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8-01-02 02:22林小云
文化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博物馆物质

林小云

(福建博物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文化遗产】

试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林小云

(福建博物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边缘化,有的甚至濒临失传,需要及时开展拯救和保护工作。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应以博物馆为载体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保护模式是人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应有的责任。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策略;博物馆

随着博物馆社会角色的转变和博物馆概念外延的扩大,博物馆无疑已成为当今社会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中流砥柱。在实践中,如何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博物馆为载体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也不断被涉及。[1]因此,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应有的责任。

一、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担的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种遗产代代相传,并在人们和各种环境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创新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被人从字面上理解,以为其完全属于意识形态,不需要物质载体。实际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譬如昆曲、蒙古族长调名歌等,都需要通过乐器、道具、服装等物质化的载体配合才能展示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大特征:第一,大众性,此特征主要体现在其载体上,它的载体是民族或族群,所以非物质文化是属于该民族或该族群人们的文化;第二,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群体中代代相传的,并在人们和环境的相处中得到完善和提升;第三,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表演人的特定表演形式传递给受众群体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传承和保护工作。截止2015年,我国有书法、剪纸、端午节、京剧等37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2006年至2014年,我国先后批示了1 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且自2006年,我国有了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即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并发布了文化遗产标志和公益曲目,从文化形象传播层面增强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随着博物馆概念外延的扩大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其功能正逐渐从早期的单一转变为如今的多元化。早期的博物馆主要是收藏功能,当今则是包含收藏、保护、研究、征集和展示及教育等多重功能为一身。[2]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物质可以作为遗产,精神也同样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观被人们日益重视。博物馆作为专门机构,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文化研究、传播、教育职能,因此,在“非遗”保护中,应将其纳入工作体系,积极探寻“非遗”的普查方法、保护方法和展示方法。

二、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物质外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特征,我们不仅要保存其物质载体,更需要对其非物质性因素,即技艺、技能的活态进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被传承、被不断创新,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并被深入有效的利用,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可永久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博物馆可以发挥其优越条件并承担起特殊的重任,其优越条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博物馆有一套保护、保存遗产的科学体系;第二,博物馆有一批保护、保存遗产的专业人才;第三,博物馆是遗产保护界唯一的永久性机构。因此,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永久传承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供保护和展示的场所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志。由于“非遗”存在形态的特殊性,在保护和展示方面,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而博物馆正好满足这个要求。从物品存放的需要来看,博物馆具备利于物品存放的条件,并且有相关的管理人员可以对物品进行专业的保护和管理。从物品展示的需要来说,博物馆是基于展示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美学设计的,无论是布局还是灯光效果都对“非遗”的展示起到较好的衬托作用。基于上述条件,在“非遗”的保护和展示方面,博物馆的收藏作用使“非遗”得到拯救的空间,馆内先进的技术给予“非遗”最强大的拯救和保护力量。

(二)打造传承和发展的空间

“非遗”在存在形态上没有直接的物质载体,因此它的保护通常采用记忆和传承的方法。记忆就是把“非遗”和历史课程、历史教育相结合,利用书本、音像资料、多媒体技术、数字信息等现代化科技手段记忆下来。传承是对“非遗”进行一个活态的延续,如对京剧和剪纸等开展学习和技能传授。无论是记忆还是传承,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因为只有在群众中产生了“非遗”的影响和文化传承,才能使“非遗”的价值得到体现,并获得继续生存的条件。

博物馆虽然只是一个展馆,但其在具体的管理和展示过程中,很多展馆都会在固体建筑的基础上结合重大节庆日或者纪念日开展一些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或者其他形式的活动,以此来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传承水平。譬如,广西南宁博物馆每年三月三在馆区外搭建歌圩台,举行对山歌、抛绣球等民俗活动,让群众在活动中增加对壮族文化的了解。同样,在“非遗”保护方面,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对群众原有的吸引力开展一些额外的辅助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京剧表演等,即通过实体、直面、动态的方式发挥博物馆对“非遗”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三)成为开发和利用的平台

“非遗”保护不能局限于使它免遭破坏、保持本体上的原状,还应该使其内涵思想得到健康传承,文化影响上得到开发和发展。博物馆作为展馆,伴随着观众的游览而产生消费行为,其自然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是博物馆为“非遗”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开发利用所提供的平台。[3]同时,“非遗”还能带动其他价值的开发利用,以2015年获得首届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大赛金奖的“苗绣妈妈”反哺项目为例,这个项目的起源是广西柳州市的一个公益项目——炭火行动,因其知名度高、公益效果良好,所以其“安全包”得以在博物馆中展出。为了增加该项目的效果,炭火行动小组在展示时加入了炭火行动对象所在地区的少数民族手绣产品——苗绣的演绎,最终得到了企业的投资,开启了“苗绣妈妈”的辅助公益创业项目,实现了自我造血的功能。可见,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早已从狭义演变到了广义,并且在广义的路上有着更多的惊喜和期待。

三、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博物馆“非遗”保护模式

长期以来,博物馆多关注于文化遗产中具有物质外观的部分,依赖的技术体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此体系也只能延长文物自然变质的进程,而不能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和知识内涵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号召,博物馆界在保护“非遗”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如吸收国际经验建立生态博物馆、举办“非遗”专题陈列等。遗憾的是,展示中观众看到的仍是物质本身,“非遗”精神层次的信息较少,因此,如何充分展示“非遗”文化层面的信息成为博物馆急需解决的难题。我国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数量最多,在保护方面,也应该有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实际需要、能发挥功效的保护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单是一个概念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博物馆的“非遗”保护在场所、空间、技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4],值得深入探讨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推进博物馆信息化模式

博物馆和普通场所相比,具有人才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可以为“非遗”保护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实际操作。发挥博物馆在保护“非遗”方面的作用,首先就要从科研方面入手,推动博物馆信息化发展。基础性的工作首先是“非遗”的信息化记录和保存,即对于“非遗”中的一些生活习俗文化,如少数民族的婚姻制度,若仅用文字材料难以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借助信息化模式则可以开启数学信息记录模式,“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5]信息化模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便于“非遗”信息的整理和调查,通过信息化建设,我们可以利用数据分析等得到“非遗”的数据分析报告,进而为保护开发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

(二)创新“非遗”宣传模式

由于“非遗”的非物质特征,因而它的宣传方式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具有突出作用。宣传是一门大学问,它的依据主体是被宣传物的基本特性和受众的心理、知识、行为习惯状况。传统的展板、影音资料宣传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宣传需要,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宣传模式的创新。在陈列时,可以加入一些3D的情景演绎,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文化遗产的精髓。在重大的节庆日或者旅游黄金时期,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民俗体验活动,通过实体行动带动文化遗产的宣传。此外,可以利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特点,通过网上展馆等形式让“非遗”的宣传常做常新,跟上时代技术发展的节奏。

(三)完善博物馆的档案管理制度

“非遗”是一种群众性的财产,具备民族性和地域性,需要得到传承和保护。对于剪纸、珠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通过剪出来的成果和珠算工具来感受文化遗产,但很难通过这些物品去了解和还原文化遗产的全过程,因此,完善博物馆的档案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这些难以用物质进行承载的文化遗产,应通过其他方式给予记录和保存,因此,完善博物馆的档案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涉及到档案的分类、管理和具体的建立方案。尽管档案的建立比较复杂,但其不影响这项工作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只有建立起档案,才能做到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能有稳定的记忆材料。档案建立完成之后,工作人员要随时根据文化遗产的情况进行内容的补充和调整,并为其寻找更多、更合适的物质载体。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或群体的基本标识,承担着维系本民族或群体和谐、推动本民族或群体发展的源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组成基因,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渊源。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从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各界人力、物力资源等多个方面共同着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博物馆义不容辞,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助力。

[1]马建军.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1):11-14,36.

[2]韩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相关问题的探讨[J].博物馆研究,2006,(3):68-75.

[3]费勤男.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南京云锦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

[4]李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A].民族遗产(第三辑)[C].2010.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05-08-15)[2017-09-05].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G260

A

1673-7725(2017)12-0100-04

2017-09-22

林小云(1968-),女,福建福州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博管理研究。

周丹】

汉 千秋万岁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博物馆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博物馆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