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带教模式在中医临床见习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2017-10-21 08:19仲小龙王宇馨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效果传统

仲小龙,王宇馨

(1.康乐县人民医院,甘肃 康乐 73150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多元化带教模式在中医临床见习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仲小龙1,王宇馨2

(1.康乐县人民医院,甘肃 康乐 73150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目的 探讨多元化带教模式应用于中医临床见习带教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康乐县人民医院见习的66名中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报到时间分为传统组和多元组。传统组(34人)使用传统的带教模式,多元组(32人)使用多元化带教模式,比较两组的带教效果。结果 多元组中医理论考核能力型题成绩和总成绩高于传统组(P<0.05),两组中医理论考核记忆型题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组学生对本组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结论 在中医专业临床见习带教工作中应用多元化带教模式,可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掌握得更好,从而提高临床带教的质量和水平,值得在中医专业临床见习带教中推广和应用。

多元化带教模式;中医专业;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是开阔学生视野、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及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早临床、多临床”是培养中医临床医师的重要传统指导思想之一[2],中医课程多与临床密切结合,集中见习即针对中医学的教学特点而设立。从课堂进入到临床科室,如果没有带教教师的细心引导,学生往往很难快速地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3]。而传统的临床见习带教模式较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参与意识不高,见习时走马观花,对中医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的领悟有一定难度,影响了中医临床见习的质量。近年来,中医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普遍反映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较差,也提醒我们现行的临床见习教学需要改革[4]。如何改革带教模式、更加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来提高中医见习质量值得关注。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见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创新带教方法,在中医临床见习教学中尝试了多元化带教模式,评价其对提高中医临床见习质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本院实际情况,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来本院见习的66名中医专业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报到时间分为传统组和多元组。传统组34人,其中男27人,女7人,平均年龄(20.04±2.5)岁,本科生14人,大专生20人;多元组32人,其中男26人,女6人,平均年龄(21.0±3.5)岁,本科生15人,大专生17人。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学历、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组 学生报道第1天先由带教教师统一带领其熟悉科室环境,了解科室的规章制度;然后带教教师对学生实施教学。传统组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理论知识为重点,以教育部指定的课程大纲进行授课,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查房方式。

1.2.2 多元组 根据见习计划,将32名学生分为4个小组,在见习的1个月里采用多元化带教模式,具体如下。

(1)病房见习:由住院医师带教,主要是将所学中医基础、诊断、方剂、中药、中医内科等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加以提高。在病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接触患者,从而全面了解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了解真实的医院和真实的医生。同时学会诊断治疗的步骤及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把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运用到诊断治疗的过程中。(2)普通门诊见习: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带教,每位教师带教2名学生。带教教师结合具体病例详细讲解中医的四诊、辨证、立法、选方、用药知识,督促学生复习已学知识,把先前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并教学生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3)专家门诊带教:利用专家门诊资源,安排见习学生每天上午轮流去主任或副主任医师门诊学习,每位学生均有1~2次机会随专家学习,每位专家每次带教2~3名学生,专家诊务繁忙,不可能每个病例都详细讲解,但病例丰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学习资源。(4)教学查房:从疾病的角度出发,强调病因、病机变化过程、诊断、治疗、预后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查房的大致过程和内容,感受中医四诊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及中西医结合鉴别、诊断、治疗的意义。(5)多途径带教:为了打破临床医生带教的局限性,安排学生观看国医大师讲座录像、听在读博士生讲课、与优秀实习生交流,全方位开阔学生的视野。

1.3 评价方法

1.3.1 理论考核 见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采用相同的试卷进行理论考核,包括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满分80分,其中主观题占40%,客观题占60%。

1.3.2 问卷调查 见习结束后,由多元组学生以不记名方式填写自设的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内容包括教学满意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改进建议三部分。(1)教学满意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带教教师3个方面。(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参照江雅等[5]的问卷,包括5个方面,每个方面从“认同”“不确定”“不认同”中进行选择。(3)改进建议:为开放性问题。传统组学生只填写对教学要素的满意度,问卷填好后当场收回。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的比较

两组学生在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反映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记忆型题方面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例摘要型选择题、案例分析题等考查综合分析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型题方面,多元组得分高于传统组(P<0.05);同时,多元组的总成绩高于传统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的比较(±s,分)

表1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的比较(±s,分)

组别多元组传统组t值P值人数3 2 3 4--记忆型题3 6.2±4.5 3 4.9±5.3 1.0 9 3 0.2 7 8能力型题2 7.2±4.7 2 3.1±5.7 2.3 5 7 0.0 2 2总成绩6 3.6±8.8 5 8.0±1 0.0 2.0 0 8 0.0 4 0

2.2 两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比较

两组学生对中医见习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比较[n(%)]

2.3 多元组学生对本组教学效果的评价(见表3)

表3 多元组学生对本组教学效果的评价[n(%)]

表3显示,多元组学生对本组教学效果的认同度较高。建议带教教师注意归纳与总结,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多向学生传授与患者沟通的技能,增加应用性题目等。

3 讨论

3.1 多元化带教模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医临床见习中应用多元化带教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支持,多元组学生中医理论考核总成绩及能力型题成绩高于传统组(P<0.05)。传统的临床见习多采用讲授知识及以教师为主的观摩查房带教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教学模式中,较少考虑其实际需求与反馈,导致学生见习时流于形式,不利于临床见习质量的提高[6]。而多元化带教模式能合理利用临床见习的有限资源,通过在普通及专家门诊学习,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学习资源,也让学生亲眼目睹了中医经验的应用及临证示范,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临证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查房、观看讲座录像等,增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形象感知与理解,有益于提升临床教学质量[7]。

3.2 多元化带教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及对中医的信心

中医学虽然是实践医学,但比较抽象,学生在领悟方面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由于临床治疗时中西药并用,中医的疗效难以得到客观的评价,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对中医诊治疾病的能力产生怀疑,对中医诊治的疗效丧失信心,从而造成在见习阶段的中医学习流于形式,影响教学的效果。通过专家门诊带教,使学生亲身感受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与中医理论相比,其更鲜活、更具可视性。通过观看国医大师讲座录像、听在读博士生讲课等,向学生介绍名中医的典型医案,让学生亲眼目睹使用中医治疗有效的病例,使学生客观感受到中医的疗效,从而增加学生对中医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中医的信心和专业兴趣。

3.3 多元化带教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中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本研究结果显示,将多元化带教模式引入中医临床见习,学生普遍反映自己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团队意识和自学意识与能力、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多元化带教过程中,每8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在一周内相对固定地使用一种见习模式,小组成员为了相同的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心得的过程,增加了学生的归属感与集体意识[8],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感受带教教师对患者的悉心关怀,兢兢业业为患者解除痛苦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升。

4 结语

多元化带教模式做到了教学立体化、形式多元化,使有限的临床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不仅提高了带教教师的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多元化带教模式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既能使彼此相互熟悉,方便带教工作的开展,又能增加带教教师的责任感,减少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

[1]马作峰,姜瑞雪.中医内科学教学思维模式浅谈[J].国医论坛,2001,16(2):44-45.

[2]邓宏军,廖勇仕.临床见习的组织与实施[J].南方医学教育,2006(4):35-37.

[3]万艳慧,马静,杨惠清.神经外科学生多元化带教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2):5419-5420.

[4]郑炳生,何学敏.中医师承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5):19-20.

[5]江雅,周小香,李清.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临床见习中的应用与评估[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0):129-130.

[6]余静.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23(11):114.

[7]刘君玲,刘志辉,刘百波,等.医学生临床见习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2):186-188.

[8]李韶彬.不同带教模式在神经内科的应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4(4):601-602.

G526.5

B

1671-1246(2017)20-0130-03

猜你喜欢
多元化教学效果传统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