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2017-11-15 08:37冯志杰谭亚芹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22期
关键词:治未病阴阳饮食

冯志杰 谭亚芹

【摘要】“治未病”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被提出,属中医学预防医学范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们陷入亚健康状态,疾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尤其心脑血管疾病更是侵袭越来越多的人们。亚健康状态虽不等同于中医广义“治未病”中的未病概念,但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1]。因此,本文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提出几点常用的养生防病方法,以期改善人们的生存质量,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关键词】治未病;养生防病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2..02

1 中医“治未病”的含义

“治未病”最早出现在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属中医学预防医学范畴,是一种养生防病思想。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

1.1 未病先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所说的“治未病 ”是其最经典的含义,即处于健康状态时,要防止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是“治未病”思想的首要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防治理论的第一要旨。

1.2 既病防变

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所述“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2]”。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其病因病机,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这便是既病防变。

1.3 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是指在疾病稳定期或间歇期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3]。《素问·热论篇》中帝曰:“发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火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即疾病初愈,正气未复,若调养不慎易致病复,所以应当通过调节情志,合理膳食、起居、运动等来改善生理机能,增强机体康复能力,加速康复防止复发。

2 “治未病”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之间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阳平衡的身体状态下,病邪很难突破防线攻击人体。而一旦失去平衡,病邪将有机可乘。本文仅从情志、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提出几点指导,并以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为例给出具体建议。

2.1 恬淡平和,精神内守

《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傷肾”等,均体现了精神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中医养生非常重视“养性”,即保持心境平和。通过净化精神世界、节制贪欲、调节情绪,从而使人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这便是精神养生的途径和目的。然而“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有着七情六欲,不可能没有情绪变化,清代养生家曹廷栋提出“神可用但不宜过用,心可动但不宜妄动”这一论述切合实际,即要将情绪变化控制在一定的尺度之内[4]。尤其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一旦气滞,则影响血液运行,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瘀滞不通,加重病情,甚危及生命。

2.2 合理膳食,以资气血

饮食养生,这是“治未病”的上策。中医养生理论认为科学合理的饮食保健则应做到天人相应、阴阳平衡、审因用膳等。

天人相应,是指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现象以及疾病同自然界变化相对应的关系。首先,人的饮食应与自然界食物固有的特性相适应。食物以颜色分,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以气味辨,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同的色味具有不同的脏腑归经,即: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经,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经,黑色、咸味入肾经。中医认为多食黄色、甘味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解除疲劳,调胃解毒,如小米、红薯等;多食青色、酸味的食物可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常食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预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酸味如西红柿、山楂等。其次,饮食应与所处自然环境相适应。如居住在北方的人应适量多吃温热散寒的食物。生活在潮湿环境中,应适量的多吃祛湿散寒的辛辣之物,而辛辣食物却不适用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所以说各地区的饮食习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5]。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所以食物也分为阴阳两性,一般冷、湿属阴,热、干食物属阳。如表现为畏寒怕冷、爱饮热水、腹泻便溏、面色多青白或青黄等阳虚体质的人,应多食羊肉、生姜、桂圆等温阳散寒之品[7];如表现为怕热喜冷、爱喝凉水、咽干口苦、尿黄赤、烦躁易怒、便秘等阴虚体质的人,多食鸭肉、白木耳、莲子、百合、荸荠等甘凉滋润之品[7]。

审因用膳,是指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来合理地调配膳食。如脾虚水肿患者,用健脾利水药时,可配薏米等食物。薏米味甘、淡,性微寒,能利水除湿,健脾止泻。又如《素问·五脏生成》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患者则应少盐、清淡饮食。

2.3 起居有常,顺应自然

《内经》曰“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是《内经》中提出的起居养生规律,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应遵循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制作合理的起居时间表,做到起居有常,生活有律。endprint

2.4 强身健体,适度运动

古代中医养生家们早就认识到“动则不衰”,运动是保持健康的关键所在。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经不流则气郁”。合理的运动确实能够改善人体的各项功能,但运动方式的选择也应因人而异。如高血压患者,可选择散步、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放松全身,畅通气血,从而使血压下降[8];若有心悸、气短等临床表现的病人,则可选择舒缓的太极拳运动,它动作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所有的运动均应从轻微活动开始,逐渐提高运动强度,不可过度运动。如孙思邈指出:“常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所以在运动时一定要掌握量的大小,运动量太少,达不到健身的目的;运动量过大,会耗伤内脏的精气,功能减退,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运动养生一要把握好“度”,以“形劳而不倦”为准则,劳逸结合。

“治未病”思想是养生防病总的指导思想,其应用领域广泛。渗透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在当今“防重于治”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把握“治未病”思想,使其能够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防病于未然,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医疗卫生负担,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发展。同时,开展“治未病”工作,既是对传统中医药学术的传承,又是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王天芳,孙 涛.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0):929-933.

[2] 范永升,等.《金匮要略》[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2003.

[3] 張志斌《试论中医“治未病”之概念及其科学内容》[J].《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报》,2004,(6).

[4] 田 虎,王素改.浅议中医“治未病”思想[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01):7-8.

[5] 张国玺.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方法[J].保健医苑,2009,8(5);32.

[6] 秦红静,侯献兵,韩亚妹,等.阳虚体质的中医调养护理[J].光明中医,2015,(03):624-625.

[7] 章 莹,王 飞,骆文斌,等.阴虚体质养生保健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6(02):260-261.

[8] 杨 锋.高血压患者如何养生[N].健康报,2006,(5).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未病阴阳饮食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何为清淡饮食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阴阳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