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调查研究
——以杭州市某高校为例

2017-10-21 08:18陶月仙吕金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维度量表问卷

徐 难,陶月仙*,吕金萍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3)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调查研究
——以杭州市某高校为例

徐 难,陶月仙*,吕金萍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3)

目的 调查杭州市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现状,以发现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为目标,为日后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意识及生活习惯的养成、落实“健康中国”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杭州市某高校不同专业的部分大学生,应用通过问卷星制作的网上问卷进行调查,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和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结果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总分为(139.55±16.66)分,其中运动锻炼行为维度的得分率最低(48.85%)。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在年龄、年级、专业及家庭所在地4个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锻炼行为维度得分在不同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及民族6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律生活行为维度得分在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营养行为维度得分在不同专业和家庭所在地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危害行为维度得分在不同性别和专业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责任行为维度得分在不同年龄、年级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并不断改善社会支持性环境,利用网络电子设备对大学生进行运动、饮食等的干预和指导。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横断面研究

现阶段医疗保健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因为在大健康的背景下,我们的疾病谱正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通常是由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主要包括不良的饮食和锻炼习惯等[1]。有研究显示,现在大学生蔬菜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较少,快餐和饮酒的行为增加,并且针对大学生的饮食搭配和营养组成的建议并没有提出[2]。身体不活动几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不活动的几率最高。在大学校园的学生没有按照体育活动的建议执行[3],他们大多不愿意运动,并处于久坐的状态[4]。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思想和社会关系等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并且他们会过渡到进行自我决策和发展自己行为模式的阶段,这些行为特别是健康行为会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持续[5]。本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现状,以发现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为目标,为日后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意识及生活习惯的养成、落实“健康中国”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选取杭州市某高校不同专业的部分大学生,于网上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大学生;(2)年龄17~28周岁;(3)自愿参加本次问卷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包括:(1)一般资料问卷: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包含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等6项内容。(2)健康生活方式量表:采用王冬等[6]编制的量表进行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估,该量表主要包括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8个维度,共38个条目,涉及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的生活方式。该量表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总分为38~190分,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越健康。量表的内部一致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11,重测信度各维度相关系数为0.630~0.906。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网上填写形式进行。取得调查对象同意后,采用统一指导语,给调查对象发放知情同意书,答卷时登录网站及扫描二维码等。大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手机等智能终端作答。如答题出现漏填现象,系统会出现提示,填全所有信息后才能提交问卷。电子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被调查者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如实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得到比传统纸质问卷更加真实可靠的资料。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6%。

1.2.3 统计学方法 网上填写的问卷通过网站直接下载原始数据,所有数据导入SPSS20.0软件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355名大学生中,男生96人(27.0%),女生259人(73.0%);年龄 17~28岁,平均年龄(19.9±1.66)岁;低年级学生(大一、大二)195人(54.9%),高年级学生(大三及以上)160人(45.1%);医学专业学生153人(43.1%),理工专业学生121人(34.1%),体育专业学生38人(10.7%),其他专业学生43人(12.1%);来自城市的学生123人(34.6%),来自乡镇的学生232人(65.4%);汉族学生349人(98.3%),少数民族学生6人(1.7%)。

2.2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情况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总分为(139.55±16.66)分。从各维度的得分率排序可知,运动锻炼行为维度得分率最低,为48.85%,人际支持行为维度得分率最高,为81.03%,见表1。

表1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情况(±s,分)

表1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情况(±s,分)

注:得分率=维度的实际得分/该维度可能的最高得分×100%

维度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规律生活行为生命欣赏行为人际支持行为总分得分率(%)4 8.8 5 7 1.5 0 7 2.2 5 7 4.9 7 7 6.4 4 7 7.2 5 7 9.3 2 8 1.0 3 7 3.4 5得分9.5 7±3.4 5 1 4.3 0±3.1 6 1 4.4 5±2.2 8 2 2.4 9±3.8 7 1 9.1 1±3.3 2 1 5.4 8±2.6 6 1 9.8 3±3.5 2 2 4.3 1±3.9 0 1 3 9.5 5±1 6.6 6得分率排序8 7 6 5 4 3 2 1-

2.3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比较

不同性别和民族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20岁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高于年龄>20岁的大学生(P<0.05);低年级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高于高年级大学生(P<0.05);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明显高于医学、理工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P<0.05);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高于来自乡镇的大学生(P<0.05),见表 2。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比较(±s,分)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比较(±s,分)

特征性别分类P男女t/F 1.0 1 0.3 1 5年龄3.1 6 0.0 0 2年级2.1 9 0.0 2 9专业5.7 5 0.0 0 1家庭所在地2.5 3 0.0 1 2民族≤2 0岁>2 0岁低年级(大一、大二)高年级(大三及以上)医学理工体育其他城市乡镇汉族少数民族得分1 4 1.2 9±2 1.4 7 1 3 8.9 0±1 4.4 8 1 4 1.5 5±1 6.3 9 1 3 5.7 4±1 6.5 7 1 4 1.2 9±1 7.3 3 1 3 7.4 2±1 5.6 0 1 3 8.8 9±1 6.2 6 1 3 7.1 7±1 4.5 7 1 4 9.6 1±2 2.1 1 1 3 9.7 2±1 5.3 7 1 4 2.5 9±1 6.0 0 1 3 7.9 4±1 6.8 1 1 3 9.5 1±1 6.6 4 1 4 1.8 3±1 9.1 6-0.3 4 0.7 3 5

2.4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外显行为得分比较

健康生活方式量表中的外显行为包括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及健康责任行为5个方面。其中运动锻炼行为得分在不同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及民族6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律生活行为得分在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营养行为得分在不同专业和家庭所在地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危害行为得分在不同性别和专业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责任行为得分在不同年龄、年级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外显行为得分比较(±s,分)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外显行为得分比较(±s,分)

特征性别分类男女t P年龄≤2 0岁>2 0岁t P年级低年级高年级专业t P医学理工体育其他家庭所在地t P城市乡镇民族t P汉族少数民族t P运动锻炼行为1 1.3 0±3.8 5 8.9 3±3.0 6 5.4 4 3 0.0 0 9.8 6±3.5 9 9.0 3±3.1 1 2.2 5 0.0 3 1 0.1 8±3.6 8 8.8 3±3.0 0 3.8 2 0.0 1 8.5 3±2.6 8 9.2 1±3.0 4 1 4.4 5±3.0 0 1 0.0 2±3.7 5 4 1.0 4 0.0 0 1 0.1 0±3.4 5 9.3 0±3.4 2 2.0 9 0.0 4 9.6 0±3.4 7 7.8 3±0.7 5 4.9 3 0.0 0规律生活行为1 5.2 0±3.2 2 1 5.5 8±2.4 2-1.0 6 0.2 9 1 5.4 5±2.6 7 1 5.5 2±2.6 7-0.2 3 0.8 2 1 5.2 7±2.7 5 1 5.7 4±2.5 4-1.6 6 0.1 0 1 5.7 3±2.4 8 1 5.0 1±2.7 2 1 5.9 7±3.0 7 1 5.4 7±2.6 6 2.1 8 0.0 9 1 5.3 7±2.8 2 1 5.5 4±2.5 8-0.5 8 0.5 6 1 5.4 8±2.6 6 1 5.1 7±2.9 3 0.2 9 0.7 7饮食营养行为1 4.8 4±3.3 4 1 4.1 0±3.0 7 1.9 9 0.0 5 1 4.1 6±3.1 3 1 4.5 7±3.2 2-1.1 5 0.2 5 1 4.0 2±3.1 6 1 4.6 4±3.1 4-1.8 4 0.9 2 1 4.3 7±3.0 4 1 3.7 9±3.1 7 1 5.5 5±3.1 3 1 4.3 7±3.4 5 3.1 5 0.0 3 1 4.9 6±2.8 3 1 3.9 5±3.2 7 2.9 0 0.0 0 1 4.2 8±3.1 6 1 5.5 0±3.5 6-0.9 4 0.3 5健康危害行为1 3.8 9±2.8 5 1 4.6 7±1.9 9-2.4 5 0.0 2 1 4.5 7±2.4 2 1 4.2 2±1.9 8 1.3 7 0.1 7 1 4.4 6±2.4 8 1 4.4 4±2.0 1 0.0 9 0.9 2 1 4.7 3±1.8 9 1 4.4 6±2.3 1 1 3.6 1±3.1 0 1 4.1 9±2.4 6 2.7 2 0.0 4 1 4.2 7±2.2 3 1 4.5 5±2.3 1-1.1 0 0.2 7 1 4.4 5±2.2 9 1 4.5 0±1.8 7-0.0 5 0.9 6健康责任行为2 2.2 2±4.6 5 2 2.5 9±3.5 4-0.7 1 0.4 8 2 3.0 6±3.7 5 2 1.4 7±3.8 8 3.8 8 0.0 0 2 3.0 3±4.0 3 2 1.8 3±3.5 7 2.9 4 0.0 0 2 2.6 1±3.8 6 2 2.4 5±3.6 6 2 2.9 5±4.4 2 2 1.7 6±4.0 2 0.7 3 0.5 4 2 2.8 5±3.8 9 2 2.3 0±3.8 6 1.2 6 0.2 1 2 2.4 5±3.8 7 2 4.8 3±3.5 4-1.5 0 0.1 4

3 讨论

从表1可知,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的平均得分率为73.45%,大学生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3个维度的得分率低于量表的平均得分率,以运动锻炼行为维度的得分率最低(48.85%),这与代金芳、杜文琪等[7-8]的研究结果一致。故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的关注,因为养成好的运动锻炼方式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9],降低患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几率,且能提高个体的心肺和肌肉功能。通过饮食干预,可以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然而我们却很少在大学生群体中通过电子设备对其进行饮食和营养等健康知识的教育[2]。另外,本研究显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在年龄、年级、专业及家庭所在地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胡贝贝等[10]的研究不完全一致,可能与研究所采用的评价量表、样本量和所选区域有关。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外显行为得分显示,运动锻炼行为和健康责任行为的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P<0.05)。这可能与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相比较,低年级学生在课程或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较小有关。有研究显示,压力越大,青少年的饮食质量越低[11]。此外也可能与低年级学生有更多时间去参加运动及进行规律饮食有关。因此,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特征进行行为的预防及干预是至关重要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健康生活方式外显行为的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维度的得分均为最高,这可能与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运动锻炼较为规律有关。医学专业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在4个专业中居第三位,虽然其具备医学专业背景,但是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与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健康更关注,会经常寻求健康相关信息,拥有更积极的健康生活方式有相悖之处[12],这也印证了健康行为的实施不仅需要具备健康意识,还需有良好的指导和自身的不断坚持[13]。

本研究采用的是方便抽样调查,对人群的选择没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后期可以增加样本量,采用更加严格的抽样方法进行深入调查。另外,采用网上问卷可以让学生回答问题更加自由,但是要注意质量控制。

4 建议

4.1 增强大学生健康意识,优化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校玉山、李晓珍等[14-15]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健康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但大学生对健康知识各项内容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我国居民总体知晓率(P<0.05),说明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课堂教育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学校方面可优化健康行为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建立多要素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帮助大学生摒弃“重智轻体”“以瘦为美”的思想观念,让大学生慢慢对践行健康行为产生积极的态度并乐在其中。

4.2 营造支持性环境,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

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需要大学生有很强的自制力和行动能力,并不断践行和改善自己的行为。除了加强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还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也指出[16],青少年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社会生态学理论指出,人的行为不仅仅受个人特征内在(个人)因素的影响,还包括人际过程(主要群体)社会网络和支持系统、机构(组织)因素、社区因素及公共政策因素的影响[17]。为了更好地落实“健康中国”政策,在大学校园要不断完善运动锻炼设施的建设,因时因地因需开展适合大学生的运动锻炼活动,丰富和发展各类学生社团(户外锻炼、轮滑、游泳、球类和瑜伽等体育活动社团)。此外,要不断改善食堂伙食,提供各种类型的食物,口味宜淡,关注饮食卫生,做到荤素合理配比。在学生宿舍文化管理方面,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如组织寝室美化大赛、建立合理的作息管理和规范制度。

4.3 合理利用社交网络媒体,做好健康行为宣传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报告,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手机网民达5.27亿。有研究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成为促进健康行为干预措施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媒介[18]。有学者通过发送邮件对大学生进行干预,干预内容包括制订周饮食计划和运动锻炼目标。结果显示,被干预的大学生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减少,饮食习惯有所改善[19];在运动锻炼方面,可以明显提高运动频率,虽然提高的幅度不大,但面对众多的人口,带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20]。电子媒体干预设备包括大学生常用的APP,如微信、微博、QQ,或者是通过邮件和手机短信等方式给他们推送有关健康行为的知识,内容设置应该丰富多样(包括运动、饮食、压力管理、生命欣赏、人际支持等),并尽可能给出可实施的方法、措施等,以便让大学生看到之后能够效仿并内化。若采用电子设备进行干预,则要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不断反馈,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SPIL T,SUNYAEV A,THIEBES S,et al.The Adoption of Wearables for a Healthy Lifestyle:Can Gamification Help?[J].Hawai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2017(4):3617-3626.

[2]ANJALI A,SABHARWAL M.Barriers in adopting a healthy lifestyle:Insight from college yout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and Pub,2017,6(3):439-448.

[3]POOBALAN A S,AUCOTT L S,CLARKE A,et al.Physical activity attitudes,intentions and behaviour among 18~25 year olds:A mixed method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12,12(1):1-10.

[4]BUDAKOV N,BOKAN D,RAKI D,et al.Body mass index and physical activity at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Novi Sad[J].South Eastern Europe Health Sciences Journal,2012,2(1):8-13.

[5]ZHENG G,LI M,LAN X,et al.The effect of Baduanjin exercise fo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13,14(1):422-431.

[6]王冬,许宏,吴娴波.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考评及修订[J].中国学校卫生,2011(7):790-792.

[7]代金芳,王声湧,王畅,等.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及其危险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0):953-955.

[8]杜文琪,赵旭明,何永巧,等.青海省大学生饮食行为现状及健康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8):1075-1077.

[9]QIN C,HAO Z,ZHANG T,et al.Correlation Study of Sports Lifestyle and Physical Health about College Students—Take Lvliang College as an Example[J].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6(6):104-110.

[10]胡贝贝,刘洁,王宇潇,等.大学生健康行为现状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J].卫生软科学,2015,29(10):642-645.

[11]VRIENDT T D,CLAYS E,HUYBRECHTS I,et al.European adolescents’level of perceived stress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ir diet quality:the Healthy Lifestyle in Europe by Nutrition in Adolescence study[J].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12,108(2):371-380.

[12]YANG S C,LUO Y F,CHIANG C H.The Associations Among Individual Factors,Health Literacy,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7,19(1):1-10.

[14]校玉山,王亚妮.高校大学生健康行为及知晓率现况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3(1):97-98.

[15]李晓珍,王锋,陈青山,等.广州某校大学生健康知识态度及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1(7):879-880.

[16]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S].国发[2016]37号.

[17]RAPPORT D J,HOWARD J,LANNIGAN R,et al.Linking health and ecology in the medical curriculum [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3,29(3):353-358.

[18]BROUWER W,KROEZE W,CRUTZEN R,et al.Which interven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related to more exposure to internet-delivered healthy lifestyle promotion interventions?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1,13(1):1-19.

[19]SCHWEITZER A.Electronic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health behaviors in college students[J].Dissertations&Theses-Gradworks,2015(7):1-16.

[20]DAVIES C A,SPENCE J C,VANDELANOTTE C,et al.Meta-analysis of internet-delivere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2012,9(1):1-13.

G526.5

B

1671-1246(2017)20-0108-04

(*通讯作者:陶月仙)

猜你喜欢
维度量表问卷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问卷网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