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若干传播策略浅析

2018-01-10 16:58梁庆周
新闻爱好者 2017年12期
关键词:习近平特色理论

梁庆周

【摘要】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就和贡献的取得,顺乎党心民意,合乎传播规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必然结果。理论的有效传播,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效果的实现,得益于以下若干理论传播策略:一是坚持“共同主题+时代课题”的范式创新传播内容,不断提升理论的吸引力;二是坚持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原则创新传播渠道,不断提高理论的传播力;三是坚持构造独具特色的传播话语风格,不断提高传播的感染力;四是坚持打造丰富多样的传播符号,不断提高传播的影响力。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策略

党的十九大所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和一个重大历史贡献,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开展艰辛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重大成果从产生到发展,从实践升华为理论,再由理论上升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和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认可和认同的理论传播过程。这个传播过程的完成,离不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传播策略。研究理论传播策略,对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共同主题+时代课题”的范式创新传播内容以提升理论的吸引力

内容决定受众。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传播内容是否真实可信,是否重要、新鲜,是否为受众所关心、感兴趣,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影响世界,根本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共同主题+时代课题”的范式不断加强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传播内容,以真实、重要而又引人的内容提升理论吸引力。

(一)围绕“共同主题”增加理论传播密度

德国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知识重复的次数越多,忘得越慢。增强记忆必须加强复习,促进信息的反复刺激。在一定时间里增加信息传播的密度,是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反复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党的十九大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实践和理论创新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是其始终围绕的“共同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这个“共同主题”。早在上任之初他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作一篇大文章,指出“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2];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讲话中他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3];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首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4];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这一主题,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词,命名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无论是“写大文章”、推进伟大事业、开辟未来,还是开展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实践和理论始终贯穿的“共同主题”。通过高密度传播强调这个“共同主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党全国人民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广为人知,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回答“时代课题”刷新理论传播内容

为了提高理论传播的效果,应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刷新理论传播内容。在这个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榜样。

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习近平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内容的突出贡献。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确立,对原先“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实现发展”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包含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戰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在内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明确围绕“时代课题”开展理论创新,明确以这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切入点,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就打开了更加宽广的理论创新空间,为理论传播内容的发展更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三)坚持“共同主题+时代课题”的传播策略增强理论传播效果

在传播过程中,加强内容的反复刺激和加强内容创新是不能割裂的。片面强调同一内容的反复刺激,极易引起审美疲劳;片面强调内容的创新,甚至是为求新而改变传播内容的本质,极易引起思想混乱。单一的传播内容策略,很难满足增强理论传播效果的需求。为此,就要注重二者的结合,要按照“共同主题+时代课题”的范式加强理论创新,既注重内容的重复刺激又注重内容的创新吸引。一方面,创新理论传播内容要坚持共同主题,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性质,充分认识在新时代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要围绕时代课题开展内容创新,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性质,充分认识在新时代的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就要重点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共同主题+时代课题”的范式开展理论创新,才能提高理论的吸引力,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endprint

二、坚持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原则创新传播渠道以提高理论的传播力

传播渠道的选择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坚持传统手段与新型渠道的融合应用,既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手段的优势,又根据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展传播阵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主要策略。

(一)充分发挥传统传播渠道的作用

传统的理论传播渠道,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十分注重充分发挥传统渠道的优势和价值。一是出版一系列理论书籍,包括《习近平用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系列丛书。此外,中宣部先后向党员干部推荐四批学习书目。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三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推荐活动。这些书籍涉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适合不同受众阅读。二是制作了一系列影视作品。记录片《大国重器》《筑梦路上》《大国崛起》,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将改革进行到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黄大年》等影视作品,一时间火爆荧屏,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议。三是开展党内学习教育。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些党内学习教育,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重点,旨在用理论武装头脑,解决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的问题。通过出版图书、制作影视作品和开展党内学习教育等传统传播渠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得到深入而广泛的传播。

(二)加强网络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创新

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传播渠道的创新提供了良好机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除了发掘传统渠道的优势外,更加注重网络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微平台等手段,提高理论传播力。

一是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站开设学习专栏和专题网页。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等开辟学习专栏,“学习进行时”“学习路上”“学习有方”等多个理论学习网站专栏点击量都特别高。二是主动开辟新媒体微平台。近年来,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平台纷纷涌现,为理论传播提供了坚强的阵地保障。十九大召开期间,一部3分钟的微视频《中国走进新时代》迅速走红,上线12小时点击量就突破了1个亿。三是建设理论传播自媒体平台。中央党校中国干部学习网推出“学习中国”APP,各级党委、干部培训机构也纷纷推出网络考试平台、资源库等,探索组织内部传播的新渠道。这些新媒体渠道对敏感点抓得紧、反应快,适合各级各类人群,适合多种场所,有力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三)坚持传统渠道与现代渠道的有机融合

传统媒体具有内容完整、准确、权威的优势,现代传媒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优势。提高理论的传播力,就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的要求,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打造新型的更加强大的传播平台,形成更宽阔的传播渠道,确保良好的理论传播效果。

近年来,各大媒体都把媒体融合发展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光明日报》、光明网提出理念、流程、技术、产品、渠道、人才、市场、资本八个融合,把《光明日报》的核心价值、影响力与光明网的传播力有机融合,通过一系列新媒体产品,以及诗词中国、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等活动,形成新的传播链。[5]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融媒体工作室,建立在《人民日报》传统纸媒条件和媒体融合战略体系下,拓展媒体融合品牌、创新新闻生产方式。[6]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科技日报》等在媒体融合上不断加速,形成了媒体传播的“国家队方阵”。媒体融合技术的成功实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优越的融媒、全媒传播平台和畅通的传播渠道。

三、坚持构造独具特色的传播话语风格以提高传播的感染力

传播话语体系是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和途径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有机整体。话语风格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于传播活动的重要环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受众,影响理论的传播效果。以独具特色的传播话语风格提高传播感染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关键策略。

(一)活用历史典故夯实理论传播的文化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用民族的文化资源体现理论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理论的传播基础,增强理论感染力,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所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注重活用历史典故。一是善于引用古典文献。例如引用《论语》《礼记》《孟子》等儒学经典著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现代治国理政的养分。二是善于引用古人的言行事迹。例如从苏轼、王安石、郑板橋、狄仁杰、包拯、海瑞等古人身上提取出大胆革新、高风亮节、体察民情、为政清廉、刚正不阿的精神,为当今党的领导干部提供参考。三是契合实际倡导古代经典的活用。如借道家“怀素抱朴”的主张,反对腐败与奢靡浪费;借法家“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观点,强调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用墨家的实干精神,鼓励当代领导干部和实业家,提出工匠精神等。

(二)巧用群众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群众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我们党的理论传播才能具有强大的引导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注重用通俗的语言表述深邃的思想。一是使用人民群众常用的生活化语言讲大道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钉钉子精神”等传递了党中央的担当和信念,“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雨过地皮湿”尖锐地批评了党内存在的不良作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等传达了治国理政的智慧。二是善用“流行语言”引领时代思想。“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撸起袖子加油干”“世界那么大”“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点赞”等流行语,经习近平总书记使用后,成了社会流行语。三是善于用比喻手法增强说服力。例如把道路问题比喻为“穿鞋子”,把改革的再出发比喻为“硬骨头”和“险滩”,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总要求比喻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用老百姓的话和老百姓对话,用真情、讲真话、道民愿,这样的语言最有温度,最能够产生共鸣,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endprint

(三)善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面对国际社会的客观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并身先表率。比如,他用唐宋时期“长安城中百万家”的繁荣,与工业革命后我们错失良机造成的百年凋敝相对比,分析当代中国的弯道超车,让人强烈体会“中国奇迹”来之不易。他通过讲述中国骨髓捐献志愿者为韩国人捐骨髓、巴勒斯坦军舰协助中国留学生撤离的故事等,反映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互相扶持、互相砥砺的关切之情;通过冼星海大道、郑和下西洋、甘英丝路使者等故事,向人们传递“一带一路”建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以讲故事的方式,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让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不仅让人从中感受到博大的“中国智慧”,也让人由此体悟鲜活的“中国道路”,促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四、坚持打造丰富多样的传播符号以提高传播的影响力

符号是信息的物质载体或外在形式,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要素。作为信息传播的形式之一,传播符号在传播意图、渲染情绪、感染受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理论传播过程中,通过充分打造丰富多样的传播符号,形成集视觉、听觉、感觉于一体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传播符号系统,有助于极大提高传播影响力。打造丰富多样的传播符号,是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一个重要策略。

(一)打造“中国+”符号阐释中国理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多处使用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等独具特色的表述词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为模式的一系列传播符号。总结起来,各领域使用较为频繁的词语主要有:目标方面提出了中国梦、中国崛起等,经济领域主要有中国奇迹、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数字中国等,政治方面主要有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答卷等,文化方面主要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道理、中国情怀等,社会方面有幸福中国、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健康中国等,生态方面主要有美丽中国等,国际关系方面推出中国智慧、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主张、中国态度、中国信心等。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符号,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标志性意义,承载着思想和理论传播的使命,回应外界对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呼唤,为提高中国软实力、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创造听觉符号增强传播感染力

教育需要“耳提面命”,传播同样需要调动受众的听觉器官。在听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形成了“习大大”这样的专属听觉符号。“习大大”这个符号,叫来饱含亲近,听来倍感亲切,瞬间唤起人们内心最柔软、最具亲情的感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尊敬和亲近。“亲其师,信其道”。总书记成为群众可亲可敬的人,群众自然会愉悦地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塑造先进形象符号增强传播说服力

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力量。党的先进典型人物就是一面旗帜,在我们党的思想传播中具有鲜明的符号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树立了很多先进典型:黄大年、李保国、罗阳、邹碧华、兰辉等。这些先进典型人物立足本职,实践着我们党的理论,生动地诠释着理论武装的力量,成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标杆符号,在理论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意义。借助一系列先进形象符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抽象走向具体,从文本走向鲜活,传播的效果大大增强。

总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就要高度重视理论传播策略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创新理论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渠道和手段、创新理论传播的话语体系,创新理论传播符号,切实提高理论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增强理论传播的实效性,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3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7-02.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光明日报,2017-07-28.

[5]陆先高.产品融合: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光明日报》、光明网的融媒体发展实践探索[J].传媒,2014(12).

[6]周婷,贾远方.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融媒体工作室”再谈媒体融合新模式[J].中国记者,2017(1).

(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中共广西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

编校:赵 亮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近平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标题党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