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思考

2017-10-24 08:01殷鹏王硕
文教资料 2017年20期
关键词:有机结合小学美术校园文化

殷鹏+王硕

摘 要: 小学美术作为重要的艺术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张扬,探寻小学美术创新培养策略,是现代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内容和性质看,小学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一脉相承,将二者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育的总体质量,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校园文化 有机结合

美术是一门自由的学科,但是某些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个性没有释放出来,制约了小学美术教学效果的强化[1]。将小学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可以解决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如此既可以实现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又可以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提升学校文化层次和建设水平。

一、小学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

随着现代社会艺术体系的不断完善,文化建设开始融入校园中。从现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性质看,小学美术教育需要校园文化建设这个载体,将美术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可以提升美术教育水平,同时美术课程也可以完善校园文化体系,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水平[2]。在小学美术教育实践中,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开展课堂教学,可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更多的新鲜感,更愿意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多元化的现代教学模式,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在开展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美术知识,教师也能充分利用美术教学资源获取更多的灵感,通过采用最优方法,逐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校园环境。从本质来看,小学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美术课程的平台优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优势,最终推动二者共同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讨小学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有机结合的方式,首先要找到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有效分析,解决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实现结合目标。

(一)忽视多元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某些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美术学科在教学创新与改革上并没有太大空间,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缺乏进行教学改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美术培养的有效性普遍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总体提升。如何帮助教师构建现代教学体系,不断优化教学流程与教学方式,是现代小学美术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3]。对于这样的问题,创新教师教学理念是首要条件,也是进行教学改良的基础,将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就是一个推动教学发展的有利契机。

(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

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对于学生参与美术课堂教学主动性不足的问题,既要从学生本身入手,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二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真正满足当代教学的总体要求,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发挥小学美术学科的熏陶作用,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深入理解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开展“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教学的时候,如果单纯以教师为主体,开展灌输式教育,则不利于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主导课堂,表达自己的艺术见解,提升教学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校园文化情况,将学生的美术见解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

(三)缺乏个性化的教学评价环节

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同等重要。要想增强小学美术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势在必行。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学考核体系存在问题,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基于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根据学生的美术基础和能力特点,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表现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三、小学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策略

(一)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美术主体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学生才是主体,将小学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下,某些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管是教学计划还是教学内容,都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实际情况,整个教学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4]。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生本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成为指导现代教学开展的重要思想。在推进美术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退居一旁,更多发挥引领者与帮助者的作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提高教学的总体质量。举例来讲,在开展“美丽的印纹”教学的时候,每个学生对于艺术和美的理解都不一样,学生会有很多个性化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纹理设计与学校标志设计相结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在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就地取材,利用废旧纸板、纸箱等生活废料,完成美术作业和课程,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实现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目标,制作出的美术作品可以通过展览等方式,对学校进行装饰,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二)发挥教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

推进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还要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学生能力与教学质量的标准是统一的,这与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背道而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这样的评价方式明显是不合理的,对于教学总体走向容易产生误导[5]。基于此,美术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形式与内容,还要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将多元化能力纳入评价指标,摒弃传统的评价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个性化,通过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满足学生需求,强化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作用,最终形成教学合力,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比如,在开展美术学科考评中,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实现立体化美术教学目标,通过把美术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表现作为美术学科评价标准,弥补小学美术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实现二者的共同提升。

(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校园文化建设要包容并蓄,美术教育同样如此。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内容加以指导[6]。一方面,学生的美术发展受多方面的影响,不仅来自学校的影响,而且来自社会和家庭等三方面的共同影响,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具有差异性,不同学生在美术认知方面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相同年龄段的学生身体、心理发育状况类似,面临的问题具有相似性,接受的环境影响具有共性,以年级为群体,同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共性,不同年级学生具有差异性。所以,在开展美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承认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每个学生个体的素质存在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性给予区分,合理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其次,坚持以分类指导为原则指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选取不同的美术教育内容,更好地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帮助学生构建美术思维体系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引下,现代小学美术教学不单纯强调知识点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美术思维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素质,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针对性和体系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要突破书本的限制,形成体系性的格局,将多种有关联的美术知识内容有机连接起来,从更高的层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内容,让学生形成艺术美学观念,对教学内容有更加宏观的理解和认识,提升教学总体水平,实现课程教学目标[7]。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课堂的丰富性,帮助学生构建艺术思维体系。

总体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小学美术教学在模式与方法上都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与我国现代教学改革需求与社会人才需要还有差距。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创新理念,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艺术素质,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构建现代化教育格局,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需求,同时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瑜.小学美术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探究[J].才智,2013,25(23):118.

[2]徐开健.小学美术社团活动中的浆塑盆景艺术制作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0):68.

[3]宋建秀.小学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31(11):31-32.

[4]文军.对小学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3(12):144.

[5]曹慧竹.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美术兴趣小组活动[J].新课程·小学,2017(4):208.

[6]林谦能.美术教育创特色校园文化绽异彩——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与特色校园文化初探[J].时代教育,2015(24):253-254.

[7]解见鹏.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14(18):67.

猜你喜欢
有机结合小学美术校园文化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