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展讯

2017-10-24 09:14
画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潘玉良个展美术馆

国内展讯

生生如環:周力个展

地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时间:2017.09.10-10.15

该展呈现艺术家周力近几年来多个系列的架上作品以及最新装置。“线”是周力创作构形的核心,周力的线条富于自觉,从中国传统的艺术和美学当中汲取可供转化的资源。周力作品中所见的表现性的自由线形,体现的正是中国书画的“用笔”。但她也解放了笔法原本用以结字和写象的实际功能,让线条回归为纯粹的造型艺术。周力作品的造型虽无定形,却有暗示的能力,引起人精神性的联想。

印痕:参与和抵抗的艺术

地点:墨斋画廊 北京 时间:2017.09.10-10.20

该展首次从观念层面追溯和梳理艺术家戴光郁30余年突破性的水墨行为艺术实践。戴光郁最早作为“八五”新潮西南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物进入公众视野,致力于推动水墨和行为艺术的新发展。该展追溯了戴光郁30余年艺术实践的轨迹,推出其公众参与性行为艺术的新作,并首次展示过往重要行为作品的历史性“遗留物”。这些遗留物拓展了行为艺术一贯以摄影和视频记录的模式,本身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更透露出拒绝和抵抗的批判性态度。

宣言:朱利安·罗斯菲德

地点:昊美术馆 上海 时间:2017.09.20-12.31

该展呈现了德国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过去12年创作中的重要作品。在展出的5件电影装置和21张摄影作品中,《宣言》占据了核心。《宣言》(2015年)是一件13屏同步播放的电影装置作品。罗斯菲德以50多个20世纪里程碑式的宣言为蓝本,重新拼接出13段兼具戏剧冲击和文学之美的诗意独白。

生声不息: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时间:2017.09.01-11.12

该展展出法国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6件作品。在展览中,艺术家充分运用了美术馆螺旋形坡道展厅的优势,以光线、雾气、岩石、黄沙、流水、飞鸟合成了一出极为精彩的戏剧,呈现了声音的活力。观众可以通过行走于由艺术家创造的图像与现实不断相互转化的景观中,体验那些不停的、偶然发生的运动和声音的无穷魅力。在这个充满活力又孤单的“星球”上,共同捕捉声音的多样性、特殊性、连续性。

吴维佳个展

地点:站台中国 北京 时间:2017.09.23-10.28

该展呈现了艺术家吴维佳近三年来的油画及纸本作品。吴维佳的艺术创作跨越油画、中国画、书法等诸多领域,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有意打破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找到东西方绘画的共同特点,主张在画面空间中加入线性表达,强调作品表现中的书写性,从而营造自己独有的艺术本体。

潘玉良:沉默的旅程

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 广州 时间:2017.09.23-11.19

潘玉良,这位现代主义画家、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艺术生涯和民国时期的政治文化运动息息相关。由于潘玉良原作的不可得,该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回顾展,亦无意建立新的关于潘玉良的权威性叙述,更不是要通过一个展览为潘玉良正名。相反,不同的创作主体被投射进潘玉良的生平及其身后的转化和再现之中,并在展览中呈现这些主体间的位移和交互轨迹。参展成员间则互为主客,研究与展览组成一场复调的交响,与潘玉良在传统与现代中国间的走向形成共鸣,也将她被建构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置入当代性的动机、迂回与秩序之中。

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

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上海 时间:2017.09.09-11.26

该展是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在中国的首个重要展览。展览的核心作品为《临界物质II》(1995年),是一件由60个真人大小的铸铁人体组成的装置。这些人形雕塑当中,一部分排列成直线型,从胎儿的姿态到耽于幻想的眺望的姿态,不免让人联想到人类的进化。而另外一部分以一种坠落的姿态悬置于空间当中,还有一些散乱地分置于空间各处或者混乱地倒成一堆。这件多维度的作品以雕塑化的身体作为物体,以感受为基础,触及到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希望和恐惧;光与黑暗一样对我们具有吸引力。

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

地点:喜玛拉雅美术馆 上海 时间:2017.09.28-12.23

该展带来459件艺术真迹,包括绘画、雕塑、手稿、家具、摆件、挂毯乃至贵族餐具与皇冠等,横跨6个世纪,传承并回望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精神。展览通过原景再现的方式在上海“空降”贝利尼博物馆,同时通过新媒体及AR等技术的运用,多方位呈现600年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文化艺术及生活场景。

新诗集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时间:2017.09.05-10.07

该展以当下若干位在“素描”领域有所进取的艺术家,通过“作者研究”的方式对其工作成果进行样本化的编排呈现,以期展开关于当下素描的思考研究。文学、叙事和(传统)素描形式的纠葛构成展览的表达线索。

洪浩个展

地点:佩斯香港 时间:2017.09.08-10.19

该展展出艺术家洪浩创作于2016至2017年的最新作品,可被视为艺术家未来创作发展的重要线索。洪浩的艺术创作聚焦于世界宏观秩序与个人日常生活之间的冲突与共振,并通过对社会系统进行图像化解构,逐步完成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察、确立,继而消隐。

李姝睿个展

地点:空白空间 北京 时间:2017.09.02-10.13

该展集中呈现了艺术家李姝睿最近三年的创作。研究光源和色彩的运动变化是李姝睿一贯的创作核心。展览包含了艺术家的最新项目《深白》,以及《Wave》系列和《元神储存器》系列的新作。近年来,艺术家发展出更综合性的工作方法系统,并在设定色彩系统后进行样本采集和罗列。

比尔·维奥拉回顾展 1977-2014

地点:红砖厂当代艺术馆 广州 时间:2017.09.23-2018.03.27

该展通过对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创作的研究与梳理,呈现了艺术家自1977-2014年间的24件重要作品,全面地展示了他不同时期的重要的创作手稿、图片、录像和多媒体装置作品,其中包括《殉道者(土、气、火、水)》《惊骇五人组》《火之女》《倒影池》和《救生筏》等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影像装置作品。

低级罗曼史

地点:Banana Art Space 南京 时间:2017.06.10-09.30

该展邀请10位艺术家及艺术组合,以“后网络时代”的媒介生活与情感模式为线索,旨在呈现一场具有“后网络感官狂欢”气质的当代艺术展览。展出作品涉及影像、装置、摄影、绘画、音乐等多种媒介,部分艺术家及组合更是擅长于跨越视觉、听觉、动画、RAP、现场、电子乐的综合方式,而使用绘画与摄影的艺术家也展示了令人讶异的风格。

越过山丘——王天德个展

地点:广东美术馆 广州 时间:2017.09.30-10.26

该展展出了艺术家王天德利用碑文拓片及书法作品植入其雪景山水的全新创作,还有利用新媒体演绎的《越过山水》作品互动装置等。王天德以“香”烫书法和水墨山水,拼接了历史碑石的拓印,将历史内容注入当代水墨中。他通过搜集到的明清时期的文字碑石,从中找到弥合文化断裂、重新对接传统的途径进行延续,主动引进真实的历史物质文本,建构一种新的创作叙事模式。

严善錞——十年

地点:前波画廊 北京 时间:2017.09.23-11.16

在过去的10年里,严善錞成为了杭州西湖的画家与诗人。这10年里他的绘画与版画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与西湖及其周遭相关。如此专注于一个特定的主题,或许严善錞将自己与一些西方艺术家联系在了一起,比如将大半生投入到不同形式的《向正方形致敬》之中的约瑟夫·亚伯斯,或者是用尽毕生心血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以静物为灵感的乔治·莫兰迪。如同亚伯斯将正方形作为探索色彩的神秘性的一种方式,或者莫兰迪将工作室作为唯一的创作场所一样,严善錞以西湖为主题,并不断通过画布和宣纸比例的变化以及对不同技法的尝试改变着这个主题。当他开始在铜版画中采用相同的主题时,这成为了其创作历程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猜你喜欢
潘玉良个展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玉汝于成
——潘玉良的艺术人生
杨海固个展:浮现
一分钟台北:欧文·沃姆个展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
盐田千春个展:灵魂的颤栗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