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观视角下高校师生交流平台建设研究

2018-01-03 10:41高吉成朱淼
科教导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文化引领交流平台师生关系

高吉成 朱淼

摘 要 大学肩负着文化传承、创造与发展的历史重任,大学文化是培育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学发展的沃土,而大学师生关系是整个大学文化中最直接、最重要、最根本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不容乐观,师生交流缺失情况严重。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师生的交集大都集中在课堂之上,另一方面也是大学专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分离的表现。因此,在大文化观视角下,构建课堂之外的师生交流平台,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大文化观 师生关系 交流平台 文化引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10.038

Abstract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Excellent university culture makes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most direct, important and fundamental component of the whole university culture. But curren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is not good and there is littl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class.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a manifestation of the separation of professional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Therefore, it is worth thinking to construct a teacher-student exchange platform outside the classro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cultural outlook.

Keywords great cultural outlook;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platform; cultural guidance

梅貽琦先生曾说过:“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先生提出的“从游”式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更可以影响学生的处事方法和做人品格。[1]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方向的转变,高校师生关系受到了严重冲击,从近几年众多学者的研究来看,我国高校师生交流缺失情况严重 ,[2]并由此严重影响了大学文化建设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在专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大文化观”的引领下,构建一个课堂之外的师生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和谐、多元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是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

1 当前师生交流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总体上和谐融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师生关系的淡化,师生地位的失衡以及师生交流的功利化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大班授课,交流不便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高校招生人数骤增,导致师生比例严重不足,并由此带来了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大班教学使得师生关系从“从游”式变成了“游离”式,由于人数众多,课堂的交流互动只能局限于部分学生。师生互相的陌生感,使得专业知识的传授都出现问题,更何谈治学与为人道理的文化引领。另外,教师不坐班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仅局限于课堂。

1.2 传统师道观念影响新形势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的中国传统师道中,教师是“道”的代表,这些传统观念严重影响了新形势下高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虽然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师生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平等的师生关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课堂上,教师讲课大部分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不敢质疑,教师也因为学生的这种表现而缺少对学生提问等互动的热情,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关于课堂内容双向反馈的通道就被阻断了。

1.3 高校体制因素,师生交流减少

现阶段,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职称的评定主要依据教师的课题项目、论文的发表等,科研成果和职称的认定息息相关,而教师投入到师生之间课下的交流却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3]因此,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课题研究上面,而不愿把时间花费到教学上,造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现象。一方面教学投入精力的减少,另一方面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一加一减”直接造成了师生交流时间的减少和交流质量的下降,也许随着课程的结束,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就“曲终人散”。

1.4 师生年龄差与学生个性化,交流存在障碍

师生之间的年龄差距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人生阅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师生交流的共同语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思想行为具有独立性。另外,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高校中的大学生存在一定反抗权威的逆反倾向,[4]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到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积极性和热情。

2 大文化观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我们所提倡的大学文化,主要强调的是“校园文化”,软件上注重对大学生“三观”的培养和教育,硬件上注重大学环境的建设和氛围的营造,但是校园文化代表不了大学文化。大学的首要工作是育人,不关注学生所学的专业学科,不考虑教授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那么高校所营造出来的大学文化,就不可能让学生铭记于心,也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有将校园文化与专业文化相融合,共同考虑,形成独特的“大文化观”,[5]才能塑造出高校独有的大学文化,体现出一个大学的精神和灵魂。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主要集中在课程学习、学生活动、课外实践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相对而言,高校教师在学校内的主要任务为科研工作、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指导等,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交集并不多。而在“大文化观”的视角下,可以将学生经常参与的“校园文化”与教师熟悉的“专业文化”完美融合,为高校师生课堂之外交流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

3 目前关于课堂之外高校师生交流平台建设的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介被广泛应用于课外的及时交流,很多学校都搭建了供师生互动的网络平台,但是这种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其整体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新媒介适用于同学、朋友之间的私下沟通,并不太愿意通过新媒介平台与教师进行频繁接触,只是偶尔必要时才会利用新媒介进行交流,交流时也仅限于文件传输等应用功能。并且从教师的角度看,师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更能把问题讨论透彻,网络上的交流并没有思想的碰撞。另一方面,在通过新媒介进行交流时,学生很难把握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师生之间是被动的沟通,而不是主动交流。

4 “大文化观”视角下高校师生交流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

为了打破依靠课堂这一固定的交流模式,避免教條式育人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和谐的文化氛围和环境,让师生之间能够心灵沟通,需要构建一个在课堂之外的师生交流平台。以笔者所在的徐州工程学院信电工程学院为例,学院打造了“咖啡时光”系列活动,通过教师与同学面对面交流,在咖啡品味中畅谈理想,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学者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聆听长者治学经验与人生智慧,当面请教自己的学业和人生困惑,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实现文化引领。

4.1 “咖啡时光”系列活动的目标定位

“咖啡时光”系列活动分为生涯规划、专业学习、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班团组织建设等涵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专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情感等各方面问题。活动前期邀请学院书记、院长及资深教授,与大学生一起畅聊大学学习适应问题与学业规划。后期邀请行业专家、创业达人、朋辈学霸等加入到师生交流团队之中,增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用“接地气”的形式和话题,让师生之间能够有心灵的碰撞,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4.2 “咖啡时光”系列活动的具体实施

根据“咖啡时光”系列活动的推广和邀请嘉宾的不同,活动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1)“咖啡时光·书记/院长有约”。该部分由学院主要领导讲述学院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关怀与帮助,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鼓励政策等。另外,通过书记/院长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坚定了大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的决心。

(2)“咖啡时光·教授有约”。通过邀请领域内颇具声望、有影响力的教授,讲述自己教书育人的思想和艰苦科研的精神,让大学生了解到所学专业的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科研动态,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科学研究,什么是科研精神。

(3)“咖啡时光·青年教师有约”。青年教师承担着主要的教学任务,并且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因此该部分主要是青年教师与学生交流大学阶段遇到的各种烦恼,倾听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的感受,通过青年教师自己的青春经历,让学生产生共鸣。

(4)“咖啡时光·朋辈学霸有约”。该部分主要邀请我院出国留学和考上国内“双一流”学校的研究生回校分享他们的出国经历和考研历程,通过他们的奋斗故事,让学生能够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4.3 “咖啡时光”系列活动的创新之处

(1)探索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体现了时代性,为学生提供“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环境,实现了师生沟通的无缝对接。

(2)本活动立足于学生需求,坚持立德树人,以“大文化观”为引领,打破师生只能依靠课堂这一固定的交流模式,避免教条式育人方式,为学生提供和谐、多元文化氛围,注重文化育人、心灵沟通。

(3)采用双向选择模式,既可以由老师约谈学生,又可以由学生自己预约老师,咨询学业、生活、情感等各方面问题,打破课堂壁垒,也能让老师们倾听学子心声,知晓学生心中所想,增进师生感情。

(4)定位于教师与青年学子分享成长历程、共话青春梦想的创新性校园文化品牌,通过聆听教师治学经验与达人的奋斗故事,实现了对大学生文化引领。

参考文献

[1] 张华,高祎博.大学教育目的阐释与实现——对梅贻琦《大学一解》的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

[2] 胡亮.高校师生有效交流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3).

[3] 李辉,贾晓薇.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4] 王春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探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6(3).

[5] 张新科.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四个定位[J].天中学刊,2015.30(5).

猜你喜欢
文化引领交流平台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基于文化引领的资源整合探讨
基于文化引领的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创新浅析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电子商务课程中的文化引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