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2017-11-28 18:50澈丽木格
文理导航 2017年33期
关键词:游戏精神儿童文学教学策略

澈丽木格

【摘 要】儿童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是儿童,儿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举止有别于成人,在儿童文学中融入趣味性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能够有效的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得到儿童的认可。本文重点分析了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游戏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在教学中发挥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儿童文学;游戏精神;教学策略

儿童文学是指以儿童为主要对象,以激发儿童的审美意识和生活乐趣为创作目标的艺术作品,符合儿童现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儿童文学的表现形式、创作结构、主题内容上来看,都反映了一定的生活趣味性,即游戏精神,明确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对儿童文学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望儿童文学能够向更加健康、更加有趣的方向发展,进而满足儿童对于知识阅读的需求和渴望。

一、儿童文学中蕴含的游戏精神内涵分析

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儿童文学更加关注儿童的幻想世界,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宣扬真善美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也是重要的美学思想,儿童游戏是否具有游戏精神,是衡量儿童文学价值的标准之一,在创作过程中,围绕游戏精神进行情节描写、人物刻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文学作品中采用夸张的手法过度夸大故事人物的能力,表现较为弱势的群体突然变得强大,进而打倒邪恶力量,这些情节在成人眼中显得十分幼稚,但是却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理,并向儿童传达和灌输了机智、勇敢、坚强等美好品质,比如说格林童话中的《农夫与魔鬼》,第一次农夫和魔鬼达成协议“为了避免在我们分配时出现纠纷,凡泥土上的东西归你,泥土下的归我,”聪明的农夫种上了胡萝卜;第二次魔鬼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决定更改协议:“下次可不能这样。地上的归你,地下的归我。”结果农夫种上了小麦,魔鬼又无收获,这个故事中农夫是机智、勤劳、勇敢的化身,而魔鬼则是贪婪、不劳而获的代表,这则小故事向儿童传达和灌输了智慧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儿童文学具有很强的虚幻性和奇遇性,充分迎合了儿童天马行空想象力,如说说郑渊洁的童话故事《上过月球的兔子》,讲述了一只兔子被宇航员带上月球回来后摇身一变,成为玉兔,并被当选成市长的故事,故事中成人对玉兔盲足推崇,不仅让白兔当选市长,还要推广兔语,让白兔和女孩结婚,废除红灯、停止其他生产、将高楼改成平房等,一切看似荒谬的意见竟然得到了广大市民认可和执行,只有儿童觉得白兔当市长是一件好玩的事,并幻想其他小动物当市长的情景。该故事想象力十分夸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吸引儿童的阅读兴趣,并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可以诱导儿童进行深入的形象,比如说如果是其他动物当上市长会颁布哪些政策呢?白兔还会继续担任市长吗?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有效的提升了儿童的想象力。

二、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的运用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核心理念,通过将游戏精神融入儿童文学,能够有效的保护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传达给儿童,实现儿童文学的教学作用。

第一,通过塑造各种荒诞的故事营造出游戏化的情景空间。儿童文学作家运用夸张的想象力和游戏化表现手法,将故事背景和故事情节带入现实场景,实现现实和虚拟的交替,幻化出神奇的游戏色彩,使孩子们沉迷于其中。比如说著名的《阿拉丁与神灯》故事,故事通过讲述阿拉丁意外获得一盏神灯,并在神灯的帮助,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取到公主,能够实现愿望的神灯是虚幻的,而阿拉丁的生活则是现实,儿童在读完这个故事后,會产生联想如果自己拥有一盏神灯,想要实现什么愿望,这时候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充分满足儿童的想象力。

第二,通过儿童文学塑造虚拟的游戏伙伴。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塑造出经典的人物形象,以满足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的游戏需求,虚拟的游戏伙伴是儿童的精神寄托,寄托和表达了儿童自由乐观的情感表达方式。比如说《三毛流浪记》,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面对任何困难都不放弃的流浪儿童形象,同样也通过三毛到处流浪的故事告知儿童社会生活的不易,实现儿童文学的教化意义;又比如在《长袜子皮皮》长篇儿童文学中,通过塑造顽皮的皮皮形象,让儿童产生代入感,充分反映了儿童天性中的活泼好动,体现了儿童文学的游戏理念。

第三,儿童文学中运用大量幽默、夸张的语言叙述风格。生动形象、充满趣味性的语言能够将游戏氛围推向高潮,制造出良好的游戏效应,让儿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如我国著名的童话故事大王郑渊洁,在其童话故事中充分展现了幽默夸张的叙述手法,在《老鼠整容》这一童话故事中,从标题就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老鼠拉丝为了过上好日子而想要整容成人类的样子,文中“人觉得双眼皮美。”“那就割四道眼皮吧!”拉丝想,“既然双眼皮美,那一定越双越美,”等话语充满幽默气息。

三、结论

综上所述,从儿童的角度进行文学创作,满足儿童天性中的游戏心理,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核心和关键,能够有效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和热情,初步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和文学欣赏能力,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聪粉.解读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J].作家,2014(08)

[2]褚艳红.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的美学特征[J].大众文艺(理论),2008(Z1)

[3]武小庆.顽童的狂欢——《戴高帽子的猫》中的游戏意识[J].高考(综合版),2015(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游戏精神儿童文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刊首语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