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精神追求之现代启示

2017-11-13 19:47张志烈
杜甫研究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杜甫精神

张志烈

杜甫精神追求之现代启示

张志烈

杜诗是杜甫精神的艺术化表现,是对中华文化的最生动最丰富的阐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浓缩和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在生活实践中的知识、智慧和创造能力的升华和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在今天,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杜甫的全部著作和立身行事中鲜明地体现出他的思想文化意识,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追求,其本质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展现,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就此谈六个方面的内容:呼唤什么样的国家、社会;最高公权力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执掌;关注民生应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各级官员应当是怎样的人;文化人应有何种社会责任;作者应当怎样写作。

杜甫 精神追求 现代启示

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中华民族的诗圣、情圣。闻一多说 “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是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第一小提琴手。一部杜诗既是思想宝库,又是艺术宝库。杜诗是杜甫精神的艺术化表现,是对中华文化的最生动、最丰富的阐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浓缩和凝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在生活实践中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的升华和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在当代,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杜甫精神,就是以忧患意识、民本思想为基础而融汇中华传统文化中各种美德的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精神。这个思想中有三个密切联系的要点:一、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尚道德情操;二、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三、对宇宙万物都怀有深厚的仁爱胸襟的人文关怀精神。

杜甫精神通过其全部著作和立身行事而鲜明地展现,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追求。这些精神追求,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着多方面的启示,下面略举几点。

一、呼唤什么样的国家、社会

杜甫 “读书破万卷”,又在实践中亲历了由开元盛世到天宝乱离的变化,所以对于老百姓期盼什么样的国家、社会,有极深刻的体认。如《忆昔二首》 (其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执政者能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人民就期盼这样的社会。诗中后部分揭露现实的战乱疮痍,是对正面追求的强烈反衬。杜甫常把贞观、开元时代,作为理想社会的蓝图。《有叹》 云:“武德开元际,苍生岂重攀?” 《夔府书怀四十韵》 云:“议堂犹集凤,贞观是元龟。”《行次昭陵》中回忆:“风云随绝足,日月继高衢。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直辞宁戮辱,贤路不崎岖。……寂寥开国日,流恨满山隅。”忆念当时君主、大臣协同治国,继承优秀文化传统,选用真正人才,尤其纳谏尊贤,造就政治清风。对贞观之治无限向往,而感叹那开国时代的功业今日无人能继。这一切都体现着对理想国家、理想社会的呼求。

把这一呼求描绘得更具体的,是 《往在》中的一段话:

安得自西极,申命空山东。尽驱诣阙下,士庶塞关中。主将晓逆顺,元元归始终。一朝自罪己,万里车书通。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冗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中兴似国初,继体如太宗。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赤墀樱桃枝,隐映银丝笼。千春荐陵寝,永永垂无穷。京都不再火,泾渭开愁容。归号故松柏,老去苦飘蓬。

希望国内政令畅通,文臣武将守法尽职,老百姓复土安居。君主省躬罪己,公开承认并改正错误,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化兵器为锄犁,和平生产。裁减冗吏,使从事本来职业;土著丁壮,由兵返农。朝廷君臣节俭,以足国用。国运中兴如贞观盛世,继位的君王同李世民一样贤明。无为而治,听受臣下谏言。国家祥和,远离战火。……本想乱定可能还乡,如今这愿望毕竟难遂啊!这就是诗人在乱极中思治的热切思想,在深沉的辛酸中流露出强烈的精神追求。

这种对清平世界的呼求,杜集中随处可见。《昼梦》云: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云: “军旅应都息,寰区要尽收。九重思谏诤,八极念怀柔。徙倚瞻王室,从容仰庙谋。故人持雅论,绝塞豁穷愁。复见陶唐理,甘为汗漫游。” 《蚕谷行》 云:“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总之,从早年到晚年,杜甫 “穷年忧黎元”,“窃比稷与契”,救济天下苍生的宏愿没有丝毫改变。希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安乐是他毕生的追求、呼唤、呐喊!

为了这样的社会能够出现,他深厚激烈的感情沸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凤凰台》 云:“……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为了他热烈期盼的国家、社会能够出现,他愿意用自己的心血来喂养象征国家民族 “中兴”的凤凰,这幅幻想图画的实质,就是誓言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甘愿奉献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这就是诗圣的伟大情感!

二、最高公权力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执掌

人类是群生物种。从原始公社到今天全世界各式各样的政府、团体组织,从部落联盟大酋长到今天各种名号 (国王、天皇、总统、国家主席……)的邦国领导人,都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政府的最高公权力应由什么样的人执掌,从来就是牵动国家、民族,乃至民众个人的重大事情。试看而今西方某些大国的总统选举,花样百出,闹得如一锅热粥沸腾,就可知事情的复杂程度了。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对 “君” 或 “君道”的认识,是有很深厚的积累的,而杜甫对此则有他鲜明果断的执着追求。

杜甫39岁时所作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对 “君” 的标准要求,就是尧舜。尧舜不是天生的,要臣下帮助。致,含有 “致使”“导致”“使……达到” 等意。“致君尧舜上”,是言通过帮助、影响、改变,使君王达到甚至成为超过尧舜的圣君。王安石 《杜甫画像》诗中说的 “常愿天子圣”,就指这个追求。

杜甫这个理念从何而来?近世学者或谓远本于应琚 《与弟书》,近本于唐太宗和魏征等人言语,这或许有一定道理。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客观发展过程看,许多重要观念的传承流播,如生物基因代代传递,轨迹显明。《孟子·万章上》描述汤聘伊尹的事:“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这里的“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就是 “致君尧舜”理念的标准表述。再往上看,《尚书·说命下》记载殷高宗与傅说谈话中,引用伊尹的话: “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传》云:“言伊尹不能使其君如尧舜,则耻之,若见挞于市,故成其能。” 伊尹当年曾有 “致君尧舜” 的观念应是事实。 《尚书》《孟子》 到了唐代早已是习见的儒学典籍,杜甫是 “读书破万卷”而且以 “奉儒守官”自诩的唐代醇儒,说他头脑中的 “致君尧舜”理念不是来自儒学经典的启沃,而获自其他途径,我思之再三,仍不敢苟同。

杜甫诗文中五次提到 “致君尧舜”。其一,上引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五): “虽遭明主,必致之于尧舜;降及元辅,必要之于稷卨。驱苍生于仁寿之域,反淳朴于羲皇之上。” 其三,《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近呈苏涣侍御》: “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其四,《可叹》:“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顺带说一句:传说傅说死后,其精神成为天上的星宿,早见 《庄子·大宗师》: “傅说……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此傅说即殷高宗对之讲伊尹的 “致君尧舜”观念的那个人。) 其五,《同元使君舂陵行》: “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

为什么杜甫一生总是念兹在兹地强调这个理念?这是他服膺儒学终身不渝所决定的。儒学的最高宗旨即是 “修己以安百姓”(见 《论语·宪问》 ),要博施于民,全面实践 “仁”。儒家的仁爱精神和担当意识都已化为他的灵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四句话集中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而这正是他伟大的人生信念,崇高的生命追求。

“致君”可包容的内容,可以说无限多,但最核心的内容,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使之“为政以德”,对天下以仁爱之心实行仁政。杜诗中于此反复提到。《伤春五首》其五言:“君臣重修德,犹足见时和。” 《寄薛三郎中琚》 云:“上有明哲君,下有行化臣。” 《有感五首》其三云:“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云:“吾闻聪明主,活国用轻刑。销兵铸农器,今古岁方宁。文王日俭德,俊乂始盈庭。”

与 “为政以德”紧密相关的是要求国君纳谏,要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说: “九重思谏诤,八极念怀柔。”《往在》云:“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行次昭陵》云:“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折槛行》云: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纳谏”的内容也是无限广的,而其中要求国君 “修德自强” 又是重中之重。修德自强,就是要在一切问题上严于律己。《往在》 说:“一朝自罪己,万里车书通。”《有感五首》其五说: “愿闻哀痛诏,端拱问疮痍。”就是要在一切问题上都要有反躬自省的勇气。《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孟子·公孙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这是儒学解释 “仁”的重要内容之一。

杜甫的这些追求和主张,都深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对于我们民族今天的新发展和新进步,自当是恒久的滋养和启迪。

三、关注民生应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当代文化哲学研究,指出人都处在五重现实的对象性关系所制约的环境中。这五重关系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作为个体的他人;人与社会群体;人与现存的文化氛围;人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我感觉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对认识和处理这些 “对象性关系”是积累了丰富的认知和经验的。比如传统文化中孔子哲学的最高观念 “仁”所代表的以人为中心的重人生、重人的责任与义务、重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社会关怀精神,就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处理个人与所在群体、所在社会的关系中总结提升出来的最佳原则。《尚书·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管子·霸言》 说: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可见这是先秦以来思想界普遍重视的问题。

民为邦本,人为国本,仁者爱人,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理念,而这关乎天下苍生的人本精神,正是全部杜诗的根基。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云:“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请哀疮痍深,告诉皇华使。”邦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关注老百姓的福祉应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可是杜甫多数时间看到的却是遍地疮痍。因此,造就了杜甫诗歌的特点: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语)杜诗写民生疾苦,正揭示了当时政府失职,未尽其保民、安民、养民、富民之责。下面举证数例:

1.“三吏三别” (诗略),《杜诗镜铨》 引卢元昌曰:“先王以六族安万民,使民有室家之乐。今新安无丁,石壕遣妪,新婚怨旷,垂老诀绝,至战败逃归者亦不免焉。唐之百姓,几于靡有孑遗矣,其不亡也幸哉。”唐之百姓,无路可活,正映照出当时政府的失职。

2. 《枯棕》:“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徒布如云叶,青青岁寒后。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啾啾黄啄雀,侧见寒蓬走。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杜诗镜铨》 评云:“此首伤民困于重敛也。首八句叙棕枯之故,次八句言军兴赋重,剥民同于剥棕,乃嗟叹本旨。末四句收还本题,仍带兴意,言民穷财尽,直将坐以待斃而已。”所论极是。这首诗极自然、极形象、极生动、极典型地揭露了当局不是安民、富民,而是剥民、残民,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齐白石先生即据此诗创作了一幅名画。

3.《驱竖子摘苍耳》:“……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亦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寄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此数语与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样,集中强烈地揭露了社会贫富悬殊、普通百姓生活悲惨现状,既表露对当时政府失职失责的深沉愤怒,亦向后世发出了惊心动魄的警告。

4.杜诗常以极少量文字,就留下当时民间家园残破、村落凋敝的生动画影。如 《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废邑狐狸语,空村虎豹争。”《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 “萧条四海内, 人少豺虎多。”《征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遣遇》:“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这些凝固历史上人民悲剧生活的画面,是对后世的永恒告诫。

四、各级官员应当是怎样的人

王安石 《杜甫画像》说杜甫对官员的希望是 “大臣各伊周”。这是杜甫对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理念。任何一个社会结构秩序,“臣”是支撑其有效运转的骨干。儒家从所处封建社会早期的现实出发,对君臣关系、官民关系作了很多论述。 《论语·先进》 中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以道事君,就是从政为公,不是一味服从。不可则止,就是把行己之志作为底线。 《孟子·离娄下》更提出双向尊重原则,不能牺牲 “道”去事奉君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杜甫对大臣 “角色”的理解是很全面的。在 《昔游》 中说:“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有能市骏骨,莫恨少龙媒。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意思是说要治国必靠贤才,只有真心求贤,则像商山四皓、诸葛亮、吕尚、傅说这样的 “贤才”才会出现。杜甫还认为只有真正行道的大臣,才能治理好国家。《寄薛三郎中》 云:“上有明哲君,下有行化臣。”《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云:“王室仍多难,苍生倚大臣。”《赠李十五丈别》中提出对大臣的品质要求是: “清高金茎露,正直朱丝弦。昔在尧四岳,今之黄颍川。”《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云:“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这些诗句中都深含对大臣品质的要求和绩效的希望。

在杜甫心目中,诸葛亮是大臣的历史典范和最高标准。忧国忧民的杜甫,在王朝历经战乱由盛而衰的现实下,多么希望有像诸葛亮一样的“宗臣”来扭转危局啊!在成都写的 《蜀相》中歌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就是赞颂大臣的光辉楷模。《登楼》中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二句,《镜铨》 解云:“伤时无诸葛之才,以致三朝鼎沸,寇盗频仍,是以吟想徘徊,至于日暮而不能自已耳。并自伤不用意亦在其中,其兴寄微婉若此。”所论很确,就是痛伤时局而呼唤出现这样扶困济危的大臣。在夔州所写 《武侯庙》《八阵图》《谒先主庙》《诸葛庙》等诗中皆含蕴这一精神,而以《古柏行》最为集中。该诗以柏命题,由柏发兴,写树实写人,写古实写今,咏物所以咏诸葛,咏诸葛所以咏怀,由之寄托了全副的对“宗臣”诸葛亮的崇仰情愫。在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中更明确呼喊出这是古今大臣的样板:“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细味此诗,不难体会杜甫对诸葛的深刻了解和无限的崇敬。

在当代官员中,杜甫则视元结为道德模范,推为大臣的现代榜样。元结为道州刺史,到官五十多天,就接到上峰征调钱粮物资的文书二百多封,都说 “失限者,罪至贬削”。元结为保护老百姓能活命,予以抵制,“静以安人,待罪而已”。杜甫读到他描写这些情况的诗篇 《舂陵行》和 《贼退示官吏》 后,立刻写了 《同元使君舂陵行》 一诗,予以高度赞扬:“观乎 《舂陵》 作,欻见俊哲情。复览 《贼退》 篇,结也实国桢。贾谊昔流恸,匡衡尝引经。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何时降玺书,用尔为丹青。狱讼永衰息,岂惟偃甲兵。凄恻念诛求,薄敛近休明。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又在序言中说:“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朝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少安可待矣!”表示从这些 “知民疾苦”而敢于担当的好官员身上,看到了一点希望。

对于官员的不好品质,特别是贪污、贿赂,杜甫是痛心疾首地反对。他一生高举反贪大旗,诗集中反贪诗很突出。如 《送陵州路使君之任》中说:“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言辞深中要害。又如《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中一段话:“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录事参军是管纠察的,类乎今天的纪委、反贪局。从杜甫对韦讽的告诫和期盼中,可以体会到他对反贪的深刻认识、激烈情怀和坚定态度。

五、文化人应有何种社会责任

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传统文化中从来就特别强调的 “士人”的尚志追求,就属于这种基因之一,对后代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目标、道德理念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杨伯峻先生的译文是这样的:“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自己任务,这一负担能说不够沉重吗?到死方休,这一路程能说不够遥远吗?”

《孟子·尽心上》:“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 ‘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 ‘仁义而已矣。……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大意是说:读书人,文化人,应有高尚的志向,就是要居仁由义,才能成为有德之人 (君子)。

看了上面两段话,再看 《论语·宪问》中这段话:

子路问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最后一句话,杨伯峻先生的译文是: “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完全做到哩!”

“仁以为己任”“居仁由义”“修己以安百姓”,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突出强调的士人、君子的自觉追求,也就是儒家思想中最有积极价值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一种内在的自觉的社会责任感。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类似的嘉言特行,都来自这精神基因的启沃。

杜甫是孔孟学说的实践者,他以一生的行动和整个生命的追求充分显示了儒学的深刻内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首段,自抒怀抱,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要真正深细理解这段话,应与杜甫一生事迹与全部诗歌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其核心精神是反复誓言自己志希稷契,致君尧舜,济世拯民,再淳风俗,以天下为己任,锲而不舍,至死方休的这个理想追求。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涵育的人的价值追求,即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在杜甫身上的独具特色的展现。

杜甫说 “盖棺事则已”,是大实话。他一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己的理想追求,无论穷达皆心忧天下。在云安时所作 《客堂》云:“主忧岂济时,身远弥旷职。循文庙算正,献可天衢直。尚想趋朝廷,毫发禆社稷。”寓居夔州所作 《宿江边阁》 云:“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直到去世前所写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依然心忧国事: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杜老是用他的全部创作和全部生命在诠释中国士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六、作者应当怎样写作

杜集如珠穆朗玛峰,如太平洋。从古到今,无论谁说,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历史和时间都会告诉后人:那只是从某个井里看到的部分天空。宋祁说:“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馀。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每个人只要打开杜集,认真阅读,或多或少,必得一点膏馥。每个人说的,都是从其所得膏馥中酝酿而来。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自由讲说自己的体会。我这里说的,不过是坐在我这个井里看到的一片天空而已,绝不敢强求别人认同。

作者应当怎样写作?从杜甫的全部著作和为人处世看,我直觉地感到他给我们最根本最宝贵的启示就是两个字:投入!投入,就是把全副心血、全部生命都扑上去!扑在忠实做人的生活实践上,扑在诗歌写作的千锤百炼上。也就是《礼记·中庸》上说的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扑上去,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整个一生。《偶题》 上说:“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上句是言写诗要先 “饱经术”,弄清楚人生大道理,弄清楚 “辞达”的根本原理。下句是说自己从青少年时就全部心力都投入、奉献到诗歌创作中,殚精竭思,无怨无悔。这就是杜老自述的 “投入”状况。王嗣奭在评杜甫 《昔游》时说了一段话: “高明之人,狭小尘世,多艳慕仙佛,不知仙佛无他修,只将自己精神收敛归根,打成一片已耳。忠臣孝子尚已,次则文章,下之技艺,并力一向,以全幅精神注之,皆可得仙。老杜千载往矣,读其诗奕奕生动,言喜令人欲舞,言苦令人拭泪,此精神不死,而流行于天地间者,不谓之仙,吾不信也。”王嗣奭在他的 《杜臆脱稿覆阅漫题》诗中说杜甫是 “学诗闻道企游夏,炼世得仙轻惠询。”在 《浣花草堂二首》(其二)中又说 “黄精未必生毛羽,名不刊时骨是仙。”王嗣奭一再重申的这个观点,是有他的真切深刻体会的,其精髓就是他体悟到杜甫对生活、对诗歌的 “并力一向,以全幅精神注之”的投入是杜甫之成为杜甫的关键。

在深入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从诗文写作看,杜甫有三条具体的努力途径:

其一,是 “读书破万卷” 的博学。这就是对传统优秀的文化知识,应全面、完整、踏实地掌握。“破”,是指穿透语言文字的外壳,深度理解其实质,然后才能随心所欲地运用,达到“下笔如有神”。杜甫在 《题柏学士茅屋》中说:“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馀。……男儿须读五车书。”这是他劝人读书。《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呼婢取酒壶,续儿读 《文选》。”这是教儿子读书。在 《又示宗武》 中更明确表达要求儿子读书的愿望:“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带紫罗囊。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其二,是集大成的融通精神。就是多角度全方位地接受前人有益的认识成果,从而融汇贯通,综合创新。《戏为六绝句》中赞扬庾信 “凌云健笔意纵横”,肯定四杰 “不废江河万古流”,提出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偶题》 中说 “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这些都包含着广学前贤以集大成的要旨。从 《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样,志诸篇末》诗中 “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之语,可知他对绘画有较深入的研究与掌握。从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中 “老夫平生好奇古,对此兴与精灵聚”之语,可知他在打通诗画艺术内在精微上有很高的造诣。从 《朝享太庙赋》 《有事于南郊赋》《封西岳赋》与诗中大量的乐舞描写,可知他对音乐舞蹈艺术有极高的认知、掌握与鉴赏能力。从 《李潮八分小篆歌》和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二首诗,可知他对中国书法流变的精深认识。总上可知,杜甫之集大成追求,是涵盖诗赋、绘画、乐舞、书法等艺术领域的。

其三,“语不惊人死人不休”的创新追求。《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首二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性僻,说自己这个爱好是天生的古怪个性。耽佳句,是说自己沉溺于创作最美好的诗句。佳句的特点是什么?惊人!使人震惊、感动、叹服、打心眼里接受!这就是写诗全身心扑上才能获得的成就。与此类似或有关联的说法还有: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敬赠郑谏议十韵》)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使君参三十韵》)“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殷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 其七) “晚节渐于诗律细。”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总之,“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为自己创作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他全心全意、精益求精,不达目的决不休止的 “投入”精神的体现。

除了上文所言之外,杜甫诗集中论到诗歌写作的重要文字还不少。如 《戏为六绝句》和《偶题》两篇就是我们永远应该深细学习体味的。此外,我总觉得杜老在 《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中有几句话,一直吸引我思考:

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神融蹑飞动,战胜洗侵陵。妙取筌蹄弃,高宜百万层。白头遗恨在,青竹几人登。

朱鹤龄注云:此数句当与 《文赋》 参看。“雕刻初谁料”,即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也。“纤毫欲自矜”,即 “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微茫” 也。“神融蹑飞动”,即 “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也。“战胜洗侵陵”,即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也。“妙取筌蹄弃,高宜百万层”,即 “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言之所纬”也。

朱注应当说大体上是准确的。我的浅见是,从 “白头” “青竹” 二句看 ( “我努力一生,尚未完全做到,颇感遗恨;符合这标准而名留青史的能有几人呢”)不妨将这段话理解为杜老谈诗艺的标准或最高要求。 “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就是要精确细致地认识反映客观事物,要有巨大、深刻而密集的意象,要反复锤炼到“毫发无遗憾”。 “神融蹑飞动” 朱注引 《文赋》语是对的,但此处也有 “意惬关飞动”意,包含思想感情的完满表达融合在神采飞动的意象之中。“战胜洗侵凌”,前人引 《韩非子·喻老》 中载子夏 “战胜故肥”之言,朱注解释为 “天机骏利”,体会也是正确的,而我想这正可以看成“掣鲸碧海” 的 “掣”,就是经过惊心动魄的搏斗而最有力量地 “捕捉”并传导出生活的真理。“妙取筌蹄弃,高宜百万层”,就是语言和形象有极广极深的丰富性和包孕性,言在此而意在彼,使人 “深思而自得”,即读者透过全部诗作的形象、感情,由此及彼地领会更深更高的意蕴。杜甫说诗,屡举 “飞动”“混茫”,我感到都应结合这几句话来加以体会。

这段话究竟应当如何理解,我这里说的也只是坐在我自己这井中望到的一片天,觍颜提出,通过讨论切磋,求得惬心的认识,是所愿焉。

注释:

①②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6页、第372页。

③④杨伯峻: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7页、第166页。

⑤宋祁:《新唐书》 本传,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第7页。

⑥仇兆鳌:《杜诗详注》附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59页。

⑦仇兆鰲:《杜诗详注》,中华书局 1979年版 ,第1720页。

责任编辑 刘晓凤

作者:张志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省杜甫学会学长,610064。

猜你喜欢
杜甫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登高
都精神
拿出精神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精神了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