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科技导向、双元创新与产业转型的实证分析

2017-11-16 10:08兰国辉陈亚树张水平王梦玲
关键词:开发式导向转型

兰国辉, 陈亚树, 张水平, 王梦玲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长三角科技导向、双元创新与产业转型的实证分析

兰国辉, 陈亚树, 张水平, 王梦玲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针对科技导向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以及实证分析的缺失,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构建了科技导向、双元创新和产业转型三者的关联函数,旨在揭示双元创新在科技导向与产业转型两者间的中介效应。借助长三角地区200家上市企业调查数据展开实证应用,研究表明:(1)科技导向对探索式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但对开发式创新具有倒U型影响;(2)开发式创新对探索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双元创新都对产业转型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在科技导向和产业转型之间发挥介质效应。

长三角;科技导向;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产业转型

科技导向反映了企业开拓新事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心智模式和精神氛围。关于科技导向学者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Lumpkin G T认为没有形成共识的原因是,科技导向被看作企业的战略态势,反映的是企业在创业方面的运作模式而不是具体的企业行为[1]。因此认为,科技导向不会直接发生作用,需要通过中间变量提升企业绩效。有学者引入市场导向、网络战略、机会识别能力等多种中介变量研究了它们的关系[2]。双元创新作为企业重要的创新路径和能力,对促进产业绩效有明显效应。同时,科技导向本身即代表着创新性、先动性、风险喜好等倾向,很有可能对双元创新产生影响。而且双元性创新更能代表企业的实际探索和行动,不只是一种行为导向和战略导向,因此更适合作为中介变量,目前还鲜有这方面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科技导向是企业根据自身组织情景和外部市场环境表现的具有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先动性等特征的倾向,本质上是企业的战略导向。面对不确定的环境,企业要取得持久竞争优势,应同时进行两种创新。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缺,本文在中国转型经济情境下,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引入双元创新这一中介变量研究科技导向和产业转型的关系。丰富了科技导向与企业绩效方面的关联研究。我国转型期的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本研究对企业树立科技导向、开展双元创新活动,取得产业转型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假设和模型构建

参照资源依赖理论明晰本文的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内涵。依据该理论,企业无论是有形的资源(人才、技术、设备等)还是无形的资源(创新精神、文化、经验想法等)都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进而提升产业转型。科技导向作为能体现企业创新精神、进取性的战略态势,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源,这种资源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探索式和开发式创新活动,形成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转型。

1.科技导向与双元性创新

科技导向的创新性特征,本身就意味着企业产生新思想、运用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强烈愿望。付丙海指出创新性能够促使企业拥抱新思想和技术、加大研发投入,产生新想法、新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工艺流程[3]。风险承担性要求敢于追求不确定以及高风险项目,促使企业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加强探索式创新的追求。即使面对不确定性,企业仍然会进行这种创新,因为它的回报率可能很高。邢蕊指出这种企业一般都鼓励适当的业务和财务风险,一定程度消除了企业管理层和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对积极进行探索式创新有正向促进效应[4]。先动性强的企业能够根据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优先引入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并能够提前预测市场变化趋势。这要求企业对自身、竞争对手、行业动态及整个市场环境有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探索式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做到这一点。魏谷研究表明,先动性能使企业更早地发现机会和资源、获取新知识和技术,从而形成持久的产业转型[5]。总之,要想充分发挥先动性带来的优势,企业必须进行探索式创新活动。由此,提出假设:

H1a:科技导向对于探索式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科技导向能够促进双元创新。创新性既能开发产生新的知识,也能对现有的技术、产品、服务等进行渐进的改进和提升[3]。汪涛认为创新性不仅能使企业进入新市场,并对企业提升现有市场和业务的能力有帮助,能通过市场信息利用,对现有的产品和顾客信息进行分析、调整、改进[6]。风险承担性比较弱的企业不会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技术,会在评估市场风险的基础上,谨慎地对已有技术进行更新、挖掘、提炼。先动性会增强企业对市场信号与顾客需求认识,通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来保持顾客忠诚度。然而,对于风险承担性强的企业,科技导向可能会抑制开发式创新。当企业没有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入分析、评估时,贸然进行开发式创新,不仅会增加项目失败的风险,还伴随着很多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风险承担性强的企业会评估两种创新的性价比,更侧重探索式创新,对开发式创新则有一定的抑制。由此,提出假设:

H1b:科技导向对于开发式创新具有倒U形影响。

2.开发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

开发式创新主要针对现有知识技术进行优化和利用,探索式创新则是寻找、产生新的知识技术,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7-8]。其中,开发式创新是基础,探索式创新是扩展,前者对后者有正面影响。只有对现有的知识不断进行优化、提升,才能发现知识存量的不足,从而在探索式创新中有明确方向。Sisodiya提出企业内部知识开发利用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外部知识的搜索和新创意、新技术的产生[9],开发式创新可以视为对当前技术知识网络进行构建、利用、维持、优化提升等,从而使得企业拥有更多资源进行外部知识搜寻,并最终通过成本优势、稀缺资源提升产业转型。Dias研究发现,对内部进行知识管理是企业进行外部创新的关键要素[10]。企业的内部研发对外部研发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而对产业转型有积极影响。由此,提出假设:

H2:开发式创新对于探索式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3.双元性创新与产业转型

与探索式创新相比,开发式创新对产业转型的作用会弱一点,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虽然它们在科技导向与产业转型间都起到中介作用,根据假设H1b,科技导向对开发式创新是倒U形影响,没有探索式创新的作用强;二是开发式创新对探索式创新存在正向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后者对产业转型的影响。由此,提出假设:

H3a:探索式创新对于产业转型有正向影响,在科技导向与产业转型间发挥中介作用。

H3b:开发式创新对于产业转型有正向影响,但比探索式创新作用要小,在科技导向与产业转型间发挥中介作用。

综合上述分析假设,本文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理论模型

二、研究设计

1.数据和样本

本文选取最具创新创业活动代表性的长三角地区展开问卷调研。调研前我们先把国外量表根据中国语境翻译成中文,形成初步量表,然后邀请10位企业高管进行了预调研(为保证问卷信度和效度,后面调研不包括这10家企业),对量表题项不合理、语境模糊的部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最终问卷。调查中我们选择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来填写问卷,他们对题项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能够确保答卷质量。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20份,有效问卷200 份,有效率90.9%。通过检验,样本代表性较强。

2.研究量表

为保证量表较好的可信度和有效性,科技导向、双元性创新与产业转型均采用Likert 5分量表法,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从1至5满意度逐级递增。科技导向选取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先动性三个维度,采用9个变量进行观测。双元性创新包括4个题项[11]。产业转型借鉴了朱秀梅[12-13]的研究,包括5个题项。

三、数据检验和研究结果

1.信度和效度

为确保量表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需对量表开展信度与效度检验。下页表1给出了因子载荷、α系数。据此可知,科技导向、产业转型的KMO值在0.7以上,双元创新的KMO值分别为 0.624和0.660;同时各变量的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Sig值均为0.0000,表明变量存在相关关系,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所有α系数在0.7以上或非常接近于0.7,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全部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均位于0.5以上,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高[14]。

表1 变量或因素的因子载荷与信度

2.相关分析

表2为科技导向、双元创新与产业转型各变量之间的均值及相关系数。据此可知,开发式创新的均值高于4,探索式创新的均值接近于4,说明这两种创新方式利用率较好。科技导向的均值略高于4,说明案例企业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先动性与风险承担性;产业转型的均值高于4,说明企业的产业转型达到了较高水平。表2中,科技导向与双元创新之间的关联系数介于0.400-0.585区间,说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双元创新与产业转型之间的关联系数介于0.536-0.605区间,说明它们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前文研究假设相一致。

表2 科技导向、双元创新与产业转型之间的相关系数

注:*、**、***分别表示p<0.05,p<0.01,p<0.001(下同)

3.假设检验

下页表3是多元线性的回归结果。模型1是科技导向对探索式创新的结果,模型2是加入开发式创新对探索式创新的结果。模型1中,科技导向(β=0.548,p<0.001,F=37.113)对探索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1a得到验证,说明具有科技导向的企业能够有效地运用创新性、先动性、风险偏好性等特点。模型2研究了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开发式创新(β=0.291,p<0.001,F=10.696)对探索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2得到了验证。说明企业在改善开发式创新技能的同时,也改善了探索式创新技能。原因是企业对现有知识资源的优化利用不仅增加了知识基础,还对企业开发和创造新的知识技术提供了条件。

模型3和4检验了科技导向对开发式创新的倒U型影响。模型4可知,加入科技导向平方后,科技导向(β=0.408,p<0.001,F=14.102)对开发式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科技导向强的企业更能对现有的工艺、技术、能力等进行开发和优化,促进企业的开发式创新能力。但笔者发现,科技导向的平方项对开发式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系数β=-0.477,H1b得到验证。这说明企业运行中过强的科技导向可能会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倾向,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开发式创新。

模型5和6检验了双元创新对产业转型的影响。模型6中,两类创新对产业转型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探索式创新对产业转型的系数β=0.461,p<0.001,F=32.240;开发式创新对产业转型的系数β=0.380,p<0.001,F=32.240。同时,根据假设笔者还发现探索式创新(β=0.461)对产业转型的正向影响明显高于开发式创新(β=0.380)。

表3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的步骤,表4对探索式创新充当的中介效应进行了验证。第1步检验科技导向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模型7),即表3中模型1,β=0.548,F=37.113,影响显著。第2步检验科技导向对产业转型的影响(模型8),β=0.659,F=51.671,影响显著。第3步是同时检验科技导向、探索式创新后,发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关系依然显著(β=0.446,p<0.001),但与没加入中介变量前系数β=0.659明显减小,说明探索式创新在科技导向和产业转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H3a得到了验证。同理,进一步检验发现开发式创新也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H3b得到了验证。

表4 多元线性回归中介效应的检验

四、结 论

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科技型企业为研究视角,导入双元创新,探讨科技导向、双元创新及产业转型的内在关联,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的企业,考虑到了双元创新之间的内部作用机制,检验了科技导向对开发式创新存在的倒U影响。以往研究显示两类创新对企业绩效没有明显差别,本文研究证明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应更大,说明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更应该强调新知识的创造和探索。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双元创新在科技导向与企业绩效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科技导向强的企业可以有效强化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进而提高产业转型。对企业来说,只强化科技导向是不够的,还应该在消化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和外部知识网络能力。

第二,科技导向对探索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开发式创新却存在倒U型影响。这说明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及风险意识的企业更有利于探索开发新的知识,面对不确定性它们愿意去尝试,这能够帮助它们对行业和竞争对手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科技导向还能促进企业对现有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整合、优化,因为竞争意识驱使企业不断进行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即使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承担性会对开发式创新产生过多的抑制作用,即使竞争性、先动性可能带来一些正面影响,但总体还是表现为抑制开发式创新。表明企业的科技导向只有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现有技术的创新和产业转型。

第三,开发式创新能够显著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注重对现有知识的优化、吸收、整合、创新等。探索式创新注重新知识的积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对知识掌握熟悉到一定程度,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敏锐的发现并捕捉到新知识。这要求企业对自身有限的知识技术要深入挖掘、打好基础,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还需要什么。

研究表明,相比开发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对产业转型的正向作用更强。对处于产业转型期的企业来讲,市场变化太快,企业自身知识老化速度也在加快。对于有限的知识储量,企业只注重对现有知识的挖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融入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消化吸收,才能跟上市场步伐,了解客户真正所需,超越对手取得产业转型。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等就是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取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1] LUMPKIN G T, DESS G G.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1): 135-172.

[2] 张玉利,李乾文.公司科技导向、双元能力与组织绩效[J].管理科学学报,2009,12(1):137-152.

[3] 付丙海,谢富纪,韩雨卿. 创新链资源整合、双元性创新与创新绩效:基于长三角新创企业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5(12):176-186.

[4] 邢蕊. 创业导向对在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13.

[5] 魏谷,孙启新. 组织资源、战略先动性与中小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J]. 中国软科学,2014(09):117-126.

[6] 汪涛,郭锐. 中国企业品牌战略决策影响因素研究——环境不确定性、企业家导向和组织能力[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852-856.

[7] 梅德强,龙勇.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能力、创新类型与融资方式关系研究[J]. 管理评论,2012(01):67-74.

[8] 王朝晖. 高绩效工作系统、双元型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情境的调节作用[J]. 科学决策,2014(09):32-53.

[9] SISODIYA S R, JOHNSON J L, GRéGOIRE Y.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for Enhanced Performance: Enablers and Opportunities [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3, 42(5): 836-849.

[10] DIAS C, ESCOVAL A. The Open Nature of Innovation in the Hospital Sector: The Role of External Collaboration Networks [J]. Health Policy and Technology, 2012, 1(4): 181-186.

[11] JANSEN J J P, VAN DEN BOSCH F A J, VOLBERDA H W.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11): 1661-1674.

[12] 朱秀梅,孔祥茜,鲍明旭.学习导向与新产业转型:双元创业学习的中介作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2):9-16.

[13] 伍勇,梁巧转,魏泽龙. 双元技术创新与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破坏性创新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06):140-151.

[14] 黄永春,郑江淮,杨以文,等.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长三角出口导向型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7):45-5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entation,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Yangtze River Delta

LAN Guohui, CHEN Yashu, ZHANG Shuiping, WANG Meng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 China)

For the lack of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ho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entation affects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the lack of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entation,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s built based on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ent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s reveal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200 listed compan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s done,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entation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while it has an inverted U-shaped impact 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it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ent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Yangtze River Delt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entatio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2017-03-16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3CJY036);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610361329,201610361334)

兰国辉(1978-),男,安徽霍邱人,讲师,硕士。

F061.5

A

1008-3634(2017)05-0001-06

(责任编辑 刘 翠)

猜你喜欢
开发式导向转型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偏向”不是好导向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浅谈初中美术开发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