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2017-11-15 00:05孟利国
东方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提高有效性

孟利国

摘要:小学生的阅历和认知能力都有限,还没有建立最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道德意识,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具有深远的意义。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利用新式的教育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提高

引言: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得到更高的发展。现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能够为学生的生活和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必须紧跟教育发展的形势,促进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高,以此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下面笔者就来谈一谈现阶段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只由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还会受到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几点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切事物都处在瞬息万变中,社会中的不良风气盛行,学生接触到社会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小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产生的价值观往往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品德与社会知识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出现了矛盾,大部分学生认为知识和实际是相互独立存在的,没有将所学内容进行实际应用的意识,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1]

(二)學生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其自身学习成果有直接影响。目前,大班教学仍然是我国教学的重要形式,在规模较大的班级中,学生难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不能顾及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品德与社会课程并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只重视数学、语文学习。这样的学习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实效性不强

教师所采用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应当服务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但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创新,而死板地利用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却没有告诉学生要在小组讨论中做些什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却没有对情境进行利用。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过于形式化,极大地影响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2]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下更大的功夫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以更好的学习状态进行相应的课程学习,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让学生自主的加入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过程当中。举例来说,在讲解《携手共创和平》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朗读一遍课文,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提炼出文章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向学生提问,倡导和平的国际组织的名称和作用是什么?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那些贡献等等,然后再让学生仔细的朗读一遍课文,在文章当中标出中心句,回答教师之前提出的问题,同时也要阐述自己的观点,老师还要在课下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样既让学生清楚了文章中所要阐述的问题,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锻炼和提升。

(二)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给教学带来了更强大的保证

首先,教师在制定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具体目标时,首先要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好过程和方法以及价值导向等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原则将之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予以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同时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活泼,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将学生的价值导向放在教育教学最为核心的位置上。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才能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增强教学活动中的针对性,从而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因此在教学当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层次,为处在不同学习层次道德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这样就会使得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收获。

(三)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地展开教学

(1)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趣味性。可创设日常生活里典型的常见相关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生活中的这些是非。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以行为训练为主.但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合故事感较强的课文,以论述为主的课文则不适用。大部分低年级小学生都适合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他们的兴趣。[3]

(2)微课教学。微课是指通过播放短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充分突显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微课的视频时长一般在10分钟以内,视频内容主要围绕某一重点或难点展开,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课中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分解,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将难点逐个攻克,无论是在课程导入环节还是授课环节都可以将这一教学手段进行充分利用。

三、结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观和世界观,为学生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因此也对这一学科的教学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晓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 下, 2013(4).

[2]赵志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3).

[3]孙昉.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5,36:247.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提高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