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美育思想及其运用

2017-12-08 11:29张坤堃��
考试周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乐教诗教美育

张坤堃��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美育思想是他多年积累的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提出了诗教、乐教、环境美育、人格美育等思想。调查贵州小学美育的实施现状并分析,探讨孔子美育思想在贵州小学美育中的实施策略,对于我国当前形势下的美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育;诗教;乐教;环境美育;人格美育

一、 孔子美育思想

《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及孔子弟子言行的书,它是孔子多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在书中,孔子数次探讨关于美育的问题。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美育思想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缺少美育方面的介绍和研究,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就不完全。

(一) 诗教: 兴、观、群、怨

孔子的美育思想,主要是通过《诗》来进行的,其次就是音乐教育,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也是重要的一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孔子十分重视,并且在《论语》中多次引用。这里说的“兴、观、群、怨”都是属于感情的事。对学生,教师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 乐教: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对门人进行审美教育,除开诗教以外,就是非常看重音乐教育。《诗》和《乐》的关系特别密切。《诗经》中的一些作品都是合乐而可以歌唱的。孔子不仅懂音乐,而且对音乐有着很深的嗜好。《论语·述而篇》就记载了孔子欣赏音乐时的如痴如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三) 环境美育:风乎舞雩、咏而归

环境美,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孔子对门人实施审美教育,除上述提倡学诗和习乐以外,他还提倡在大自然中,沐浴于自然美中,享受为大自然所激发出来的美感。教育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往往都是通过美育来实现的。《论语·先进篇》中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谈话,生动的描绘出了他对弟子进行美感教育的场景。

(四) 人格美:见贤思齐

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孔子的美育实践依照“尽善尽美”的标准,通过艺术教育、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来完成美育的任务。孔子提倡同时运用内在思想的自觉和外在行为的约束来完善人格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圣贤的人就要积极向其学习,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及时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不足之处。

二、 贵州小学美育实施的现状

(一) 贵州小学美育教育调查

教育相关部门于1999年6月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201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

本项研究在2016年1月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四所小学(曙光小学、玉溪小学、民族小学、蟠溪小学)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对600名调查对象(教师80名,学生520名)的美育价值观和美育认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尝试着探讨孔子美育应该如何在贵州小学美育中去实施。

(二) 贵州小学美育实施的现状分析

1. 对美育的错误认识及不够重视

关于美育的性质,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分别有人认为是情感教育、趣味教育、感性教育、艺术教育、美学理论知识教育和德育。叶朗在《美学原理》中提出他的观点:“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悅,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中能准确认识美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的人数只有30%,大多数教师都把美育定义为艺术类课程。这就直接导致了学校美育的教学存在着用艺术类课程代替美育教学的情况,仅仅把美育教学局限在了学生艺术技术的学习与训练之上,认为学校的美育课程只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这是一种对美育不全面的认识,再加上应试教育环境下,对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存在的偏见,更加的加深了学校、老师、教育部门对于美育课程的不重视。

在调查的四所小学中,有三所是县城中的小学,有一所是乡镇的小学,但是他们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美育教材。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72%的同学认为语数外等课程比美育更重要,20.5%的学生认为两者同样重要,只有7.5%的学生认为美育课程更为重要。尽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和教师对于美育都没有足够的重视,但是有95.7%的学生表示期待美育相关的课程,72.5%的教师愿意从事美育教学,50%的教师愿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

2. 学校美育实施并不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贵州小学美育实施的现状并不乐观。美育相关的艺术类课程每周能上两次以上的仅占30%,随着年级的增加,有20%的学生几乎不能上艺术类课程。72.5%的教师认为学校有挤占美育教学的情况,用语数外这样的考试科目来挤占艺术类课程的课时,似乎已经成了常态。在艺术类课程中,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57.9%的艺术类课程的授课任务是由语数外等老师兼职的,这不仅仅是师资的缺乏,也同时反映了学校对于美育的不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堂外的活动少之又少,尽管还只是小学生,同学们的学业已经十分繁重,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工艺、经典诵读、美学讲座等活动的举办并不多见,组织学生校外参观也仅有52%的学生能够一年参加一两次,值得欣慰的是82.9%的学生表示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自办板报。22.5%的教师表示对于孔子的美育思想有所了解,并有15%的教师表示会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一些孔子的美育思想,但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孔子的美育思想并不了解。对于提高美育教学的途径,41%的教师认为主要靠教育部门的强调,29%的教师认为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30%的教师认为应该使每位教师都积极实践。

3. 学生缺乏对美的感知

学生每天的学习基本都是在校园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存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对环境的感知就是一种对于美的感知。有30.5%的学生对于校园环境感到不满意,有33%的学生表示对于校园环境无所谓,仅有36.5%的学生对于身处的校园环境给出了正面的评价。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更为注重考试分数的高低,所以学生的活动休息时间大大被考试科目任务所挤占,再加上真正意义上美育熏陶的缺失,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审美并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学生表现出对学校环境的漠不关心,缺乏对于美的感知。

4. 美育实施没有结合贵州本土文化

“现在的学校美育中,本土的艺术文化常常都是空白,这是值得重视的。许多学生也许对贝多芬略知一二,但对于本土的民族音乐家却一无所知;也许在各种媒体上见过悉尼歌剧院,却从未注意过家乡的古戏台。”其实,家乡本土的文化对于学生来说是比其他历史文化名胜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调查显示,75.5%的学生反映老师并没有带领他们欣赏过本地的诗歌民歌,62.5%的教师表示自己也并不太了解本地的风俗文化。有77.5%的教师对于贵州的名胜古迹比较了解,但却只有42%的学生了解。有55%的教师和73%的学生都不太了解贵州的历史名人,比如尹珍、王若飞、奢香夫人等等。

通过对贵州省道真县四所小学的抽样调查,我们发现目前贵州省道真县的小学美育教学实施的情况并不乐观。老师和学生对于美育的认识都不到位,没有真正的理解美育应该包含的内容。从美育实施的现状来看,虽然教育部门对于美育一再强调,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美育教学的实施并没有得到改善,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美育教学还有待提高。

三、 孔子美育思想对当代小学美育的意义

(一) 孔子美育思想在当代美育思想中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学校长期以来只看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育人这个重要的目标。美育没有实质性地位,就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美育。若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育,就需要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脱离出来,努力开始向素质教育转变。

孔子的美育思想主要是以“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而最终实现人格美和社会环境美,“仁”一直贯穿于他的美育思想中。对于如今这个充斥着功利主义的社会来说,孔子美育思想中蕴含着的整体意识和人文精神,不失为一剂良药。美育并不只单单注重形式,而是必须渗透思想内容,结合优秀的文艺作品,才能够使社会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协调发展。

孔子的美育思想,凭其宽泛的审美内容、至高的审美境界对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由此造就了中华民族宽仁内敛的性格。我们今天的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不能抛弃传统的儒家美育思想,应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让其在现代美育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 孔子美育思想在当代小学美育中的渗透

在如今的美育实施中,对学生实施美育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尤其是艺术教育,成为了美育的最基本的途径。随着人们对美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渐具体化,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美育实施的范畴却越来越狭窄,开始认为美育只不过就是唱唱歌、弹弹琴、跳跳舞之类的而已,因此忽视了审美素质的培养。

孔子的美育思想在当代小学美育的渗透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艺术学科的教学和德育中。

语文学科的教学,主要分为语言和文学,而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就是诗歌。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立,诗可以“兴、观、群、怨”。虽然现在所谓“诗”的内涵已经不单单指《诗经》,但是学诗的目的和初衷是一样的。在现在的小学教育中,对于诗歌的学习不仅是智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属于一种美感教育。学诗除了能够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时代背景以外,还能够在感受诗境韵味中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小学阶段的艺术教学,主要包括音乐和美术,而與孔子美育思想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就是乐教。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甚至在闻《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自己对于音乐非常的爱好,同时他也提倡自己的弟子门人要经常听音乐,从乐曲中感知音韵之美,从而洗涤自己的心灵。现在小学阶段的乐教主要是通过一些经典儿歌的教学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在学习歌唱中愉悦身心。

小学阶段美育的实施和德育其实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施美育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道德教育成分掺杂其中。孔子倡导美育和德育相结合,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主张审美情感的熏陶都只是孔子美育中的部分,而他最终的目的就是造就完满的人性。现如今小学美育中,更多的是把传统美德和主流价值观当作是一种美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其中就不乏孔子的影响。

四、 孔子美育在贵州小学美育中的实施策略探讨

(一) 正确认识美育及其重要性

目前人们对于美育本质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仍有很多人认为美育就只是艺术教育而已,虽然艺术教育确实在美育当中占有不可小觑的位置,但是不能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的全部。“审美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这就是美育的根本性质。”人不同于动物,人除了有物质的需求,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如果不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人性就是不完满的。当前的社会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重物质轻精神,功利主义思想十分浓厚。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人们的精神生活遭到了忽视,内心生活就容易失衡。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是处于心理构建的重要过渡期,更是应该对其加强美育教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认为美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完善人格,使人长成一个完善的人,所以他提出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修身养性,正是为了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

贵州美育的实施正可以抓住“见贤思齐”这一点,结合贵州的历史名人对学生进行美育。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模仿阶段,对于榜样会产生崇拜之情,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就能使学生在对榜样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所以在美育的实施中,应该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贵州本地的历史名人,介绍其重要事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精神的熏陶。如尹珍,是东汉时期贵州最先走出大山学习中原文化的伟大学者,是贵州汉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是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元末明初的奢香夫人是彝族著名的女政治家,她筑道路、设驿站、沟通内地与西南边陲的交通,巩固了边疆的政治,促进了水西以及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在美育实施中突出孔子诗教乐教思想

目前学校美育的实施并不乐观,教师们倾向于将美育简单看成是艺术类教育,但是对于这样的艺术类课程也容易被重要考试类课程所挤占,学生实际上能够接受到的艺术类美育课程是很少的。再加上,教师对于美育的不正确理解,往往在进行艺术类教育时倾向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不是情感的陶冶。比如音乐课是倾向于要求学生学会唱某首歌而不是欣赏歌曲的美妙,美术课要求学生学会画画而不重视对于美术作品的赏析。孔子认为学诗可以“兴、观、群、怨”,“兴”就是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观”是观风俗之得失,学诗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生活的各个层面,有助于借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群”是指,诗能够增强向心力,使人们聚集起来。“怨”是指表达心中不满的情绪。孔子的美育思想中对于诗教和乐教十分的注重,孔子提倡通过对诗歌和音乐进行品味赏析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对美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完善人格修养。

针对于贵州的小学美育,可以将孔子的美育思想与贵州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施具有贵州特色的美育。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这里从古流传到现在仍有许多民间诗歌乐曲。少数民族的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诗就是用曲调唱出来。在贵州的小学美育中,应该注重本土的民间诗歌的传承,让学生在欣赏民间诗歌,提高音乐素养陶冶情操的同时,也能从诗歌中了解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挖掘民族文化中美的精神。如苗族的《跋山涉水歌》《开天辟地歌》;仡佬族的《阿仰兄妹制人烟》;布依族的《月亮歌》;侗族大歌等等。

(三) 突出环境美育提升美的感知

孔子提倡环境美育,认为对于自然环境的享受与感知能够提升学生的素养,能够提高人生的境界;对于社会环境的感受,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影响学生对于审美能力的养成和对于美的判断,从而影响学生的自身修养。正如前篇中所提到论语中孔子所说的话:“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贵州的美育教育可以结合孔子的环境美育思想去构思实施策略,尽可能地运用本土资源,用学生更乐意接受的方式去教学。贵州地处西南地区,山清水秀,秀丽玲珑,拥有许多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贵州的小学美育应该充分利用贵州自身拥有的自然风景对学生进行熏陶,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界的美,例如壮丽的黄果树瀑布、有“高原上的明珠”之称的威宁草海、别有洞天的毕节织金洞等等。“欣赏自然与欣赏艺术有较大的差异。由于自然不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不是被构思的。”

贵州除了拥有数不清的自然风景,还拥有许多的名胜古迹,美育的实施除了对自然风景的欣赏,还可以通过对贵州本地名胜古迹的参观游览,认识本土文化、了解历史背景、增强族群记忆、寻找精神归属,提高美的感知。例如遵义会址、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镇、梵净山等等。其实人文景观也包括动态的,比如说人们的劳作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加强环境美育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增强美的感知力,认识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美,提升对于生活的感知,完善自身。

(四) 在美育中增强本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调查显示,贵州的小学教师自身对于乡土文化的了解并不到位,比如贵州的风景名胜、历史名人、风俗习惯等等。学校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也没有给予重视,导致学生对于本土文化了解得少之又少,这对于美育的实施是一种缺失。学校应该加强对本土文化的重视,教师应该注重对乡土文化的挖掘,从而能够在美育的实施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渲染,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历史文化景观、民族风俗习惯都是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时候,如果有条件接触到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本土的文化资源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易于接受。如贵州少数民族的居楼、古老的戏台、地方博物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歌民服等等,这些都是美育理想的乡土教材。

学校应该强调在美育实施中挖掘乡土资源,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是教师对贵州的乡土文化有全面深刻的了解,自身受到乡土文化的美的熏陶。在美育课程中加强乡土文化的强调,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的风景中去感受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秀丽的美;组织学生参观贵州名胜古迹,如遵义会址等,给学生讲解历史故事,增强其对于本地历史的了解;组织学生参加本地的民族节日,感受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本地的民族服装异同,感受少数民族服装的色彩美;组织学生集体学习本地的历史著名人物,讨论其历史事迹,使学生感受其人格美。对于本土文化的美育实施方法有许多,最重要的是增强对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意识。

从调查分析中发现的四点主要问题,在这里笔者尝试结合孔子的美育思想提出了四点实施策略,孔子美育思想与贵州小学美育之间若要更好地结合,就应该涉及到贵州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对孔子美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出如何运用孔子的美育思想来和贵州的传统文化、人文环境的相结合,探讨出充满地域特色、能够令学生更易接受的美育实施策略。孔子的美育思想实施的策略远不止笔者所提到的几条,但是和贵州本地的文化结合起来,构建有贵州特色的孔子美育的实施,笔者能力有限只能探讨到这里。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仇春霖.美育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4]李范.美育的现代使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袁济喜.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蒋冰海.美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9]文若愚.論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乐教诗教美育
我与诗教
《朱载堉<六代小舞谱>学术复原与“乐教”》(插图)
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成立仪式暨“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建设项目启动会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孔子乐教思想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