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开展阳光体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17-10-21 13:01朱卫国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体质江苏省体育教师

朱卫国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贯彻文件精神的全国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至今已经走过10年。10年来,江苏学校体育工作坚持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生,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立足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实际,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把准政策、研判大势的基础上,把开展阳光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并出台了与之配套的政策制度,打出了一套“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综合治理“组合拳”,成效显著。

一、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工作

1.健全政策支持体系。2008年,《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苏发〔2008〕3号)印发;2009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同时建立全国第一个省级跨部门合作平台—“教体结合工作联席会议”;2010年,省政府制定《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方案》;2011年江苏省启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2012年,省政府出台《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2012-2015)》;2013年,省政府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纳入新一轮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2014年,省委、省政府将“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纳入《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纳入《省政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意见有关任务分解方案》;2015年,省教育厅等七部门下发《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振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20年)》;2016年,省教育厅公布了《江苏省大学生体能考核指导标准(试行)》、《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方案(2016-2020年)》,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江苏省学校体育快速发展。

2.加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改进体育教学内容,将武术、体操、田径类运动项目列为小学、初中体育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与合作精神。编写课程实施方案《体育教学指南》等系列辅导丛书,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实行体育课表网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防止挤占和削减体育课时。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严格执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全省90%的中小学校均有效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年组织开展阳光体育节、阳光体育联赛、江苏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校园足球篮球联赛等活动,参赛学生达数百万人次。以南京举办青奥会为契机,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对多种体育项目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建立监测制度,倒逼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2007年开始,江苏省启动大学一年级新生身体素质测试,全面掌握高中生体质状况,并通过公告反馈倒逼学校体育工作。

1.构建监测体系。合理布设监测点,构建了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和30所高校的省级监测网络,先后建立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干预行动研究中心、江苏省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干预研究中心。3个中心的研究成果已经直接用于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和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2.完善监测办法。制订监测实施细则和具体规定,在每年抽测1万多名大一新生的同时,对近6万名7-22岁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监测。严明测试纪律,实现全程督查,确保数据准确可靠。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连续多年上报率达99%,2014年测试结果准确性(一致率)达77.1%,全国排名第一。

3.形成倒逼机制。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公告制度,江苏省每年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蓝皮书》,将测试结果按生源地排名反馈给各地党委、政府。从多年实践来看,各市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这一“排行榜”,根据反馈结果,着力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很多市县比照省里做法,在高中、初中层面相应建立监测制度,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链向下延伸,从低学段开始注意增强学生体质,引发了很好的“蝴蝶效应”。

三、注重省级统筹,切实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保障

在督促市、县落实责任的同时,省级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努力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整体保障水平。

1.改善设施条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实施农村学校“四项配套”体育器材达标工程,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拥有开展体育活动的器材设备。2012-2015年,省政府共投入4亿元专项奖补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并将其列入年度“十大重点工作、百项考核指标”予以推进,支持建成农村学校塑胶运动场地654片,全省学校塑胶跑道覆盖率达85%以上,有效改善了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使更多的孩子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省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为所有在校生和幼儿购买人身伤害事故校方责任险,保险赔款最高限额为每生65万元,鼓励学校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2.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补充机制,通过外聘、转岗等多种途径,配齐配强专职体育教师,有效降低兼职体育教师比例。推进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进校园,加强学校课外训练,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专业技能。2012年起,组织实施“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对全省2万多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全员轮训,同时每年选派一批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和高校体育管理干部赴国外学习研修。開展体育教师急救培训,合格学员获省红十字会颁发的应急救护师资证书。

3.开展督导检查。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每年组织一次中小学体育工作专项督导,重点围绕体育课时、体育活动时间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加强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的考核和体育课随机暗访检查,所有高校的檢查结果均向社会公告,促进高校提升体育课程实施水平。

四、广泛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

近年来,江苏广泛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蓬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足球氛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工作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多部门参与的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省教育厅、体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团省委等7部门职能处室负责同志组成。各设区市也成立了相应的校园足球工作机构,县(市、区)也有相关机构和人员负责校园足球工作,构建了上下联动的工作协同机制。

2.政策措施更加有力。江苏省先后在苏州和淮安召开校园足球工作现场推进会,印发了《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振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20年)》和《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振兴行动计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工作举措切实可行、稳步推进。

3.特色学校创建成效显著。江苏省目前有793所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南京市雨花台区、江阴市、张家港市、海门市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数量位列全国第一。省教育厅和体育局确定了13个江苏省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努力以区域发展引领全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普及。55所幼儿园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足球特色幼儿园,做到大中小学、幼儿园各年龄段人口全覆盖。

4.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全省各地加大对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投入,统筹相关经费对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给予倾斜,探索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参与、多方筹措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优化教育投入结构,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逐步提高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特色学校经费保障水平。目前,全省年度财政性经费投入已过亿元,其中2016年省级财政投入1000万元。

五、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加快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原有江苏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基础上,2012年又专门成立了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整合江苏省专家统筹规划和指导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每2年举办1次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微课教学比赛。对全省100多所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考核工作,对考核优秀的高校给予奖励,对不合格高校予以全省通报并限期整改,要求每一所高校达到相应的建设标准。2012年,制订下发了《江苏省体育教师体能测试标准》和《江苏省体育教師职业技能标准》,作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开始,要求各高校体育课程表全部上网,依据课表每学期开展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随机督导暗访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促进高校提升体育课程实施水平。省教育厅每2年评选1次体育工作先进高校,每次评选30所先进高校。2014年3月,省教育厅专门成立江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联盟,联盟单位共有16家,其中本科院校10家,主要任务是服务高校体教专业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术交流、科学发展。每年举办全省高校体教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近年来,江苏省参加全国高校体教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已连续7届获得一等奖。

六、不足与展望

当然,江苏省阳光体育工作与全国一样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应试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重文轻体现象依然存在;地区、校际体育设施条件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学质量尚需提高,安全难题尚待破解等。今后,江苏省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引领。立足健康学校创建,全面开展健康促进提升行动,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建立监测指标科学、监测结果准确、监测干预高效的良性机制。将健康理念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推进健康校园常态化。

2.以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为基础。开足上好体育课,确保每次体育课练习密度不低于50%,每次课50%以上时间达到中等偏上运动强度。确保体育课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运动处方指导,充分关注体质弱和运动能力差的学生,激发和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订核心教学内容准入机制,合理规划、编制与完善各学段体育课程体系,加强各年级、各学段之间的课程衔接。构建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技能化的体育实践教学模式,分级制订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和体育教学质量标准,深化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

3.以强化课外锻炼活动为载体。将早锻炼、课间休息、大课间活动、体育社团、校内竞赛、体育艺术“2+1”工程、阳光体育活动、夏(冬)令营、“冬季三项”等内容纳入课外锻炼体系,确保与课程教学能够有效衔接。严格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课或体育活动,推行小学阶段每天1节体育课。加大课间操强度,确保每天不少于10min的中等偏上运动强度。制订体育社团实施指导意见,规范体育社团运行。引导学校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单项比赛,每年举办至少1次师生全员参加的运动会、校园嘉年华或体育吉尼斯运动竞赛,确保每名学生每年至少参加1次校内体育竞赛活动。

4.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确保专职体育教师足额配比,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准。设立柔性标准,倡导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区域间教学交流和送教下乡活动,有效解决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提升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兼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采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学、业余训练、群体活动、运动竞赛等工作。开发专兼职体育教师在线学习的网络课程,鼓励教师在线学习,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继续实施“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创新“体育名师培训工程”、重视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培训提高。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和研究机构建设,配齐学校体育专职管理干部。

5.以完善工作协同机制为保障。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立体化、多层次、多部门参与的教体融合联席会议制度,改善学校體育设施条件,扩大学校体育资源。探索学生家庭和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的有效形式,鼓励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体育活动,倡导社会力量在学校设立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开展学校与社区的体育互动。支持高等学校牵头组建运动项目全省教学联盟和建立区域性学校体育研究基地,为中小学开展体育教改试点提供有效支持。多渠道增加对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建立学校体育经费逐年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生均事业费有一定比例用于体育,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和赞助。完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体制。

猜你喜欢
体质江苏省体育教师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吃火锅的发现
兼加体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