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礼乐之民族文化价值探析

2017-10-21 13:43张璨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17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祭孔礼乐

张璨

【摘要】文庙祭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具典型的符号之一,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价值。从民族文化价值上对浏阳文庙祭孔礼乐进行特性总结,以及相关特性与民族文化价值存在的内在联系,不仅是强调民族文化价值植根于传统儒家礼乐文化,也在于阐明只有深入发掘祭孔礼乐的民族文化价值,才能将其有益于民族个性延续的内容与时代相结合,最终突显祭孔礼乐文化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民族 文化价值观 祭孔 礼乐 礼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 J722.2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7.021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表现形式

马林诺斯基曾指出,文化反映出人们身体或心灵的习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①这种“需要”即为“价值”,其“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②所以,人们对文化的认同程度亦可以反映其个人的价值观点,而民族成员中大部分人能够认同并遵从的价值观不仅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其体现价值观的行为规范也会通过不同形式的物质载体得以传承。因此,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民族成员生活习惯里衍生出来,包含民族习俗和习俗文化的一种统一复杂体系,他“有着其自身独特之存在方式与发展模式,根源于其内生性萌芽并不断随着时代演进而得以发展之价值体系”。③在该价值体系基础上,相应文化会生成衡量和评介人们行为好坏对错的一系列标准,既展现人们的各种行为,又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向标。故民族成员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集中地反映出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因而占据着民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④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通常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字、语言最能反映该民族的文化特点。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众思想流派的相继出现,其中为巩固和延续封建王朝统治的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主流思想,所以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广泛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⑤其千余年不衰的缘由正是在于其恒久且超越时空的内核价值——礼乐,并且这种价值观念形成的“礼乐文化”早已成为中国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独有特质,内化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已经深入民众的骨髓。祭孔礼乐活动作为礼乐文化呈现的重要物质载体,一直都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使之绵延不绝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作为流传至今的大型盛事,有着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最为直观展现礼乐文化和礼乐精神的非祭孔活动莫属,在整个仪式过程中,礼乐相辅相成,相须为用,规范的仪礼及和谐的乐舞代表着人们对儒家礼乐思想的服膺,虽并非希冀如拜佛般的现世之报,却形象地寄托着人们对礼乐的一种精神向往以及对自己所属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自信。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首先是思想、文字和语言,随后便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就是富足生活下衍生出来的节日、民俗等。早在西周时期,中华民族就创造了独特的礼乐文化,“中华礼乐文明自成体系且具贯穿性意义,这是困于多种因素在形成礼乐制度之时国门之外的文明形态难有深层次相互影响所致”。⑥因此,中国的礼乐文明有着不同于其他文明的文化价值观,中国人更加关注人生在世的意义,尤其是人在社会中的秩序问题,“中国的心态是追求和谐于宇宙之中”⑦,“落实在人间事物上,是主导人间关系的大原则,确立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尺寸与尺度”⑧。也正是这一系列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国一直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祭孔仪式是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物质载体,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都会按照自身认可的价值观去制作或者使用。这些价值本体上可以包括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符号价值等,应用上又可以衍生出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祭孔仪式作为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是具有文化属性的,也是中华礼乐文化首屈一指的物质载体,没有祭孔活动的举办,礼乐文化难以存在和传承。因此,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祭孔活动作为物质传承载体每年如期举办,彰显了自身的独特特征。

其一是民族共识性,这一特征与礼乐文化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即是民族文化价值观营养获取的资源库。通俗来说,浏阳文庙祭孔礼乐的民族共识性其实就是礼乐文化在浏阳当地民众多数成员中的认可度。纵观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祭祀孔子的活动,统治者们渴望通过礼乐融合的盛大仪式实现人的规范化、秩序化,而孔子一直提倡“礼治”“乐治”,迎合了封建社会的诸多要求,所以历代君王一直沿袭隆礼以祭祀孔子,祭孔仪式延绵两千余年,弦歌不绝。因此,祭孔活动不仅展示了人类两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活动的程序内容也真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对历史文化的延续起着重大作用;在精神方面,一年一度的祭孔活动是浏阳地区民间礼乐文化的一次集中展演,也是浏阳民众文化生活的一次精神上的盛宴。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儒学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精神就是孔子主张的“仁学”。西方的人文主义主要强调个人的存在,中国的人文主义则更强调集体的存在,“仁学”中的“仁爱、和谐、宽容、正义”等等即为人们的修身目标,其个人的价值更是要通过奉献于集体或社会反映出来。在这一层面上,“仁学”精神具有历久弥新的永恒价值,在提升人的境界和追求的同时塑造人的品质和价值观念。

其二是独特性,这一特征具有显著的美学价值和符号价值,是民族文化价值观的灵魂,也正是因为独特性的存在才使得祭孔礼乐活动彰显出各自的地方特色。关于浏阳文庙祭孔之乐有一点必须明确,由于《韶乐》失传,现浏阳乃至曲阜祭孔所用之乐都是由浏阳本地清监生邱之稑依古律重新创作而成,最终再现了《韶乐》的尽善尽美之音。在音乐美学层面,孔子推崇备至的《韶乐》音调平和,节奏舒缓,而礼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一直以“和”为准则,以“平和”为美,渗透在缓慢的乐舞和规范的礼仪中,无疑展示了浏阳祭孔礼乐独特的音乐艺术之美;同时,祭孔是一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已经形成了对于祭孔礼乐文化固定的观念,也积淀在人们意识深处。祭孔仪式早已成为礼乐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是人们内心文化价值观与外部社会相映衬的重要形式。因此,祭孔仪式可以定义为一种可以表达中华民族传统思维定式的符号,为传播礼乐文化而用。

其三是活态性,主要涉及祭孔礼乐的应用价值领域,不仅是祭孔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民族文化价值观进步的源泉。显然,文化和时代是共同发展进步的,因此传统的祭孔礼乐要随时代而创新发展。通常价值是对于主体和客体之间需要和被需要关系的界定,祭孔活动的主体是现时代的人,现时代的中国;客体则是祭孔礼乐文化。现时代的中国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呼唤价值、价值觉醒,要求整合价值、兑现价值的中国,因此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价值关系。而一个民族对于其文化的要求,不仅在于对传统文化形式上的继承,还在于将固有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和谐地接轨,由此保持中华民族传统礼乐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因此,进行民族文化价值的阐释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现实社会作为价值研究的切入点,发挥其民族文化价值的现实意义,而不仅仅只是关注祭孔活动本身。首先从社会价值来看,“强调礼乐治国,重视音乐的政治作用、教化作用,追求社会群体的统一,上下等级的统一,发展为系统的礼乐思想”。⑨如此,礼乐一直就被视为有章法、有秩序的社会现象,作为感性直观的事物,其对于人们形成道德观念、秩序观念,做一个守规矩、不折腾、讲奉献、有底线的社会人有重要的伦理引领作用。换言之,通过礼乐打造伦理道德以维持全社会总体的安定有序的局面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在教育方面,加强礼乐教育、教化、教引有助于塑造高素质人才,提升人的“仁”之修为。施教者不仅是教人以生存技能,而应辅以思想教育,使人具备“仁”的境界。而受教者要将“仁”之修为推及于人,在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中遵从“仁”之原则。而浏阳文庙祭孔活动的礼乐内容无疑有助于提高国民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文化修养,对培养“仁义”之士有良好的辅助之效。礼乐文化可以透过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等优良品格,兼顾当今社会人的情感情绪需要,重建精神家园,提升民族凝聚力,发挥其自身重要的引发、疏导、转变、平复情绪情感等作用。当然,浏阳文庙祭孔不单单只在礼之角度增强人们的道德感,乐也能从内心深处改变人的认知,对其大脑和神经系统形成器质性改变。浏阳祭孔古乐奏响的“中和之音”往往会给人带来内心的平静,同时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体现的是人们高度的文化自觉,更是民族文化价值的一种合乎时宜的展示。因此,礼乐教育首先要从做人的根本原则入手,让个人懂得自我约束,自觉修为,最终明白作为集体人和社会人的真正意义;最后在经济领域,国家一直鼓励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开发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具有市场潜力的非物质文化的产品。在这个层面上,需要将浏阳文庙祭孔活动视为一种文化产品,对其进行价值功能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开发。就目前而言,礼乐文化价值功能的多样性直接决定了浏阳文庙祭孔活动的经济价值,但现在活动本身只利用了审美价值中最底层的观赏功能,对礼乐文化的展示、体验等功能的综合利用还远远不够。对于浏阳文庙祭孔的礼乐不能仅限于仪式当天的表演展示和观光游览,而应该依托浏阳文庙在周边因地制宜地开发有一定效益,且消费弹性指数高的礼乐普及修学、礼乐文化体验、各先贤事迹展览、浏阳民俗游等附加值较大亦可长期进行的新型产品项目。

所謂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弘扬礼教、礼法、礼仪、礼乐来塑造社会的理想人格,即仁者、君子。浏阳文庙祭孔礼乐以祭祀活动为物质载体实现礼乐教化,使人体验崇高、威严,提升人的文化修养、境界、觉悟,内化统治规则规矩,深谙礼不离乐、乐不离礼、礼乐齐奏、礼乐齐鸣之理,旨在探寻礼乐盛事、梳理礼乐脉络、思量礼乐兴废,开掘儒家祭祀礼乐文化在当今时代民族文化复兴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祭孔活动来关注、利用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以礼乐教化来塑造具备优良人格品质之仁人,使其在民族文化价值的引领下自觉修炼而主动走向礼乐,即为浏阳文庙祭孔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同时,祭孔礼乐的活动内容和程序也体现了人们高度的文化自觉,在民族文化价值的觉醒、传承、革新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巨大的突破。正如活动中博大精深的礼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显现出具有一定秩序性、和谐性的中国式思维方式,其作为礼乐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不仅能唤起民众对儒家思想精髓的关注,同时也能大力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大融合。结合浏阳文庙祭孔礼乐传承与创新的具体表现认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探寻其内含的民族文化价值,有利于将民族文化价值观纳入当下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对伦理道德的形成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浏阳文庙祭孔礼乐的文化价值及其有形化利用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为XSPYBZC079)

注释

[英]马林诺斯基:《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页。

王丽荣、杨玢:《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现实诠释》,《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祁庆富:《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丁鼎:《儒家礼乐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极其现代意义》,《孔子研究》,2008年第6期。

项阳:《“礼乐文明”的困惑》,《中国音乐学》,2015年第1期。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4、48页。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9页。

责 编/杨昀赟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观祭孔礼乐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太谷县志》音乐文献浅析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清代祭孔释奠礼乐研究”的述评
料理机设计之我见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