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论语》中的“仁”

2018-01-02 02:22
文化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仁学孝悌论语

郝 好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传统文化】

试述《论语》中的“仁”

郝 好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仁”是《论语》体现的儒家核心思想,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道德要求和道德境界,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在《论语》的表述中,“仁”的层次和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建立在亲亲关系之上的“孝悌”是“仁”的基础,而“忠恕”则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孔子“仁”的思想体系经历时代变迁,对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仍产生着重要影响。

论语;仁;孔子;孝悌;忠恕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被孔子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道德要求和道德境界,但“仁”在《论语》中数以百次地出现却并未有一个明确而成体系的概念、范畴与之相对应。[1]尽管如此,孔子的仁学思想并不是朦胧的,而是内容具体和内涵丰富的。在《论语》中,“仁”共出现了109次,足见其重要性。[2]

一、“仁”的内涵

从字源上来看,仁是会意字,由“亻”和“二”左右两部分组合而成,表示爱自己和他人。[3]“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从人从二,可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所观照的其实是一种人学,“仁”即是关于人的思想。[4]在孔子看来,“人而不仁,为礼何?”无“仁”,“礼”也无从谈起了。《论语》对“仁”有丰富的表述,如“仁爱”“仁义”“仁政”“仁礼”“仁勇”等,而且孔子所述之“仁”的内涵在不同语境下是不同的。

首先,“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孝者,孝顺父母;悌也,友爱兄弟。孔子认为“仁”的基本内涵就是孝悌之义,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亲之情。《论语》中关于“仁”的表述有很多,直接反映“仁”之内涵的主要有以下几处。

(一)恭、宽、信、敏、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6]子张问仁,孔子回答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又具体释义了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五种具体的品德以告诉子张行五德以致仁。

(二)刚、毅、木、讷近乎仁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因而针对子路,他给出刚强、果敢、质朴、少言就接近仁了的回答,劝勉子路不要巧言令色。《论语》中也多次出现了类似的表述,可见孔子厌恶花言巧语,劝勉我们与人相处要做到真诚才是仁。[7]

(三)爱人

夫何为仁者?孔子答曰“爱人”。他希望“仁”能够在社会中得以推广,并进一步指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忠恕之道。[8]“爱人”既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而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实现人人相亲的必经过程和必要手段,只有我心换你心,彼此之间换位思考,才能形成整个社会的核心凝聚力。[9]

二、“仁”的实现

“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在《论语》中既是一种美好的德性,也是一种优秀的品格,更是一种实现孔子恢复周礼的政治愿望的方法和途径。首先,孔子强调“仁”是可以实现的。他在《述而篇》中自问自答:仁很遥远吗?我想要达到仁,仁就达到了。其次,孔子述说的大量关于实行仁的方法,如妇孺皆知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又如在《雍也》中,孔子也谈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不论是自省以求仁,还是“忠恕”之道以达仁,讲的都是实现仁的方法。[10]

三、“仁”的层次

关于“仁”的内在逻辑层次,孔子并不是将所有的“仁”都置于同一水平[11],“仁”其实是有层次深浅之别的,其仁学思想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对生命的珍惜、尊重和热爱。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体现的就是一种追寻生命价值,不辜负生命的人生态度。第二个层次是热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长辈,这也是儒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儒家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小家庭范围内的孝悌之爱推动“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社会理想状态的实现,本质上依然是为了维护“亲亲”关系下的等级制度,此即“仁”的第三个层次。[12]

四、“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一)“仁”与德

“仁”最直接的含义就是一种道德规范、道德境界,《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种种表述向我们展示了他对怎样成为一个拥有高尚道德的人的个人建议,时过境迁但追求理想人格、美好品德的初衷没有变化。[13]

(二)“仁”与礼

孔子建立学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需求——恢复周礼。“克己复礼”便直接表明了孔子的这种理想愿望。封建的周礼是腐朽的,但周礼代表的秩序也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生活中的暴力犯罪事件,尤其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做出的恶劣行为,让整个社会震惊,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14]

(三)“仁”与义

义利之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辩题,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求积极入仕,并不是鼓励人们追求功利。恰恰相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其实更注重“仁”,成为仁人志士为家、为国尽忠尽责。这是一种远大的理想,是一种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都值得积极提倡的人生理想。[15]

(四)“仁”与实践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体系并不是单纯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他的终极理想是实现“仁”,因此他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他立足于社会现实,通过跟学生的对话告诉我们仁的实现是需要个体内在积极地追求实现的。

五、结语

“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的仁学体系,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同时“仁”的内涵又是极为丰富的,包含有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国家治理的社会理想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以合契“忠恕”之道。他希望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将仁爱的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中。司马迁评述孔子是一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我们或许很难做到像孔子一样为万世师表,却可以“仁”的思想为标准来提高道德修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1]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

[2]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

[3]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4]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5][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8.1.156.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2.

[8]杨伯峻.试论孔子[J].东岳论丛,1980,(2):91-100.

[9]冯友兰.论孔子关于“仁”的思想[J].哲学研究,1961,(5):63-72.

[10]冯晨.我欲仁,斯仁至矣—对孔子仁的解读[D].上海:复旦大学,2012.

[11]黎红雷.孔子哲学的逻辑进路[J].孔子研究,1999,(3):26-34.

[12]李作勋.孔子仁学及其对终极理想的设定[J].中国哲学史,1997,(4):13-18.

[13]张世英.儒家与道德[J].社会科学战线,2006,(1):17-33.

[14]颜炳罡.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J].山东大学学报,2001,(2):52-59.

[15]蒙培元.孔子“仁”的重要意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1):65-69.

B222.1

A

1673-7725(2017)12-0111-03

2017-09-25

郝好(1994-),女,河南林州人,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王崇】

汉 千秋万岁

猜你喜欢
仁学孝悌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兄弟草原
如何读懂《论语》?
病榻侍母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