幼儿园帮助孩子做一些心理特别是习惯上的准备。有的幼儿园还请小学给家长作一次培训讲座,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了解和适应升入小学的转变。近来,我们常常自问,这样的衔接,是否就是最适合、最合理的?是否是最大限度地顺应了儿童、为了儿童和促进儿童呢?

一个前置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育什么人?怎么育?”一个小学生,进入小学时的初始在哪里,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六年后他从小学毕业,我们应该送出去,送给中学一个个怎样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带上哪些知识、能力和素养?作为小学,“幼小衔接”只是小学对幼儿园提出一些要求和希望吗?我们还可以在“幼小衔接”或“小中衔接”中如何主动作为、做怎样的努力和实践?目前,幼儿园规程越来越强调“儿童在游戏中”“禁止小学化倾向”的新要求,關于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时刻观照着我们,我校在办学实践中认识和提炼的“认识儿童,让每一个儿童站在课堂中央、课程中央、学校中央”的“童真”课堂理念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基于对上述问题的综合思考,在又一轮“幼小衔接”开始时,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一种有益的尝试和调整上——进行一日蹲点,以期深度了解,即两校教师分别沉下身来,走进对方学校至少一天,观察和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及游戏情况,通过一个较完整时间段的观察,反思该学段儿童的身心、年龄特征,了解对方学校的教育教学举措,做出一些积极的解释,然后再一起交流探讨。

我们希望这样的衔接能让教师更多地去观照“初心”,双方同时做出最大可能的努力,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幼小过渡,达成一些共识,落实一些行动。

二、现场:一次幼小衔接活动掠影

经充分考量、沟通、协商和准备,小学与幼儿园于三月份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幼小衔接活动。小学一、二年级全体任课教师分成两天进入幼儿园,全程参与大班幼儿一日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幼儿园大班教师则进入一年级随班蹲点一天,全面了解小学生在校一日学习、生活。

完整时段的全方位的蹲点观察,给教师带来了深刻的、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感受。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让我收获颇多。环境布置中体现儿童的参与性,洋溢浓浓的童趣;户外活动巧用教材,活动有趣,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室内游戏,因地制宜,给孩子选择权,充分展现能力,是真正的活动体验。”——教师1

“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幼儿园是张扬孩子的个性,而我们小学很多时候追求共性。其实,促进个性发展,又何尝不是小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工程的终极目标呢?只是当我们被一些应试教育的外在压力、内在焦虑所禁锢和束缚时,可能已经忘了我们的初心,或者说偏离了我们的方向。孩子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老师应是引导者、协助者,我们应给孩子多一些信心、等待,让他们积极参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2

“以前一直觉得接手的一年级学生好像什么都不会,学习习惯也不好。通过一日观察发现,其实幼儿在幼儿园里学习了很多知识和生活技能。用完早点后都会自己整理桌面,随时把自己的小凳子放回原位;在学习时,能注意坐姿及其他习惯的训练,教师能对幼儿进行说话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幼儿在区角活动时都很安静,专注度很好,做自己的事情,不打扰别人,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很投入。这么看来,我之前对孩子的看法太片面了,有些要求过高了,应该正确认识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3

“每个年段都有自己的任务或目标,幼儿园主张让孩子们快乐随性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情感或习惯等;而小学里有统一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力求整齐划一,所以很多孩子来到小学不适应,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能否两者都往前一步,使孩子们在入学初能顺利进入学习轨道?我觉得今后的幼小衔接就应该这样,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近,甚至可以再具体细化一些加强研讨,使孩子将来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教师4

“看到一群幼童在幼儿园里叽叽喳喳,做着鬼脸、蹦蹦跳跳,在课堂上也十分自由,我开始能够理解孩子们刚上一年级的状态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努力,可以给他们多一点的时间,去适应幼儿园向小学的转变,理解第一,顺应第一。通过这次活动,感触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真的要爱孩子,要懂孩子。”——教师5

……

有了感性认识、情感共鸣,交流研讨时的共同话题和问题解决意识就会得到增强。幼儿园教师普遍觉得孩子们进入小学半年多来改变和进步很大,懂规范、会学习,读书、写字、做操、上课有模有样。小学教师则对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尤其是游戏活动的意义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大家发现,儿童的成长似乎被我们的教育人为地割裂了,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毕业两个月后进入小学,面对陌生的知识体系,仿佛要翻越喜马拉雅山,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实际存在一道明显的分水岭……如何面对?大家认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十分重要,两校既需各自尊重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特点,又需在“怎么样培养”和“培养什么”问题上,寻找最大公约数。要更好地研究儿童,正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发掘孩子的兴趣和潜质,更多地针对和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教育教学内容和活动,要关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要允许孩子有个过程,用心学,慢慢来。

这样的反思和交流较好地指向了本次深度蹲点衔接的初衷——“彼此走近、相互了解、研究儿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既要立足当下,更要适应成长和发展,始终将研究儿童、促进儿童作为教育的核心,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真正努力让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站在学校的中央。两校还达成共识:进一步做好幼小深度对接,在幼儿大班期间的最后一个月,携手举行“走进小学——亲子体验日”活动等,让大班幼儿、家长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走进小学,参观校园,进入课堂,初步了解和培养一些基本习惯等,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做一个小学生有更感性的感知,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和愿望,以便更快更好地过渡适应,开始新的学习旅程。

三、反思:如何更好地为了儿童的成长

蹲点,是为了了解;研讨,得以有所共识;反思,则为了更好地前行。这样的衔接才是更好的联结,合各方之力,为孩子的成长发展给予更多的陪伴和支持。

1. 用心发现,感应认同

很多时候,都会听到小学教师如是说,“现在的孩子好像一年不如一年了,从大班升入一年级,识字量没有以前多,计算没有以前好,习惯比以前差……”也听到中学教师说,“这一届学生不行,语文基础常识不懂,阅读能力差,解题思路限制,习惯也不太好……”真是这样吗?真是前一学段没有学好,还是孩子们的能力真的在倒退?可以走进前一学段沉下身来深度观察,让教师有所发现。

①其实孩子们一个个都挺棒。以往在教师眼中这不好那不够的一年级学生,换个时空还原成大班幼儿的时候,其实会的挺多,愿意去积极尝试的挺多,能够干得很漂亮的也挺多的……他们并不是什么都不会,而是真的很不错。

② 其实孩子表现出了较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在游戏和学习活动中,他们安静地倾听,清晰地表达,大胆地表现,专注地去做……谁说习惯差?

③其实幼儿园教师也都尽心着力,也很不易。不管是环境布置还是组织学习、游戏、生活,都能看到她们心灵手巧,富有创意,耐心细致,能文能武,习惯能力培养两手抓……

④其实“幼小衔接”更是小学要做好让幼儿有所适应和过渡。这个过渡绝不是幼儿园要为小学做充分的准备,绝不是让儿童直接从分水岭走过来,而是一个从此岸走向彼岸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自然、顺利地过渡,给小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如我们的课程、课堂,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全面关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

2.潜心思考,感知理解

①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连续性。春天萌芽,春夏开花,秋天结果,七个月会坐,八个月会爬,一岁左右会走、会说话,三岁上幼儿园,六岁上小学,都有年龄特点,教育的意义在于在不同年龄阶段,为孩子提供和创造资源和环境,给予孩子适切的引领和帮助,而不是掰开花苞、拔苗助长。这样的理念教师并不陌生,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往往会忘了这一点,更有甚者会有这样的想法:“幼儿在活动中升华情感,培养能力,快乐参与活动,但不一定学会真正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参与,没有必须达到的要求。”我们要深度靠近,加强联结,真正换个角度,以更客观、公正、理性、发展的眼光来描述和思考儿童。

②在研究儿童基础上主动做出更多努力。基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在小学初始阶段的学习中,除了寄希望于幼儿园为孩子们做一些过渡准备,应更进一步深入思考“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幼儿园不可能也不容许把孩子雕刻成我们想要的“产品”,而我们要用心捧起这些“原材料”,尽我们的爱和所能培养成一个个“作品”。起始年级,学习的“意愿”“兴趣”以及对成功的体验特别重要,更要坚定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方法更贴近学生,引导孩子乐于学习、坚持学习,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3.精心策划,感悟行动

意识决定大脑的思维方向、质量及结果;观念决定行动,思维决定出路。社会不断地发展,发展的速度几乎让人无法想象;人们也在改变,知识更新周期在几何式地缩短。一个人的生命就是一个成长周期,每个人都是案例。从童年到成熟,回看学生或回望自己一路走来最重要的成长因素、成长特质,绝不仅仅是知识,更有情感、智慧和能力。我们应让学生过一种怎样的教育生活、学校生活?国内很多学校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形态改革等给予我们很多启发。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清华附小的“1+X课程”等,都做到了深刻认识教育内涵,创造适合儿童的课程。作为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心小学,我们也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主动行进。

①从观念、理念、思维方式开始。学习是最好的成长,教师的手里绝不能只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绝不能只有经验,否则,学生不断地改变,教师跟不上变化。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相比,确实是不如以前乖顺、听话,但他们知识面更宽了,知道的东西更多了,甚至很多老师不会的他们都会……所以我们应更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儿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反思提升自己。如了解“孩子早期成绩有其虚假性和欺骗性”“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运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那么大”“最伟大的课堂,是把学生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唤醒”“只有教师是优雅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优雅”“读书给你带来三样东西:情怀、胸怀和气质”……在脑海里构建正确的、顺应时代的教育理念,学习辩证的思维方式,以理论的支撑照亮我们的心灵,关照我们的教育行为。

② 从学习、实践、草根研究做起。李振村曾论述“全课程”怎样做到“给孩子一个丰富完整的世界”,它有基于儿童立场的主题单元框架,横向的丰富远胜纵向的深度,从儿童出发回到儿童本身去创新课程。从深度联结的“幼小衔接”中走出来,教师对于儿童的理解、对于课程的理解,应该是和没有走进去是不同的,就像一辈子住在大山里没出去过和有过丰富人生经历的人回归到山里,其生命的丰富程度是不同的。如是,应可以更多地理解和包容每一个孩子,应是可以在新学期的起始时间共同创造孩子们向往的、喜欢的、需要的“起始课程”,陪伴孩子更好地度过幼升小的适应期、角色转换期和新的学习生活启程期。

深度联结,深度思考,贴地而行,其实不仅仅是直面幼小衔接的小学低年级教师,每一个年级、每一位教师都应始终认真地去走近儿童,蹲下身靠近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努力成就自身的专业成长,更直接成就学生的幸福生长。

【参考文献】

[1] 龙应台. 孩子你慢慢來[M]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 李振村. 全课程,给孩子一个丰富完整的世界[J] . 当代教育家,2016(1).

[3] 窦桂梅.我当校长这几年[J] . 中小学管理,2015(3).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专业发展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