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几点意见

2018-01-02 14:45伍丽仪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1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学体系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通过呈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理论教学普遍存在的两个现象,提出应该重视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创作,重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并试析如何破解困局。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程 教材体系 教学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该只停留在教授个别原理、知识点的层次,它更应该是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思政课课程,使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体系,使我们的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国家意识、法治精神和科学精神。[1]

作为普通高校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因为学生素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水平和结构等原因,思政教学存在很多短板,实效性不如人意。[2]

一、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不进去。一方面,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低于普通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水平,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较弱。而思政理论教材理论性和原则性强,内容空泛、缺乏生活气息,学生认为这是“讲大道理”的课程。在学生水平和教材内容脱节的情况下,学生如果不肯下功夫去学习的话是很难学得下去的。另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一生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的影响,但在功利主义的作用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思政课却不能让学生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自然就没有动力去学习。

2.教师教不下去。思政教师挖空心思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科属性是改变不了的,除了新增加的实践教学部分,思政教学大多数还是采取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而且,作为政治性和政策性最强的学科,思政教学内容相对其他学科比较严肃、规范,思政教师时常被提醒“学术无边界,讲台有纪律”。在这样的学科属性和学科背景的制约下,思政教师上课相对规矩,语言和行为不敢过于“奔放”,在学生眼里,思政教师和思政课都是呆板和无聊的。学生学不下去,上课“抬头率”不高。学生不参与课堂,寂寞地在讲台演“独角戏”,思政教师体验不到自我价值,积极性倍受打击。

思政教材是统编教材,它是我国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具备政策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特点,它是我们实施思政理论教学的载体,为我们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为了保证思政课的有效实施,每一门课程的学分、学时、教学要求和内容,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都在“05方案”和2015年的思政课程标准修订意见里作了明确的要求。这些确定的东西使我们的思政教学“教学有章”。然而,“教法无常”。教学是一项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工作,课堂教学更是需要任课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几点意见

1.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就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础是吃透教材,确保传播给学生的是准确的知识。而能否吃透教材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学校应该完善思政教师的评聘机制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师准入的刚性条件,如年龄、学历层次、专业背景、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确保思政教师有“扎实学识”和“道德情操”。学校每个学期都要提供经费和机会给思政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政治话语,不断适应变化的新形势,这样才能给课堂注入新鲜的营养液。教学部要重视集体备课,互通有无,利用集体智慧提升思政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

2.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的受众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教师备课除了备教材以外,还得备学生。职业院校学生文化水平较低,不喜欢理论性太强的讲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专业、兴趣选择我们的教学方法和辅助理论教学的案例,因材施教。思政教师在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動态,教法和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既能满腹经纶谈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能和学生侃侃《王者荣耀》,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和产生共鸣。当下,网络在学生生活中占据了很重的分量,我们要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和手段吸引学生兴趣。但是,我们应该运用专业优势,分辨和选择适当的网络资源,因为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时下很流行的“心灵鸡汤”,很多故事是经不起推敲的,不足以为我们的理论佐证。我们的教学能将理论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就不会排斥我们的课堂。

3.把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思政课是“使人成为人”的学科课程,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化功能;自然学科和职业技能专业课是使学生“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它让人具备某种技能本领。二者比较,后者更能让学生马上看到成效和利好,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思政教学局限于思政教师和理论课堂,在个别专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和开发好管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辅导员队伍和教授学生职业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把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精神教育,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专业教学中,更能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学校各部门全方位的配合,发挥其他职能部门和其他学科教书与育人的功能。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各方面形成合力,能更好地将思政理论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信仰,这比起学生记住某个原理更重要。

4.思政教师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经济体制和社会形态的转型,受社会各种思潮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打击,思政教师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如果不能正确看待这些负面现象,不能把握意识形态问题的敏感点,上课闪烁其词,话语中流露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制度的怀疑和不满,这样的思政教师将无法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思政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只有对教材的理论做到明道、信道,对本专业真信、真懂、真教、真爱,内外兼修,敢于亮剑,才能在课堂上呈现出我们铁一般的信念和学识,才能做好学生人生中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教社科[2008]5号.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Z].

[2]教社科〔2015〕3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Z].

作者简介

伍丽仪(1982年8月—),女,汉族,昆明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学体系高职院校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