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系•赋产》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

2017-12-05 09:17李培生
长江丛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通志物产前人

李培生

古代文学

《滇系•赋产》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

李培生

《滇系》是清代云南著名学者师范撰辑,内容十分丰富、详实。其中《赋产》篇,运用大量的史料,对云南地区的物产及其分布、价值等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和精辟的议论,是研究云南地方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但是,该书自刊印以来,关注与研究者较少,其丰富的史料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对《滇系?赋产》中所记载的内容加以梳理与分析,对专治云南地方史及深化对师范及其《滇系》的研究具有重要裨益。

师范 《滇系·赋产》 史料价值

《清史稿·师范传》载[1]:

师范,字端人,云南赵州人。乾隆三十九年举人,官安徽望江知县。生有异才,于书无不窥,下笔千言立就,法式善称其“负声若折铁,抽笔如缫丝”,时以为笃论。尝侍父石碑场大使署中,题咏甚多,去后,人竟宝之。性果毅,任事指陈古今。洞中机要,尤熟于水利边防。官望江时……在任八年,公明慈惠,甚著贤绩,士民讴歌之。以疾乞归,旋卒于官舍。家无余财,惟存书籍千卷。所著《滇系》百卷,刘开谓为西南不可无之书。又有《金华山樵诗文集》。

师范(公元1751-1811年)一生,主要活跃在乾嘉时期,少年有才学,颇为得志,却一直没考中进士,仕途因此而不顺利,只做过剑川学正、望江知县等小官。但是在有限的仕途中却能“洞中机要”,在望江知县任上,更是察奸靖匿、务除民害,整饬风俗,敦礼节、兴学校,“甚著贤绩,士民讴歌之”。其一生的特殊经历和志趣,对其治学和编撰《滇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滇系》为师范撰辑,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且难以充分利用的重要云南地方史料。其主要内容,正如《滇系•洪序》所说:“《滇系》一书为补云南通志是也,述云南地理者,仿于常璩南中志……”[2]时人桐城派大师姚鼐也称赞此书:“撰论古今之是非,综核形势之利病,兼采文物,博考故实,此史氏一家之美。”[2]-方国瑜认为《滇系》自刊印以来“向为艺林所重,今之言滇事者,亦莫不称其书。于滇南史地之学,其功不可没也。”[3]并认为其切要可观,“不失为为考较滇史之善本也”。其中《赋产》篇,运用大量的史料,对云南地区的物产及其分布、价值等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和精辟的议论,是研究云南地方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对《滇系·赋产》中所记载的内容加以梳理与分析,对专治云南地方史及深化对师范及其《滇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滇系·赋产》的内容及其主要来源

《赋产》篇,包括:《正赋》《盐课》《厂课》《税课》等九篇,作者以记述云南赋产的形式,对关系云南经济发展、边疆稳定全局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选录和介绍。通观《滇系•赋产》所辑的史料内容,和现存的有关云南地方的史料相印证,不难发现,其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选编前志,辑录前人奏疏,个人思考、感时而发。

(一)选编前志

“是书取材,大都出自志乘,而补益志乘之未备”[2]。例如:正赋、税课、仓储等多与雍正《云南通志》叙述一致。谢肇澍《滇略》中关于云南特色物产的描述,如:猩猩果、槟郎、黄柑、䗲蛇、茶叶等,其习性和产地多数雷同。这种与前志描述雷同之处,可谓不胜枚举。因此,从文字和内容分析,师范对赋产的描述,多取材于前志是无疑的。

(二)辑录前人奏疏

在《赋产》中,作者不加删减全文辑录陈用宾的《陈言开采疏》。陈用宾万历初曾巡抚云南,对云南的发展有实地的考察,其见解也为师范所接受。《陈言开采疏》在天启《滇志》、康熙《云南通志》、雍正《云南通志》皆有著录。相较之下,《滇系·赋产》所辑录的文字与天启《滇志》又颇为相似。除此之外,还有严烺《重铜运以杜弊累疏》。我们认为《赋产》中前人奏疏虽引用不多,但这是文中一些重要内容和议论依据的主要来源之一,也应该重视。

(三)个人思考、感时而发

如姚鼐所论“(此书)撰论古今之是非,综核形势之利病,兼采文物,博考故实,此史氏一家之美。”[2]书中有很多作者借叙述兼及议论云南内外形势、交通等的内容,其中作者也有很多精辟的论断。正如《滇系·正赋》记载,“今惟云南府城、东川府城设局鼓铸,每年约得息银贰万壹仟叁佰两有零”[2]寥寥数字,说清楚了雍正《云南通志》中没有记载的乾嘉70余年之事。

二、《滇系·赋产》的主要特点及其史料价值

《滇系·赋产》内容十分丰富、详实,一方面选编前志、辑录前人奏疏,另一方面又能阐发自己的独到见解,成一家之言。我们认为这既是整部书的特点之所在,也清晰地反映在《滇系·赋产》之中,使得《赋产》中记载的大量史料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史料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博采众长、兼取他书,内容丰富

正如前文所说,《滇系·赋产》多选编前志、辑录前人奏疏,并因自己的主观见解,对前人未加记载,但是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写进相应的篇幅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师范并不是因循前人记载,而是有所取舍,并进行考校删订,使书中记载的内容更好的反映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在选编《雍正云南通志》时,并不是对其中的记载简单复制、摘抄,而是按自己的观念进行适当的删减。如:对《雍正云南通志》中记载的赋产,师范只取志书中的正文部分,而对解释性文字删略省去。这样,删繁就简,一方面可以更多丰富的容纳史料,另一方面,也是作者经过思考和甄别史料之后的结果,有助于更直观的把握一时一地的真实情况。

(二)借题发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态度

师范非常重视滇铜、滇盐在云南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但是,由于云南地方官绅的巧取豪夺,致使铜政、盐政败坏,矿民多不堪忍受而反抗,地方官绅又无所顾忌、为所欲为,使得盐政败坏,与民争利,民力不堪。因此,师范在文中借用檀萃的语言“与之休息,尚可以支撑”、“详志诸井,使有所考焉”[2]来表达自己与民休息的政治主张。引用陈用宾《陈言开采疏》,说明,如果人有官府与民争利下去,“必上误贡金,下酿边患……”[2]。师范辑录陈用宾的《陈言开采疏》,一方面是《陈言开采疏》符合自己的与民休息的主张。另一方面,意在借前朝之事,暗指今日之事。除了铜政、盐政,师范对云南的其他矿业开发也有密切的关注。

(三)奇闻异物,地方特色突出

为了更集中地反映云南地方经济特色,师范在辑录前志的同时,注重记载能够重点突出反映云南经济特色的物产,特别是与民生有关的物产。如“马”条,引用《新唐书·南诏传》“越赕之西多莎草、产善马,世谓越赕骏”和《桂海虞衡志》“蛮马出西南诸番,……”,还有檀萃的记述,有关这些内容在《滇系·赋产》中悉数摘录,此外,还有“羊”“象”“槟郎”“猩猩果”“茶花”等具有云南特色的经济物产[2]。

如前所述,师范在辑录前志和前人奏疏时,为了文章的整体性和反映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可避免的对其辑录的内容有所增删和发表个人见解。因此,这也对《滇系》一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辑录时漏录文字或有意的删省相关时间、数字和地点。如:雍正《云南通志·屯赋》载:“实征地租马场草场窑场等一千三百三十六两二钱五分六厘四毫七丝三忽”[4],而《滇系·赋产》在辑录时,漏录“一千”关键的两字,而紧随其后的“原额酒课银一十三两七钱,全荒无征,原额商税课程银一百五两五钱六分,全荒无征”却一字都没有辑录。此外还有,“民赋”条,《滇系·赋产》省掉“雍正十年”四个字,使反映的具体时间不清楚,使得在引用《滇系·赋产》中的数据时,无从知晓所记田亩数的准确时间。另外,《滇系》收录古代前志和前人奏疏,多不注出处,令人难以索解。

但是,《滇系·赋产》记载的内容丰富,反映的史料详实,地方特色又很明显,特别是突出云南特色的物产,对于我们清晰认识现在云南物产的种类及其地域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滇系·赋产》最为重视滇铜、盐政在云南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其次对滇银、金、玉石,花鸟物种等多种经济物产也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一方面,反映了清代前中期云南赋政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反映了云南地方经济活动的基本生产要素,及其分布状况,为进一步研究清朝在云南地区的财赋状况及其对近代云南经济社会转型的影响都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滇系·赋产》的内容丰富、详实,是研究清前中期有关云南经济活动的重要文献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清)师范.滇系[M].昆明:光绪云南通志局版本,1887.

[3]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清)鄂尔泰.雍正云南通志[M].李春龙,王珏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李培生(1989-),男,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云南地方史。

猜你喜欢
通志物产前人
致寝前人语
打渔人
趣味古文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案列
东北地域物产及其词语缘由
试析《通志·校雠略》的文献学思想
从《通志·校雠略》看郑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黑龙江方志考略
风险警示:香溢融通、物产中拓、申达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