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17-11-28 10:06李百青
文理导航 2017年33期
关键词:有效性初中数学探究

李百青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数学教学大纲精神,制定了一套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方案,侧重于培养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从而最终达到实现自我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能力;有效性;探究

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课前预习必不可少,良好的课前预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力途径。但由于数学是门较为抽象的科学,对于年龄较小、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初中学生来说,它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要想学好数学,原本就要付出相对于学习其他学科更多的努力,而要做好数学的课前预习,更加不易,一旦预习效果不理想,将更容易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学习知识乃至认识世界的前提要素,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在一年来,我从学科规律、预习方法和预习方法的指导三方面来训练学生的预习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学科规律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从合适选定的公理及定义中建立起严谨推导出的真理。”听上去,这些对数学的描述非常令人难以索解甚至唬人,你很难让学生对此感到共鸣,除非他是一位数学天才。所以,我们有必要将那些高度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并作为一个可供理解的概念表达给学生。归根结底,中学阶段学习数学的要点只有三个:1.定义的引出,2.公式的推导,3.知识的应用。教师在讲课时是本着这三个要点来讲授知识,同样,预习时要重点对待这三部分。把握住这三个要点,就可以对任意一节数学课程内容提纲挈领。

二、预习方法

学贵有法,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开启知识之门。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精神和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其认知规律,遴选出以下几种:

1.任务预期预习法

即由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列出预习的要点,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在比较了多种资料之后,我认为可以根据《同步学习》中的自主学习部分制定预习任务,自主学习部分问题难易适中,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大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淡化数学的抽象意味。比如,《视图与投影》这节,同步就以北京故宫中的日晷引出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2.标注预习法

即在预习时,对疑难内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如新概念下面标“……”公式、性质画线“——”,有疑问的地方打“?”这样就会找到重点和难点,并在正式授课时使这些疑难得到解决。

3.温故知新预习法

教科书的课程安排是建立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之上,课程之间充满有机联系,在预习新课程初步理解新知识的同时,去温习与新知识相关联的旧知识,这样可以进一步的融会贯通,强化整个的知识体系。如,在预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就会很容易发现它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学生可以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对比两者的不同之处,从而轻松掌握新知识。

4.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性质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在预习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拼、折、画、量等方式,去领会新知识。课本的探究部分都有明确的操作要求,按照操作步骤,可以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能够知其然,还可知其所以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建构的东西,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

虽然以上我们提出了几种预习方法,但内容决定形式,学生们针对不同的内容灵活使用不同的预习方法。我们目前常用到的是任务落实预习法、课本标记预习法和尝试练习预习法,动手操作预习法主要用于几何图形性质的推理。这几种预习方法一定程度上既相互独立又有联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目前学生们已大致运用娴熟。

三、预习方法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预习初始阶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

逐字逐句通读全文,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用特定的符号标出新概念、性质、公式及存在疑问的地方,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2.划分知识点

这个环节主要根据圈点的内容,划分出所属概念定义的引出,比如,哪部分是性质定理的推理,哪部分是新知识的运用。知识点条理清晰,才能初步了解重难点。

3.细读

划分知识点后,合上书本,自问对哪一部分存疑,然后再细读那一部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如果对知识点把握不清就读例题,则很容易不知所云,因为例题是知识点的具体运用。务必要弄清每步算理,切忌似是而非,倘若受限于个人理解力,可以与他人相互交流,也可作为听课的重点留待课堂解决。

4.试一试

语文重读,外语重说,数学则重做。学习数学离不开练习。每节内容都有对应的习题,在预习完课程之后,自己可以尝试做一做。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回过头参考例题。节后的习题往往是例题的简单变化,在解決了习题之后,还应注意分析习题与例题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进一步掌握解题方法。

5.升华总结

从知识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五个环节根据预习内容可适当的调整。以上几个环节,我们先用了两周时间做具体指导,之后再用两周进行实践练习。在此期间,我们时刻关注学生预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并进行了详细记录。在接下来的三周,我们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了重点指导,力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和预习方式,并固化在他们的数学学习当中。

以上是我在预习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探索,其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以期使预习方案能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志猛.对初中数学预习的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

[2]潘少华.数学后续学习能力的关注和培养[J].数学教育学报,2013(03)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性初中数学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