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渗透体育核心素养理念路径的研究

2018-01-04 16:00王腾詹建国张金玲
体育师友 2018年5期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体育课教学设计

王腾 詹建国 张金玲

摘  要:文章试图从教学设计的几大核心要素入手探究体育核心素养在今后教学设计中的融入路径,其创新点是突出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把握,突出育心功能在体育课中的地位,为今后指引课堂体育教学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探索,让体育课成为身体、心理、品德培养的重要教育阵地。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5.001

1 核心素养及体育核心素养的理解

体育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全面发展人的要求,但其实现需要一线体育教师的透彻理解和认真落实。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大纲和课标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对未来课堂所进行的设想和计划,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思路,如果基层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体现体育核心素养,那么在实施的过程中才会有更加精彩的呈现。在此我们将从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安全隐患、教案这几个部分寻求核心素养的融入路径。

2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五视角融入体育核心素养

2.1 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中对于指导思想这一部分虽然有些形式主义,但是却不可缺少,因为指导思想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导思想这一部分如何写,怎样去写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良好的体育品德、健康的体育行为、出色的运动能力这些核心要素的养成是其方向,尤其是关于品德、价值观、态度等素养的培养需要更加接近课堂教学的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而非泛泛之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对于某一节课的指导思想不必过大,针对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提出,简洁但不简单,清晰且针对性强,这就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不同年龄段其具体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相同,这要其凸显出来。

2.2 教材分析

有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还没有正式出来,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更加注重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的整体素养的提高,特别会重视体育品德、态度、价值观等素养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在技术、技能传授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将是我们对于教材分析的重点,尤其是技能、情感、品德等在培养过程中的地位、纵向联系,教材的锻炼价值和育人功能要分析的透彻、全面、真实,对于教材要整体把握,深入分析其依据、方法、以及学生要达到的目标。

2.3 学情分析

关于学情分析,今后我们不仅仅只是重视学生对于技能掌握的情况,该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等,更重要的是与课堂中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有关学生在体育品德、价值观、态度等非技能素养现实表现要交代清楚,特别是不足之处、有缺陷的地方要交代清楚,不能将学情分析写成通用模板,尤其是班级里面的特殊儿童,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次课的优势和功能,抓住相应的契机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这样才能算是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注意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要结合起来,学生所需要的、应该具备的素养(具体素养)从教材的功能或者作用中能够获得或者培养,同时学生不应该具备的非良性的品德、态度、价值观等在新的教材中寻求

改正的契机或者教育的机会。

2.4 教学流程

一般而言教学流程着重于基本部分的教学,特别是技能、技术的教学,但是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我们更加注重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整体化培养,那么在教学流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全盘考虑,技能教学有清晰的流程,那么整堂课的非技能教学也可以规划流程,或者提前预设情景达到目的。

开始部分注重情绪的调动、兴趣的吸引,基本部分注重技能教学流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非技能教学的契机,例如体育知识、情感、态度等的及时发现和培养,这就需要教师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学习富有挑战性、集体合作性项目的时候不仅仅只是注意学生的动作技能的学习,非技能的学习也要抓住关键点,结束部分是学生放松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及时地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或者亮点进行点评,不仅仅只是技能方面的点评,非技能方面的评述也要注重甚至可以成为重点,这样课堂有血肉、有情感才会更加丰满。

2.5 安全隐患

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样的,有来自场地器材的,有来自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来自运动项目本身的……有些隐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隐患带来的对学生各种保护技能、思想、态度的教育的机会,教会他们认识安全隐患的存在、如何避免安全隐患这对学生今后的帮助更加有益,树立安全意识这对于今后走出学校融入社会参加其他锻炼或者比赛都是有帮助的。

3 从教案五要素融入体育核心素养

教案的种类虽然较多,但是其包含的基本部分却有着相似之处,一般而言一个教案基本包括课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与要求、时间、次数、密度、场地与器材、课后小结这些部分,其中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与要求,课后应小结这几个部分。

3.1 教学目标

体育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有所变化,首先是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只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强调教授知识的灵活运用,强调与实际生活问题相通,其次注重技术到技能的转化,体操类教学要注重日常生活保护技能的实际運用,球类的技术教学要注重转移到实际运动中,武术、跆拳道等注重实际的健身、防身功能的运用……最后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品德等非技能素养的培养,不能让其在体育课中不可触摸,教师要设立情境、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具体的某一种或一些素养,尤其是不同项目具有不同的功能,那么对非技能素养的目标培养就不能一样。

3.2 重难点

对于体育重难点的确定根据技术动作学习的关键而不同,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技术动作的学习,对于技能

的實际运用阐述较少,技能、技术是体育课重难点的主题,是否能够将情感、态度、品德等非技能的培养列入重难点中,可以同传统的重难点结合起来,也可以单独列出来,这样重难点的确定对于后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也相互对应,无论技术、技能的学习还是非技能因素的学习都可以有其重难点。

3.3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涵盖的范围更广,包括整个课堂所教授的内容,而非仅仅基本部分,一般而言教学内容更多涉及的是技术技能类教学,非技能类的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今后可以技能为主线,相关环节可以渗透非技能类教学,可以在某一或者某几部分渗透,这样可以使得教师能够培养这种意识,反对唯技能论,也反对唯非技能论,最好的学习是感情、兴趣等非技能为基础的技能类教学更符合人的实际,这里并不是否定以前的技能教学没有情感等其他因素的融入,而强调的是更直观、有效的挖掘情感、态度、体育品德等非技能素养的培养。

3.4 教师活动

在教师活动这一部分,不仅仅只是呈现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包含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核心素养下的教师活动可以向非技能方向倾斜,在教师活动中包括组织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行为要能够将技能和非技能这两者组合起来或者在某一关键之处将二者结合起来,例如通过设置情境、组织时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教育契机、技能本身所具备的能够融合非技能教学的切入点等。

3.5 学生活动

在学生活动这一部分,我们不仅仅只是注重学生的技能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学会技能,而是更多的教授学生的学习方法,会学的能力培养才是关键,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增加更有作用。认真研究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在组织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绝非仅仅是技能学习方面的)、学生听讲、观察、练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渗透并不是对原来技能为主教学的推翻,并不站在其对立面,相反是为了为更有效的学习技能提供情感基础,丰富原有技能教学,其目的是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今后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技能教学和育心功能的共同实现,抓住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各种品德、品质的及时评价和引导。同时体育教师要形成并掌握科学、多元、合理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让教学设计的各个部分都能够体现体育核心素养,都能够更加明显的融入核心素养的理念,让育体、育心的功能在体育课中都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许鸿丰. 培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之我思我做[J]. 体育师友,2016(02):55-57.

[2] 蒋凯. 借助体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J]. 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07):64.

[3] 于素梅.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 中国学校体育,2016(07):29-33.

[4] 胡曼玲. 追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课堂——兼评夏露执教的“技巧:肩肘倒立”一课[J]. 江苏教育,2016(Z3):148-150.

[5] 马孝志. 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261-264.

猜你喜欢
体育核心素养体育课教学设计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及培养探究
如何在体育微课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策略
基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的小学足球教学实践与思考
讨厌的理由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