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

2018-01-01 07:36张灵芝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4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笔者班级

张灵芝

(肥东县张集学校 安徽合肥 231600)

几十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小学教育教学“知”和“行”固然重要,但抓“情感”是关键所在。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务必要在情感教育中探索新渠道。

一、在沟通中增进师生情感

首先,大爱之心是沟通的前提。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首先是要拥有大爱之心。一方面,要学会平等地沟通,不要让孩子有距离感、害怕感。小学阶段的孩子天性还是爱玩、不愿受约束。老师切不可以训斥、指责的口吻进行所谓批评教育,而应该以爱心、耐心、热心及真诚的态度,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善于运用正反例子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做孩子的“大朋友”,而不是板着面孔的“大先生”。另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是一位可爱的天使,它们有着不同的禀赋,不同的爱好,作为班主任,要从关爱的角度,为孩子们搭建平台,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比如:班队会、学校运动会、节庆文艺活动及班级干部的选举等,都要充分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建议,让班级呈现出生动活泼、各显其长的浓厚氛围,在活动中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点,激发每一个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自觉形成维护集体荣誉的力量。孩子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既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其次,严格要求是沟通的保障。小学阶段的孩子,思想单纯而活泼可爱,缺少是非观念却又态度积极,这正是老师需要关注的教育方向。现实工作中,要有严格要求的纪律规范,但也不能搞死板教条式的责罚压制。这就要求老师善于把握尺度,讲求沟通方法,建立彼此信任。一是在纪律上引导遵守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的纪律养成如同树苗之根,需要从小培育,但切忌生硬命令式要求,而应注重用图例、案例等是非对比的方法对校纪校规进行解释,让孩子们在直观中树立遵守纪律的意识。二是在执行上善于疏导。孩子年幼,在纪律规矩面前难免触碰,老师要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切忌打骂责罚、强行压制。可用先表扬后批评,启发式沟通等方式促使犯错误的孩子能够理解为何犯错误。总之,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班主任的批评教育。

二、在激励中提升转优能力

班级里,总有一些孩子基于各种原因而相对落后,此时最需要老师的关心呵护,以情激情,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何做到以情激情呢?首先,教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只有互相了解,才能达到情感交融的目的,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我们的责任是教育,对学生不能训斥和压制,学生有不对的地方正是我们教育的时候,教师要走到他们中间去,满腔热情,以情相待,动之以情,用炽热的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田,尽可能创造一种平等、和谐、温馨的情感氛围,使他们在不受鄙视、不受冷落、不被遗忘的情境下消除自卑感,增强上进心。

本班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很差,每次听写都不及格,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最后发展到无心读书,常违反班级纪律的程度。但这个学生有个优点,就是对集体的事很关心,而且不怕苦和累,每次有大扫除任务时他总是争着为班里打水、清理垃圾,表现很出色。于是笔者在班里表扬了他,还在专栏里给他贴上一朵爱劳动的小红花。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么高的荣誉,所以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为进一步调动他的积极性,笔者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并将班里的一些工作任务交给他,让他在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克服不良行为,为他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机会,在学习上也给予必要的帮助。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进步很快。第一次测验他只得了39分,笔者没有公布成绩,给这个学生留了一个面子。在笔者的帮助下,第二次测验时他得了58分,笔者公布成绩时说他得了60分,同学们听了后都禁不住为他鼓起掌来,因为这个同学从来没有及格过。第三次测验前,笔者先帮助他,辅导他,结果测验时他得了70分。就这样,提高了该学生的自信心,学习成绩逐步提高。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后进生,其实是他自身的优点和积极性没被挖掘出来而已。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热情激励,大胆启用,给学生提供露脸的机会,以情激情,不仅能够帮助后进生向前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

三、在互动中激发情感教育

首先,注重班队集体氛围的营造。小学生对班级活动往往非常期盼,班主任老师应该恰当地利用这样的机会把自己融入活动的氛围中去:有时可以做个“运动员”,担当普通一分子;有时也可做个“裁判员”,全面掌控集体活动,使之有张有弛地开展。但不要把班级活动,开展成一堂令人生厌的说教课,而应放下架子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可以适当点评,及时推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把老师当家人一样去看待,与他们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同时,激发孩子在老师面前敢于讲真话,说烦恼,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默契的互动关系,情感的纽带会越来越紧密。

其次,注重道德行为训练。所谓道德行为,主要是指具有道德意义的一些具体行动。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目的是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风范的具体行为,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为了使道德行为成为习惯,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使孩子们经常保持一种良好行为,防止出现不良行为,以便良好行为经常反复成习惯;二是明确是非树立榜样,针对学校班级的各种现象展开评论,明确是与非、善与恶;三是在训练道德行为过程中,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努力的成绩,体验成功与进步的愉快。开展道德行为训练时要定期召开班会总结,必须言之有据,不能泛泛地表扬或批评,尽可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正面的情感体验,在积累经验中丰富道德情感。日常班级管理中对班级的任何一个好现象、好事都不放过表扬的机会,而对出现的问题也及时明确态度做出处理。这样学生做了好事,内心会感到欣慰,做错了事则会懊悔、自责,时间一长就会表现出一种直觉道德感,随着问题的明朗和认识的深化,行动就坚定了。

总之,做好班主任工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是项细致而艰苦的任务。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每个班主任都用正确的诱导方法,热忱帮助、教育他们,班级管理会科学而又严谨。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笔者班级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老师,别走……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