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探索自由飞舞
——浅谈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索能力的培养

2017-12-20 05:41黄怡芳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中心幼儿园
幼儿100 2017年33期
关键词:不倒翁科学探究

文/黄怡芳 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中心幼儿园

让科学探索自由飞舞
——浅谈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索能力的培养

文/黄怡芳 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这说明了幼儿科学教育不应局限在让幼儿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意识和相应的探索能力,这也意味着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作为儿童发展的“支持者”,由单纯的知识“传授人”转变为幼儿学习的“引路人”,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如何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能力,我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培植兴趣,激活幼儿探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是幼儿探索、创造的源泉。没有兴趣,幼儿就产生不了好奇心,更谈不上主动探索学习。《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1.寻找生活中的科学活动内容。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多契机,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对科学进行探索也能从现实世界中孩子最为常见、熟悉的事物开始,如花草树木、小动物、水、石头等这些最贴近孩子生活的东西入手,有意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探索,使得孩子感受到科学并不是陌生、遥不可及的,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作为教师,应成为教育的有心人,要善于引导幼儿去捕捉孩子身边的科学,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有利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对大自然浓厚的兴趣,支持、帮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

2.呵护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环境,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乐于探索。

(1)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氛围是指教师和幼儿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要尽量为幼儿创设愉快、轻松、自由的探索氛围,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敢说、想说、喜欢说,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可以不受集体活动的限制,自由自在地操作,随心所欲地表现,这正是激活幼儿探究行为的前提。

(2)完备的物质环境:幼儿科学教育不是“教”科学,而是“做”科学。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摆弄、探究、体验,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实践证明,幼儿对科学活动特别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有可操作性的材料。

首先,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在“灯泡亮了”的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有塑料带、电线、灯泡、电池、绳子等,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试验,试试用哪些材料才可以让电泡亮起来。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幼儿都会主动去选择材料,兴致勃勃地进行实验。选择将电池、电线、灯泡连接的幼儿,灯泡很快就亮起来了,幼儿欣喜万分。

其次,要为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教师应该从幼儿学习的角度出发,把支配时间的权利适当交给幼儿,让他们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开展有意义的研究活动。仍在“灯泡亮了”的活动中,有的幼儿发现实验结果与他们预想的大相径庭,他们便会主动检查自己的材料或连接方法是否正确。孩子们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保持着较高的探索欲望,他们逐渐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使电泡亮起来的”。活动整整持续了一个上午,幼儿充分享受到了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

二、把握时机,深化幼儿探索行为

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的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作为幼儿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探索行为,从点滴小事或偶发事件中捕捉教育的契机,让幼儿的科学探索行为更加积极和深入。

1.探索在质疑处。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讨论质疑”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梳理思维、积累经验、得出结论的非常关键的环节,应贯穿科学活动的始终的。

一切探究、发现、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师在活动中应善于激发幼儿质疑问难,引导幼儿以问题为线索,不断探索新知,将幼儿的探索活动引向深入,让幼儿迸发出更多创新的火花。如在“有趣的不倒翁”这个活动中,在我们教室的艺术架上摆设一个很为精致的不倒翁,在平时,孩子只知道这个放在高处的玩意很漂亮。有一天,保育员老师在擦洗艺术架时不小心把不倒翁碰掉在地上了,孩子的疑问也就随不倒翁的掉落而产生了。“奇怪,它怎么倒下后自己又能竖起来?”“里面是不是有魔术呢?”“里面是不是装着弹簧呀?”……孩子们围着不倒翁轮流地摆弄它,看着它倒了又能自己竖起来时,他们都很奇怪并充满疑惑。我并没有急于向孩子解释那些枯燥无味的原理和不倒翁之所以能自己竖起来的原因,我能做的就是为孩子准备材料,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他们的疑问,让幼儿在问题情景中去思考、去寻求答案。

2.探索在尝试中。

幼儿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能亲身探索、发现事情的真相,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了。“做中学”的核心思想也便是让所有的孩子有机会亲历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通过实验验证的过程去获取科学的知识。科学不是空想,也不是瞎想,任何想法都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如在“吹泡泡”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有的孩子们猜想不同形状的工具便会吹出不同形状的泡泡来。我并没有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动力,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发现,每一种工具都尝试一下。通过他们自己的体验和观察,孩子们都发现,原来不管是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这样的探索过程不仅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从中获得正确的经验。

3.探索在受挫时。

教师应大胆让幼儿经历挫折,甚至失败。面对幼儿操作中的失败,教师不要马上纠正,而是要相信他们有能力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装电池”的活动中,喆喆小朋友也把电池装好了,可玩具汽车就是不动,他气馁极了。在旁的我并没有马上指出他的错误,而是很有耐心地启发他去观察一下别人的方法。经过一番研究,他才发现电池正负极装反了,于是喆喆立刻改正过来,玩具车动了,他成功了!成功的喜悦激发着孩子更为强烈的探索欲望,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

三、师幼互动,提升幼儿探索能力

幼儿是科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着促进和转化的关键性作用,教师的支持、引导能够使幼儿从“接受学习”变为“发现探索”式学习。

1.明确操作要求——完成探究的关键。

皮亚杰指出:“无心地操作物质材料不能算主动的学习。”幼儿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活动,其效果要远远优于盲目的活动。为此,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保证幼儿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如在“什么东西会滚”中,我要求幼儿把自己猜测会滚的东西放到斜坡上测试,看谁会自己滚下来。孩子们很清楚地接受指令后,便认真地开始自己的实验测试,通过实验,很顺利地找出了会滚的物体

2.适时表扬鼓励——注入探究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技巧的奥妙在于——儿童在一个好的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由于幼儿间个别差异的存在,每个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时间有快有慢,对结果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只要在整个过程中,孩子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那么,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不愿探索的幼儿,教师要用语言来激发他们“你来试一试”“你一定能试成功”等。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幼儿,应耐心启发,循循诱导,用“你再想想”“你再来试试”等亲切自然的话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喜欢探索活动。

3.互动交流讨论——提升探索的经验。

每次探索后,要让幼儿充分讨论,让幼儿各自说出在探索中的发现或感受,使幼儿在交流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垒高”活动中,当孩子们三人合作垒高时:有的幼儿指挥别人,“你帮我拿积木,我来垒高”;有的听从别人;还有的与同伴争吵“我来垒,你垒不好,倒下来了”……活动后我请垒得最高的小组代表发言:“我们三人先商量,再分工,一个拿积木,一个垒高,一个记录……让孩子们互相介绍成功的经验其实就是在教孩子们合作的方法,当孩子们再一次进行合作垒高时,我观察到刚才失败的那几组孩子们也开始商量分工了,最后终于也把积木垒得又高又好。看!通过操作、交流、再操作,孩子们自己积累了合作的好方法,然后幼儿在正确方法指导下再进行探索,使学的知识印象深,概念清。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总之,幼儿的天性是好奇、好问、好探究,教师要明确科学活动的目标,真正走进童心世界,让幼儿在自主活动学习中去探索、去尝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科学探索中自由飞舞。

猜你喜欢
不倒翁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笨笨熊“说”不倒翁
可爱的不倒翁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
为什么不倒翁会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