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多方优势加强班级常规管理的研究

2017-11-07 11:59惠慧
成才之路 2017年30期
关键词:常规管理身心健康引导

惠慧

摘 要:良好的常规对于班级正常保教秩序的开展和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班级常规管理要从四方面入手:重视教师的引导,建立起良好的班级常规管理;重视家长的帮助,使良好的常规在家庭中能得以强化;充分发挥幼儿“小助手”的优势,让他们自行参与班级管理;健全“小助手”制度,让他们更好地参与班级管理。

关键词:班级管理;常规管理;家庭式氛围;小助手制度;身心健康;引导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0-0012-02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养成的规矩。幼儿园班级常规是指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应养成的规矩,是教师为了管理好一个班级而制定的、需要幼儿遵守的一些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应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幼儿园的工作是复杂而具体的,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晨间活动、副餐盥洗、谈话活动、集体活动、户外活动、盥洗、进餐、散步、午睡、起身、区域游戏活动、离园等。因此,教师要想抓好班级常规,最应该做的工作就是对班级中的幼儿加以了解。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愿意相信的人。例如,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幼儿在班级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差异性所导致的问题,教师只有做到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所了解,才能在遇到该类问题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班级管理方法。同时,教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应该教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即要求教师在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时应该从幼儿的日常生活行为出发,规范幼儿的生活习惯,并且有计划性地开展班级管理活动。

一、重视教师的引导,建立起良好的班级常规管理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弱,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教师就要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进而逐步提高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而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经过21天的反复巩固,因此教师要不断进行引导。

二、重视家长的帮助,使良好的常规在家庭中能得以强化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家园合作起着明显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虽然一些孩子在幼儿园时能够在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在家里却是另一种形象。因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家长对孩子的良好常规要求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一般会通过开展家教经验交流会和发放家园联系卡,让家长知道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三、充分发挥幼儿“小助手”的优势,让他们自行参与班级管理

1. 与孩子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规则

到了中大班,幼儿具备了是非判断能力,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比如,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商讨班级常规。但是,教师在和幼儿谈论班级管理规则制度以前,应该让他们认识到,班级管理的相关规定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加安全和愉快地生活而制定的。之后,教师可以就幼儿在幼儿园中区域活动、学习、户外活动、进餐、盥洗、午睡等方面与他们共同讨论,让他们直接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明确规则的重要性。

2. 用音乐让幼儿规范自己的活动行为

充分发挥音乐的功能,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音乐种类来对幼儿的不同活动进行规范引导,以便在活动中减少学生吵闹的情况,保证班级管理建设顺利进行。比如在区域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较为舒缓的音乐,在音乐引导下幼儿会自觉对材料进行整理,完成日常材料的规范整理。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择的音乐不应该经常变动,以免出现幼儿因音乐变化速度过快而难以适应的情况。

3. 以餐前故事规范幼儿进餐常规

就餐也是幼儿班级管理规范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必须对幼儿就餐加以重视。就以往的就餐环节而言,教师并没有加以重视,导致幼儿就餐环节的规范管理迟迟得不到落实。为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幼儿教师必须在幼儿就餐环节改变以往的态度,对幼儿就餐加以重视。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讲餐前故事的方式促进幼儿就餐环节的规范管理。如教师可以通过当天的餐谱编一个小故事,在故事中加入一些就餐的要求及餐桌礼仪,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重视就餐中的问题,让幼儿在无形中改变自己的不良就餐行为,在提高就餐质量的同时促进就餐规范管理的发展。

4. 公正、严肃管理,提高幼儿自觉性

幼儿教学最大的难点在于幼儿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不断发展中,教师的适当管理行为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反之,如果教师在班级规范管理中存在忽视规章制度或者其他不良行为时,就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这就对幼儿园教师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班级规范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公正、严肃管理,以提高幼儿的自觉性。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幼儿在玩完玩具之后放回原位。在出现幼儿没有将玩具放回原位时,如果教师不对幼儿进行管理,其他幼儿就会产生跟风心理,认为这么做也没有错,最终不仅会导致幼儿失去自觉性,而且班级管理也得不到幼兒的维护,使班级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四、健全“小助手”制度,让他们更好地参与班级管理

新的教育理念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平等”这个概念。也就是说班级管理不再只是教师的专利,幼儿也应该是管理的主人。这正如魏书生老师提出的班级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积极性,因人而异,分配不同的任务,让班里每个孩子都有事干,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养成孩子为班集体负责的习惯。” “小助手”制度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其一,环境的自觉维护与整理。即具备自觉维护环境整洁的意识,并形成主动维护环境整洁的行为。如发现班级图书架不够整齐,小助手应主动整理;地上有废弃物,小助手应主动清理等。其二,自律与监督。“小助手”为同伴树立好榜样的同时,要监督或者督促同伴的良好言行。如“小助手”在卫生间主动督促同伴正确洗手、节约用水,在看书活动时能提醒同伴轻声交流等。其三,服务同伴。“小助手”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同伴服务。如餐前“小助手”根据每桌幼儿的人数分发餐具;当同伴有困难发出请求时,小助手要给予帮助等。第四,协助教师。“小助手”要配合教师的工作,并主动去分担。如为教师到其他班级借还物品、替教师维持班级秩序、帮助教师准备游戏活动材料等。每个幼儿都对“小助手”充满了期待,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戴上那引以为荣的“小助手”标志。所以,为了使每个幼儿都有当“小助手”的机会,教师要对“小助手”进行选择。教师对“小助手”的当选方式和时间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第一就是教师点名法。该方法用于“小助手”制度实行初期。每个班级各方面能力拔尖的幼儿总是占少数,对于“小助手”制度刚提出的时候,教师应该先选择这部分拔尖的幼儿来担当“小助手”,因为他们无论在接受能力、自控能力还是在交往能力上都比其他幼儿强,而且他们在实际过程中能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第二就是强弱搭配法。幼儿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幼儿能很快熟悉并能较好地完成“小助手”工作,也有些幼儿可能经过好几次锻炼仍不能做好“小助手”工作,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未能做好引导工作,就可能会造成这些幼儿对“小助手”工作产生消极情绪,不能提高他们的个人能力。所以,当出现这类情况时,教师可选用该方法。第三是鼓励、刺激法。这是针对个别幼儿一早来园情绪不稳定、行为不稳定或者有明显进步表现的情况,选该幼儿当“小助手”,能达到刺激其言行积极发展的目的。

五、结束语

总之,幼儿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影响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对传统的幼儿园班级管理进行全面改革,促进幼儿园教学管理全面发展。针对当前我国幼儿园班级规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关键还在于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管理时,必须注重家园合作,重视家长对幼儿的引导作用。同时,幼儿园教师还应该做到对待幼儿一律公正、严肃,以提高幼儿遵守班级规范管理制度的自觉性。这样,既能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推动幼儿教学的全面发展,又能全面提高幼儿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贺秀云.幼儿园常规班级管理方法和原则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38).

[4]张淑霞.谈“小老师”角色在中大班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常规管理身心健康引导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初中教学常规管理策略的分析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让管理更有效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