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发展

2017-10-31 22:41李忠周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8期
关键词:新时期创新发展

李忠周

摘 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十三五”的重要时期,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为了确保水稻这一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必须在水稻种植技术上加强对其的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对目前水稻高产栽培方面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促进水稻种植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对策与思考。旨在与同行加强业务之间的交流,以更好地促进水稻种植效益的提升和优化。

关键词:新时期;水稻种植技术;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2012

水稻种植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对水稻种植效益带来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对其现状的分析和优化,并针对性地强化对其的处理,才能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下笔者就此展开分析。

1 我国水稻种植高产技术现存不足分析

1.1 机械化水平有待提升

在新时期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水稻规模化的生产,使得水稻种植成本正在逐年上升。而这就需要切实注重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就当前来看,在我国的水稻主产区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一体化和机械化,但是从具体来看,又存在机械化程度低的现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在环境和季节上存在的差异较大,存在水稻施肥与植保机械化水平较低的情况,加上在耕作与收获方面的机械化水平难以与种植机械化相配套。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水稻机械化生产上的水平虽然得到了提升,但是在种植机械化水平上还较低。只有在水稻收获和整地是具有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当前,我国的水稻种植正朝着机械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水稻机械化种植过程中又面临着农机和农艺不配套的情况,导致机械化的种植与耕作技术之间难以紧密的结合,由于水稻的机械化平地质量不足,就会导致机插效果受到影响。加上生长季节较为紧张,双季稻利用机械插秧时又面临着早稻与晚稻的品种搭配问题,因而必须选择与生育期相符的品种,才能更好地避免早稻苗期由于倒春寒和晚稻的中后期由于寒露风带来的危害。而单季稻的种植面积较大,大力发展杂交水稻机插秧技术,才能更好地將目前育秧用种量较大的问题避免,从而更好地促进杂交水稻双本精量机插。

1.2 肥力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中,施用化肥是1个重大的历史变革,不仅能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升,而且还有效缓解全球面临的粮食危机。在水稻种植中,加强肥水的应用是确保得以高产的关键性栽培技术。然而肥水过量又导致其出现减产、减质和增本的情况,还会面临环境污染的问题。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氮肥消耗最大的国家之一,而水稻消耗的氮肥又是最多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其所得到的实际效率则较为低下,使得在肥水利用率上较低。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很多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耐肥性,受到土壤地力和施肥与水分管理及肥料自身类型等因素相关。我国水稻生产的导向就在于高产,很多高产品种只有在确保高肥水的前提下才将其体现出来,很多肥料为速效肥,而这就会导致肥料的损失量较大。而我国的淡水资源从整体上来看属于南多北少,在水资源的分布上,南北之间的差异较大。北方所占的土地面积又比南方要大,水资源的总量却比南方要小。随着近年来北方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北方水稻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淡水资源如何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将是促进北方水稻稳产必须注意的问题。

1.3 抗灾防灾能力严重不足

由于我国的水稻种植区域具有较大的跨度,且在种植制度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灾害天气,例如干旱、高温、低温、洪涝等灾害最为严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开花和结实期间往往会遇到高温,导致早稻被高温逼熟,而这就会导致其结实率快速下降。例如在长江流域,2003年由于高温灾害使得稻谷减产5.18×107t,而南方地区则由于低温灾害导致早稻苗期受到倒春寒的影响,中晚稻的后期则遭受寒露风的影响。在2007年,很多东南沿海地区的中晚稻在灌浆结实期遭受台风低温带来的影响,导致水稻的结实率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减产。在2009年,黑龙江的水稻在移栽之后,由于长时间地位带来的影响,使得水稻的生育期被推迟,在开花结实期,由于受到低温的影响,导致其结实率大幅度下降。而干旱和洪涝也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但是就当前来看,目前我国在水稻灾害预警体系上还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加上缺乏针对性的措施防御,所以必须提升水稻灾害气候的抵御能力,才能为水稻产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1]。

2 新时期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

针对目前我国在水稻种植技术中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以便于更好地加强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

2.1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

水稻栽培技术是确保水稻种植效益的关键。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必须切实在水稻品种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方面进行研究,切实注重肥水调控工作的开展,尽可能地建立合理的群体与理想的株型,从而达到水稻高产的目的。例如针对秧龄长和密度高与淹水灌溉的问题,就需要切实加强干湿灌溉工作的开展,注重节水,还要注重土壤理化性能的改进,结合水稻品种的生长特性,并通过通气除草与增施有机肥的方式,尽可能地将中小苗的移栽密度进行降低,从而更好地促进水稻产量得到提升和优化。

2.2 切实加强肥水的利用

在水稻增产过程中,施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施肥能有效地促进产量的提升,所以必须加强肥料利用率的提升。例如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切实加强氮肥的利用率得到提升,就可以结合水稻在生产过程中氮肥的需求量,分析土壤的供氮能力,采取SPAD技术针对性建立叶片N含量的诊断指标,为了对水稻氮肥的使用量与使用的时期进行明确,最终将氮肥的利用效率提升。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由于水资源对其带来的制约最为严重,所以为了将水稻的水分用量减少,尽可能地促进其水分利用率的提升,就需要加强对灌溉稻干湿交替水分管理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加强通气水稻品种的饮用,采取水稻通气栽培的方式,尽可能将水稻种植用水量降到最低。这是因为其不仅耐寒性较强,而且能节约更多的水资源。但是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应预防出现连作障碍,否则就会导致其产量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土壤中包含了大量的微量元素,需要对其土壤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最大化地将连作障碍降到最低。endprint

2.3 切實加强水稻抗逆栽培技术的应用

由于洪涝灾害给水稻生产带来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将其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就需要在淹水敏感品种上加强对其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确保易涝地区水稻的生产效益得到提升。需要在水稻洪涝灾害栽培时注重耐淹高产水稻品种的选择,并在水稻受淹之后加强对其洗苗的处理,补充相应的肥料,加强湿润灌溉技术的应用,尽可能地促进水稻快速的恢复生长。若需要采取直播的方式,在直播过程中往往存在杂草校多的情况,为了加强对其的处理,就需要加强除草剂的应用,尽可能地应用对抗草性较强的除草剂品种,注重杂草的处理,才能更好地促进水稻产量的提升。

2.4 切实注重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所以只有切实提高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才能促进劳动效率提升,更好地节约生产成本。在当前水稻耕作和收获时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但是在种植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较低。需要切实加强对水稻种植生产机械化技术的配套与完善,才能更好地将产量提升[2]。

3 新时期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

3.1 水稻良种良法配套种植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水稻生产从最初的高杆品种转移到矮杆品种,再从矮杆品种转移到杂交稻和超级稻,这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这主要是由于采用了良种良法配套。而随着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水稻品种在选育和应用环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不同的品种,其自身的生育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水稻种植与生产方式的转型,就需要在良种良法的配套性上尽快的完善,才能更好地确保品种更好地适应生态种植的需要。目前,随着我国水稻规模化的生产与机械化的作业水平的提升,全球气候自然灾害的频发,导致土壤结构与肥力迅速的衰退,加上水资源的短缺以及较大的用药量和肥料;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下,未来的发展必须在育种和科学栽培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切实注重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并从传统的基于高产高效优质的基础上转移到高产高效和优质、生态、安全的综合性生产上。

3.2 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水稻机械化水平的提升,需要在水稻育插秧模式和装备以及技术上不断的创新,尤其是在杂交稻与双季稻的杂交稻制稻技术与机插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上,在施肥施药技术上提高其机械化水平,从而更好地在主要环节实现机械化的配套作业。尤其是在精量播种和取秧以及机插等技术上创新,在深施肥和机插1次作业中采取集中育秧供秧模式,并针对性地选取适宜性较强的机插品种,找出与本地区相适应的机械直播技术,从而更好地促进水稻的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的作业以及社会化的服务水平的提升[3]。

4 结语

由于我国属于水稻种植大国,在水稻种植技术方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快速的发展中也暴露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就需要切实注重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水稻种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贺.水稻种植及施肥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6(23):67.

[2]池宣益.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方案研究[J].农技服务,2015(11):

53.

[3]彭少兵.对转型时期水稻生产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8):845-850.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时期创新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