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优生”的归因及转化方法探讨

2017-12-27 07:25杜正华��
考试周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归因转化探讨

杜正华��

摘要:“待优生”是在校学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教师们对这一群体往往花时间、心血和精力最多,可是收效却并不明显。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未能找到归因,“对症下药”,从而开始有效的转化。本文就“待优生”的归因和转化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待优生;归因;转化;探讨

一、 引言

所谓“待优生”是指智力发展正常,由于家庭、社会、学生自身以及学校教育等否定因素导致其跟一般学生拉开距离,造成道德品行和学业成绩都较低劣的学生。所谓“归因”,“就是根据有关信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二、 待优生四大归因

(一) 家庭教育的失误

首先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溺爱、包庇、袒护、疏于管教,孩子在校无视校纪班规,目无师长同学,不好好学习;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孩子一旦稍不如人,家长便粗暴打骂,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得过且过,以歪就歪”,甚至故意学坏,上网、赌博、抽烟、早恋等;有的父母對孩子期望值过低,只求完成义务教育,甚至反对学校严格管教,要求学校放宽管理。父母如此,本就贪玩的子女就更加不把求学当成一回事,再好的天赋也难以“优”起来;还有的是因为家庭困难无力继续供孩子上高一级学校,便早早就告诉孩子“初中毕业就自食其力”,使原本学习优异、品德优良的子女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对未来的信心,不思进取放松学习,逐渐加入到“待优生”的行列。

其次是家庭结构的残缺。如父母离异或者单亲家庭造成家庭教育功能削弱,家庭温暖缺乏,形成心灵创伤,产生心理问题,如性格孤僻、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等,导致逃课、打架、早恋等行为,成为待优生。

第三是家庭没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如父母关系不和,家里常常闹得鸡飞狗跳,或者家长具有吃、喝、嫖、赌等劣迹行为,亦或父母性格暴躁,对别人动不动就是拳脚交加,给子女作了不良示范,使子女也形成同类个性,焦虑暴躁,德行不良。

第四父母外出打工而忽视教育。父母外出打工,把对子女的教育义务完全交给了学校,监护权完全交给了公婆或者亲戚朋友。除了给钱什么也不管,恰恰是这种做法助长了其子女的享乐思想,让孩子耽于享乐,不思进取。

(二) 社会的负面影响

许多消极现象和思想随着开放的大潮,泥沙俱下、沉渣泛起,汹涌而至的凶杀、暴力、淫秽及封建迷信的书刊影视片充斥街头巷尾,诱使本来健康成长但自控力较弱的青少年走上歪路。如享乐欲、金钱欲使一些学生铤而走险,与盗窃结缘,助长了他们偷摸扒窃之心、抢劫掠货之胆。加上部分家长对教育改革不理解,对“读书无用论”深信不疑,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根深蒂固,不能立足长远而丧失了培养人才的信心,放松了教育要求,结果导致种种问题出现了:个别学生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模糊,厌学、逃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由于待优生之间相互影响或者受到社会不法分子的教唆,因而误入歧途。

(三) 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自身因素造成其成为“待优生”的有下列几种情况:自卑心理严重,认为事事不如人,自甘落后;劳动观念差,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和正确价值观,法制观念淡薄而误入歧途;学习无兴趣,纪律松弛;有的学生因心理、生理素质差而没有自信心,不刻苦学习;有的是交错朋友,哥们义气重而做错事;有的因成熟过早,又缺乏自控能力误入早恋迷途,学习精力分散等等。

(四) 学校教育的失误

首先,学校生活紧张、单调、乏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时间抓得过紧,学生总是绷紧心弦在教室、食堂、寝室、厕所做“四点式”的运动。有的学校甚至连音、体、美等非统考、会考科目都被挪用,一味为“考”服务,这种办学模式是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政策相违背的,也满足不了学生生活多彩性的需要。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包袱心理,个别学生甚至抱怨学校、憎恨教师,视学校为牢笼。

其次,教师的教育方法也有不妥之处。学生偶尔的一件错事立即就受到训斥、挖苦、甚至歧视,人格得不到尊重,自尊心受到伤害,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学生从此对教师产生怨恨或畏惧心理,避之不及,对学校的排斥力逐渐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渐渐减弱。

第三,在教学上,有的教师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原本基础就差的学生经常欠“账”,由于“账”越欠越多,越学越不懂,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学习无望,一些学生便把精力转移到扰乱课堂秩序,在集体场所大吼大叫,打人骂人等等上面,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

可见,家庭教育的缺憾,社会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以及学生本身的原因是形成“待优生”的主要原因。

三、 “待优生”转化方法的探讨

“待优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缺点不少,但毕竟还没达到“孺子不可教”的地步。教师尤其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转化教育,浪子回头的概率会显著提高。我认为学校在“待优生”转化工作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所谓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在学校环境中,影响学习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恐怕没有比师生关系这一因素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一切有效的学习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上。

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与老师相处融洽,学生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提高。“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她)教的这门课”是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师生关系会对学生的思想、志趣乃至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产生全面的影响。因而其影响就不仅是某一门课的学习效果,而是所有科目的学习效果。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也有很大的影响。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地希望从师生关系中得到满足。若师生关系不良,师生间紧张对立,学生得不到老师积极公正的评价,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难以改正自己的缺点。

而且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能使教师工作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和疲劳感,并能增强成就感,进而强化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关爱。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优秀的重要前提。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师生关系这种教育要素。

(二) 当好学生的诊断师

教师应该像医生一样,先诊断再开药,先了解学生然后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魏源曾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可见,教师要充分地发现学生的潜能和不足,然后再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改正不足之处。

(三) 矫正教育法

矫正教育法是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原理,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促使教育者思想从消极向积极方向转化的方法。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商讨式、触动式、提醒式、对话式。选用何种方式要因人而异。例如针对性格暴躁的“待优生”,就用商讨式,用商量的语气说:你看那件事这样做行不行?这种方法软中带硬,以柔克刚,此类型的“待优生”就不好意思再强硬到底了。针对性格比较开朗的“待优生”,可用触动式,触动对方不想变好的顽固心理,用严肃的语调指出对方的不良习惯,使之改正。而对那些自尊心强又较内向的“待优生”,更要“七分叙理,三分含情,情理交融,使之豁达”。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

(四) 循序渐进,步步提高法

“待优生”的转化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转化过程重在改变“待优生”处事的态度。教育者可对“待优生”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使他爽快答应并且做到,使他进入合作者的角色,继而又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如此循序渐进,一步步提高,“待优生”的转化就指日可待了,他也将会逐步向优秀学生队伍迈进。

(五) 暗示法

暗示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暗示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如目光暗示,教师平时上课可随时用目光对“待优生”进行暗示,用此类无声的举动让他们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好。声音暗示,课堂上“待优生”思想不集中,教师可把讲课的声音提高八度,让思想开小差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收敛违纪行为。教师要学会科学地、艺术地运用暗示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观点、知识和意念,达到矫枉的有效性。

显然,教无定法,转化“待优生”的方法固然也很多,以上是作者在实践工作中的一些见解,未必称得上为好的经验,仅供大家探讨。

参考文献:

[1]《现代老师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第70页.

[2]《现代教师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第69页.

猜你喜欢
归因转化探讨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