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六则

2017-12-21 22:41文河
西部 2017年6期
关键词:吴敬梓倪瓒孙犁

文河

桃花《诗》稿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整个春天一下子热闹起来。这是一个兴,刚开始,感情就满满的。小时候赶庙会,还没去,心里就先兴奋起来。这也是一个兴。祖逖闻鸡起舞是兴,而领军北伐,击楫中流,则是赋了。贾宝玉因想着第二天和众姐妹芦雪庭赏雪咏诗,一夜没能睡沉,也是一个兴。

兴是一阵风,催花染柳,吹到哪儿,哪儿就动了。《子夜歌》里说,“春风动春心”,这里面有一个思。春心一点,春思却浩无涯涘,正如明月一点,却清辉千里。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个“思”,在我的理解里,也不全指思想的思,还应该有情感和情怀的含义。临风浩歌,江山有思。

《诗经》变成政治伦理的喻体,政教和诗教合而为一。其实政治伦理提升了诗的现实地位,却降低了诗的艺术地位。诗教和政教结合,属于公主下嫁。诗是超越于政治伦理的,故而能成其大、成其贵、成其美。

最好的作品,往往是最天然的作品。无心而为,则近道。老子说:道法自然。

《诗经》之后,最近天然的作品有《古诗十九首》。后来还有李煜的词。丧国之痛而出之于自然,不披头散发,不呼天抢地,骨子里仍然有贵气。李煜的优美,其实是魏晋六朝以来,江南文化长期积累酝酿的一个结果。

《尚书》是穆穆庙堂,正大庄严。而与之对应的,则是穆如清风的《大雅》。汉族没有史诗,但有史诗气质和史诗气派。《大雅》就是这样的作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黄河岸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民,春种秋收,不需要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自律、坚韧、隐忍、宏毅,善始善终,任重而道远。虽忧世伤生,却无悲剧精神。所以,中国古典戏剧最终都落个大团圆的结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其根源我认为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天地自然万物,认为事物的发展规律乃是: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而悲剧,是彻底的毁灭。这一点,中国人在世俗观念中不可能接受。中国人坚信,天无绝人之路。生活处处峰回路转,绝望到极处,反而大彻大悟,豁然解脱。

《诗经》十五国风则充满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那么质朴、率真。没有那么多修辞性、文人化的曲折和复杂。爱就爱了,恨就恨了。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悲欢离合则千古如一。正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诗经》里的这种情感,虽缠绵,却不陷溺,是层层叠叠的波浪,不是回环往复的漩涡。相比而言,屈原的《九歌》原为民间祭神的乐歌,其悱恻幽微的情感,却给人一种无法解脱之感。《少司命》《山鬼》……当然,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少年时代读之,喜欢得不知如何是好,居然想“吞吃”了它。《楚辞》里有山长水远的怅惘。

《诗经》质朴,因率真而有力,因民间性而成人世风景。

《蒹葭》空灵邈远如梦。后人认为此诗在《诗经》中最富抒情性,最富诗意。《七月》则又极其平正充实。也只有在如此厚重广袤的农耕文化土壤里,才能结出这颗伟大的硕果。光阴流转,节序展开如一卷长长的画轴,每月每天都有事做,一年到头,热热闹闹而又有条不紊,日子过得那么风光、具体。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种委婉幽微的女心,如笛声一缕,千古不绝,一直传到风华绝代、仪态万方的《红楼梦》和《聊斋》里。《诗经》是中国潜涌的文脉,也是中国跳动的文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是啊,那个天高地厚的世界,纵然我不过去,那儿的人怎么就不能给我捎来一个信儿呢。

春天,桃花又开了。忘了谁的句子,桃花红到人心底。而我也确实想去《诗经》里的世界看看。追根溯源,逆流而上。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两三千年了,山水寂寥,那些人,还在那儿永恒地等我。

春日散记

春天情绪易冲动,喜怒无常。前几天气温最高可达二十度,最低则达零下四度。这两天气温又迅速回升了,晚上到河堤散步,经过一片樱桃林,发现枝上已经缀满花蕾。花蕾给人一种清洁的童贞之感。

我看到盛大的运动场面或盛大的仪式场景,看到社会人事居然可以如此宏大热闹,总会情不自禁地感动,深深地感动,甚至会眼角湿润。但我又必须置身事外,才能如此。如果被挟裹其中,我又深感烦乱。看到盛大的花事,我同样会深深地感动,但又无法融入其中,有种疏离感。

一朵花的开放,常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老子,庄子,《山海经》的作者,他们看世界,就经常处在这种感觉之中,因为那时的天地,终究还没有被经验知识分割得支离破碎。他们的感知世界也是完整的,就像一朵新开的花。一朵花的花瓣就算向外全部打开,也仍然会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秩序井然之感。而那些人,他们的生命都有一种辽阔幽远的空间感。庄子提倡“混沌”,也是对生命世界完整的要求和守护。“混沌”不是混浊和模糊,相反,它是一种因完整而呈现出的清晰自足的状态。

后来的人,其感知世界慢慢丧失这种“混沌”状态了。这样固然可以深刻、细腻,但也变得非常繁杂、琐屑。

有一棵海棠已经开了,海棠比樱花早,也比樱花艳。正所谓是一种惊艳。过艳的事物容易给人带来感观上的刺激,这种美能瞬间把人吸引住,但不足之處是这种美容易流于情绪层面,而不是渗入情感深处。倒是那种质朴内敛的美,虽容易被人忽略,但只要沉下心来关注,就能带来更持久的回味。所以,中国审美品格更被推崇的不是绮丽而是淡雅。所以,海棠虽好,却没有兰花的格高。

说到回味一词,倒让我想到近来所读的清人郑珍的诗集《巢经巢诗抄》。我刚读了一卷,便觉得这是一位被众多读者忽视的近代诗人。当然,这是和黄景仁、龚自珍等人相比而言的。能看出郑珍的诗主要学杜甫和韩愈,他又有深厚的经学、小学功底,遣词用典时显古奥奇僻。写给表妹黎湘佩的《阑干曲》,却有李贺的影子,而李商隐早期的一些诗歌,比如《燕台诗四首》,也是学李贺的。古时候,表兄妹之间,情感往往很微妙。我认为质朴有味是郑珍诗歌艺术中最可贵的部分。唐人写得太好,历史的聚光灯已经习惯性地向那儿打,唐代的诗人总是流光溢彩,备受瞩目。唐代之后的诗人,宋朝的还能抢些风头,其他的则很吃亏。越是大诗人,越吃亏。无论怎么折腾,也不会再得风气之先了。个人有命运,历史也是有命运的。郑珍也吃亏。好在我不吃亏,因为我不写古体诗。

说到可贵一词,倒让我想到一个人。我遇事常有贵人相助。一般认定的贵人,大都在权势和金钱方面。其实所谓的贵人,是指可贵的人。比如你推车上一个高坡,另一个行路之人帮你搭把劲儿,虽举手之劳,他对你来说就是贵人。

早晨,想到这个人近来总是帮我,于是诵了一遍《金刚经》。

坛子轶事

谭元春在自己的文章中常自称谭子。我读时就谐音成“坛子”。竟陵这个地方,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地理意义上的名词,在我的想象中,它高高的,也像一个坛子。谭元春出生在竟陵,就像一个小坛子放在一个大坛子上。史蒂文斯说:“我在田纳西放了一个坛子,它浑圆,在一座山上。”桐城派提升了桐城,竟陵派提升了竟陵。

人们评价谭元春的诗“冷涩”,我读来倒觉平易,只是个别词句显得新僻,不过内蕴倒是有欠丰厚。文字本无贵贱,冷字、俗字,用好了,恰如其分,就鲜活起来。用得不好,整个句子都变得夹生。博学多识的钱谦益评论钟惺和谭元春的诗时,就变成了一个毒舌男。

周作人认为俞平伯和废名与竟陵派相似。关于俞平伯,我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卓有建树的红学家来看待。但我认为,废名为文曲径通幽,其妙处更在于一个“曲”字;钟惺和谭元春为文曲径通幽,其妙处更在于一个“幽”字。《西厢记》中说:“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竟陵派之文,后来也少有人读了。

谭元春的诗序比诗好,他给别人的诗集文集写的序也好。意气用事不好,往往坏了事,意气为文则常能写出好文。谭元春的诗序意高气足,纵横盘绕。我最喜欢他的这类文字。

竟陵派承公安派而来,但比公安派少了几分趣味。对于经历了很多世事的人来说,“趣”是很难得的。乐趣,情趣,风趣,志趣,都极难得。人活着活着,灯火阑珊处,很容易意兴索然,便渐渐感觉出这人生的寡淡来。所以说,趣也是一种人生的修为。

文人喜欢游山玩水,明人尤其有山水之癖,常常与山水耳鬓厮磨,肌肤相亲,所以明人的游记普遍写得很好,步步金莲,摇曳生姿。明人中出了个徐霞客,想想也不是偶然的。和其他文体相比,谭元春的游记行文就多了几分生动活泼。古人与自然无隔,不像今天的人游山玩水、寻芳探幽,只是一种概念化的行为,古人是整个生命的融入。

读谭元春诗文时,夹杂着又读了明人陈霆的《渚山堂诗话》。其卷一载有江西处士吴梦弼一首名为《春晓独立》的小诗。“灵台清晓玉无瑕,独立东风看物华。春事夜来深几许,小桃又放两三花。”此诗后两句颇有韵致。历史上,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发生了,又很快烟消云散,落入遗忘的深渊,反而不如春夜静静如水之时,斜斜桃枝上新绽的三朵、两朵小小红花。对于浩漫的宇宙来说,又有什么大事小事可分的呢。

晚上,空气还算清新,散步河堤,抬头见明月一轮,深冬时分,显得格外清奇。谭元春的文字,也时有清奇之处。

话说这十五之夜的月亮就像一个倾侧的坛子,把明亮的月光,源源不断地倾泻下来。

不妨进来一坐

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从具象走向抽象,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徐复观认为中国艺术的精神,其根源即是庄学、玄学。徐复观论艺术,抓住了问题的根源。绘画虽有技巧,但大画家又不单单执着于技巧,而是道进乎技。

艺术离不开形象。小画家或匠人追求的是形,大画家追求的则是象。形是有局限的,有一个限度。象超越于形,是谓大象无形。它的究极之境正如老子所言,“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好的诗词,写出了意境。好的笔墨,画出了意象。形,可以看,是一个视觉现象。象,可以读,是一个心灵现象。中国画,与其说是看,不如说是读。

最近一段时间,读文学读厌了,就读了一点画册。年轻时喜新厌旧,现在倒喜欢怀旧。對那种有历史感的东西和被时光冲刷过的东西,怀有好感。中国古典小说中,我过一段时间就想翻翻的,是《红楼梦》和《聊斋》。这种喜欢是情不自禁的。中国古代文人中,我最有好感的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中国古代画家里,我最为偏爱的是倪瓒和八大山人。在这篇文字里,就说一说倪瓒。

倪瓒构图的特点最为人称道的是简洁,所以也容易被人模仿。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冲着他的简洁来学习他。简洁是最不易学的,一学便学成简单和寒俭。画虎不成,至少还可以类猫。画猫不成呢,也许什么都不是了。简洁是构图风格,而其内在精神则是淡远和萧疏。这是一种纯个人化的表达,象而离象。那些出神入化的线条,其实不是线条,而是敏感的心弦。

倪瓒画中那寥寥数棵树,落落几块石,寂寂一榭,悠悠一水,逸笔草草,超然物外,却又给人一种千古恒定之感。《庄子》里说尧治理好天下之民,安定了海内之政,去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拜见四位得道之士,窅然若丧天下。倪瓒笔下的山水,仿佛就是姑射的山水。不过,山是残山,水是剩水,清寂和清远混杂在一起。一亭或一榭在那儿空着,仿佛有得道之士早已飘然离去。看上去,让人心思静静的,忘却所有世事。然而,慢慢又有一丝怅惘泛起。天长地久,亭榭无声,那里面的人究竟去了哪儿呢?整个人世的热闹,说抛弃就全都抛弃了……

倪瓒的诗歌也有淡然闲静的思致。在元代,他也算是个不错的诗人了。

倪瓒被打,一言不发,道:“出声便俗。”知堂老人晚年,也曾被人踢翻在地,并用皮带狠狠抽打。不知知堂老人当时心中做何感想。至少,我觉得这种文化的耻辱,是相同的。

清代学者阮元说别人的山水画,如果身临其境,皆可得游赏之乐,而倪瓒的山水画,虽得萧疏淡远之致,假如身入其境,则索然意尽。阮元是安享过富贵的人,这样设想虽别有意趣,也理所当然,但也恰恰指出了倪瓒绘画与众不同之处。倪瓒的绘画是境由心造,只可悠然神会,不可寻常卧游。它触动人的,更多是心灵深处的,而不是感观层面的。

然而,亭榭空空,虽不可久坐,也不妨进来一坐。

吴敬梓

一个不合时宜的人,积郁得不到抒发宣泄或宣泄过度,会显得狂、显得怪。

一个很狂、很怪的人,或者一个处处碰触生活秩序的人,并非表面看上去那样无所顾忌,其实内心深处往往会有一丝负疚感。

我相信徐渭会有这种感觉。郑板桥的这种感觉会少些,或者没有。郑的狂怪甚至有些表演意味,和徐渭相比,没有太深刻的内蕴。一个主要原因是,郑毕竟获得了功名,中过进士,做过县令,虽是小官,但毕竟是官,对一个文人来说,这是比才华更大的底气。如果没有这些,郑一定会变得极其尖锐。他的“六分半书”可能会变得更加嵖岈纵横,他的竹子可能会变得更加骨梗森然。

惨遭极刑的金圣叹,其命运比司马迁还要悲摧。金圣叹点批《水浒传》,众好汉中不喜宋江,因宋江无性情。那些好汉无法无天,有的是个性。在一个讲究中庸和含混的国度,金圣叹对他们心有戚戚焉。金圣叹喜禅宗,狂禅本来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的。对金圣叹来说,“哭庙”事件似乎有偶然性。但就算没有此事,金的最终命运,仍然是凶多吉少。

我对那些出格的人总是充满好感。

郑板桥和金圣叹诗不如文,文率性,奇宕纵横,不拘一格,诗浅陋直白,少余味。

以上写这么些,其实主要是想写写吴敬梓。

吴敬梓也算得上一个出格的人。三十来岁即把家产挥霍一空,被家乡的人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子弟:“瞧,这个败家子!”

在家乡不好混,遭人指指点点,滋味也不好受,吴敬梓于是移家南京。

吴敬梓的祖宗辉煌过,曾祖輩中,“兄弟五人,四成进士”,是了不起的家族荣耀。到了吴敬梓的父亲,家道中落。吴敬梓在功名方面,一定有压力,并且压力很大。压力大了,会反逆。索性弃功名如敝屣。

我心目中的四大古典名著是:《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和《聊斋》。《聊斋》是文言,如果都换成白话,那么去掉《聊斋》,可以添上虎头蛇尾的《水浒》。

鲁迅推崇《儒林外史》,主要着眼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容易流于尖酸刻薄,但我看《儒林外史》,看不到刻薄。绵里藏针,关键不在针,而是在于藏。庄子在《大宗师》中嘲笑藏舟于壑、藏山于泽的人,因为这样毕竟还是着了痕迹。我不知道吴敬梓把讽刺的针尖藏在了哪里。我总是把《儒林外史》当成世情小说来看。

《儒林外史》似乎还有某种意犹未尽之处。我隐隐觉得,它的深处,还应该再增加些悲剧意蕴。当然,这是一种苛求。

吴敬梓的诗颇有情致,和古代大小诗人一样,无一例外地对人生和世事充满了感慨,从中倒看不到他的豪宕的气质。“浓云千树合,骤雨一江空。”写景如画。

关于孙犁

有年冬天,读了很多孙犁的小说。每天晚上读个十页八页。夜静了,楼下的马路上偶尔有汽车疾驰而过,仿佛一直驶向某个很空茫的地方。冬天使人心思简净、清洁,有的时候甚至无思无想,连生老病死,似乎都成了身外之物。

还有一些时候,会读读他晚期的文字。他的作品,是可以作为枕边书的。一本好书,会走上很多人的书架。一本更好的书,则会走向很多人的枕边。“枕边”,是一个更亲密、更温暖的地方,离呼吸、心跳和梦想都很近。

《风云初记》整体有些繁碎,情节进展缓慢。长篇小说大多靠故事情节取胜。而孙犁的小说主要是靠情韵(或者说情致)打动人心。《风云初记》里的一些句子,写得真好。“她的心里怦怦跳动,整个身子听着院里的响声。” “雨水勤,梨儿挂得很密。”这样的句子真好。但是整部小说,还是让人感到有些漫长。

《铁木前传》清歌一曲断人肠。果然,写完这篇小说,孙犁一病十年。

孙犁本质上是抒情的作家。抒情容易煽情,而煽情是不道德的,所以,抒情需要节制。节制过度,又容易变得拘谨,甚至枯索,所以,节制需要恰到好处。孙犁传情达意,往往一笔带过,余音袅袅,然后,青天无片云。——那么多的蓝,蓝得好像要隐隐发出声音来。在不经意间,远远的天边,也果然就响了一声鹤唳。写到这儿,我想到了《芸斋小说》中的《无花果》和《石榴》。

徐志摩的文字、朱自清的早期文字、梁遇春的部分文字,包括余光中善能作态的文字,抒情的水分太浓,便少了回味。琴声没有琵琶亮丽,然而其好处正在于带有几分寂涩。喝茶喝到无言之境,便喝苦茶。苦茶甘涩。

经历十年浩劫,孙犁的文字由早年的清新明丽,一变而为浑然苍秀。我看重的是孙犁晚期的作品。杜甫论诗,称“庾信文章老更成”。这句诗也可以用来形容孙犁。

关于孙犁,以前也零零碎碎写过一些文字了。我曾写过,孙犁晚年,功夫在诗外,炉火纯青,已臻化境。汪曾祺的好还能让人看到,是一种看得到的好。孙犁的好则不易看到了,只是一片浑朴。写亲情,易滥。《亡人逸事》《父亲的记忆》《母亲的记忆》诸篇,世情沧桑无限,却能纳须弥于一芥,出之于平和细微。

孙犁晚年的文字,有很多与书有关,人们一般称之为“书话”。但我不喜欢“书话”这个说法,太具体。在我看来,“具体”一词,虽然包含着精准明确的意思,但有的时候,也意味着死板狭小。孙犁的这类文字,恰恰是不具体的。换句话说,是宽泛的。有闲笔,有言外之意,有个人感慨,忧世伤生,寄意深远……我更愿意称它们为读书随笔。晚年,也许我也会写写这类举重若轻的文字。这种文字,是用生命修炼而成。现当代作家中,我最喜欢的两个人,一个是汪曾祺,一个就是孙犁。汪曾祺的文字见性情,孙犁的文字见性格。从这一点上说,我觉得我离孙犁更近一些。

猜你喜欢
吴敬梓倪瓒孙犁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吴敬梓“休说功名”
图说书法(155)
孙犁与求助者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单宝塔诗
晚年孙犁
作家孙犁的“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