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疆兵团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预测及应对措施

2018-01-14 07:58
中国棉花 2018年4期
关键词:棉蚜棉铃虫垦区

(新疆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乌鲁木齐830011)

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23个植棉垦区中心病虫测报站棉花主要病虫冬前基数调查结果,结合2018年度新疆农业生产气象年景趋势预测和兵团作物种植结构、防治因素、用药变化等综合分析,预计2018年兵团棉花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累计发生面积约147万公顷次。其中,棉蚜在大部垦区有偏重发生趋势,棉叶螨、棉蓟马在局部垦区偏重发生,棉铃虫总体发生为害平稳,局部地区偏重发生。

1 发生趋势预测

1.1 虫害

预计棉铃虫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3万公顷次。其中:1代偏轻发生,发生面积3万公顷次;2代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0万公顷次,在第四师霍城垦区和第八师的部分区域偏重发生;3代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0万公顷次,在第八师偏重发生,局部地区大发生。

棉蚜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3.3万公顷次。其中:苗蚜偏轻发生,在第一师阿拉尔垦区偏重发生;伏蚜偏重发生,在第八师安集海垦区、石河子垦区局部有大发生的可能。

棉叶螨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0万公顷次。第八师偏重发生,局部有大发生的可能。

棉蓟马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0万公顷次。其中,第五师近年棉蓟马发生呈上升趋势。

棉盲蝽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3万公顷次。其中,第四师霍城垦区2017年棉盲蝽发生情况反常,且在防控上没有引起重视,因此发生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年之最,预计2018年棉盲蝽在当地有进一步严重发生的可能。

1.2 病害

预计2018年棉花苗期病害偏轻至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5万hm2。其中,在第一师垦区大部偏轻发生。

棉花枯、黄萎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0万hm2,局部偏重发生,在第六师、第七师偏轻发生。

2 预报依据

2.1 越冬基数

据2017年冬前各地棉铃虫越冬基数调查,除第七师123团、125团以及第八师的石河子垦区、安集海垦区和莫索湾垦区外,其他各地平均每666.7 m2蛹量均不足10头。与2016年同期相比,各地冬前基数普遍低44.4%~96.8%。北疆采用茬灌和干播湿出的棉田面积大,有利于棉铃虫越冬;2018年1月强低温对其越冬影响不大。

棉蚜2017年冬前基数普遍高于2016年同期值。2017年秋末第五师棉田平均有蚜株率、百株(三叶)蚜量分别为7.8%和32.8头。第七师棉田平均有蚜株率、百株蚜量分别为3.4%和23.3头。第八师室外黄金树上20 cm长的枝条棉蚜卵量平均为9.66粒,室内花卉有蚜株率为5.62%,百株蚜量为45.95头。早春局部垦区虫量偏高。2018年3月调查,第一师杏树、核桃等10 cm长的枝条平均卵量为1.7粒,同比偏高1.02粒。

2017年棉叶螨冬前基数在第二师29团、第五师81团、第七师和第八师普遍偏高。其中,第七师棉田平均有螨株率为11.0%,较上年增加1.8%,百株螨量83.2头,接近上年均值。第八师棉田平均螨量为 20.93头·m2。

2.2 气象条件

2018年全疆光热条件好于常年,开春时间偏早,气温回升快,年平均气温预计同比略偏高,有利于棉叶螨、棉蓟马、棉蚜的繁殖蔓延。春季4月至5月如遇回寒天气和阶段性低温降雨,棉花苗期易发生病害。

2.3 种植结构

各植棉团场种植结构由棉花单一种植趋向多种作物种植,套种、复播种植模式的推广,以及棉花品种频繁更换,对棉花病虫害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粮棉混作区利于棉铃虫、棉盲蝽发生;南疆棉果套作、邻作区增加,利于棉叶螨、棉盲蝽的发生;加工番茄、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等寄主种植布局的多样性,为棉铃虫、棉叶螨等转主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设施农业的发展,为棉蚜、棉叶螨等害虫安全越冬、基数扩增和发生危害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多种作物种植使区域生态稳定性提高,有利于自然天敌生态调控作用的发挥。

2.4 用药变化

近年来,棉蚜在兵团大部分植棉垦区呈高发态势,尤其是2017年,其广泛性、严重性罕见。由于主要药剂啶虫脒、吡虫啉长期单一、频繁、超量使用,棉蚜对其抗性快速上升,所以化学防控效果受影响。

高毒农药甲拌磷不再用于棉花种子处理 (拌种),目前尚无可替代的理想的种子处理剂 (杀虫剂),有利于棉花苗期叶螨、蓟马的繁殖蔓延。

种子处理技术的全面应用,可有效控制苗期病害大面积发生。

2.5 防治因素

2018年,兵团进一步深化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彻底改变曾经的“大包大揽”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不搞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全面取消“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农机作业层次和收费标准、统一关键和重大技术措施、统一农资采供服务),让职工成为经营的主体,自由种植、费用自理、自负盈亏,用市场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职工增收致富。改革后,基层连队不再设技术员岗,团场农业技术人员减少30%左右。农业一线职工植保知识匮乏,安全用药意识薄弱,不当防治将造成病虫害的蔓延为害。

3 应对措施

根据2018年棉花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兵团病虫害防治压力依然较大;因此,兵团各级农业部门和植棉职工须高度重视,尤其是对棉蚜、棉蓟马、棉叶螨的防控,应尽早谋划、安排部署。

3.1 坚持重大病虫统防统治

在过去的60多年里,兵团在农业生产上高度统一,植保工作由团场、连队统一负责,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以管理为手段,通过行政推动,达到防治工作中的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措施和统一用药。实践证明,统防统治是提升农作物病虫灾害防控能力和防控效果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综合防治、绿色植保的重要平台。但长年以来,职工已养成了严重的依赖思想,而如今“五统一”的全面取消可能会造成很多职工在复杂多变的病虫害面前束手无策、盲目混乱。因此,新的生产管理模式下,要积极探索植保社会化服务,着力培育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承担起病虫害统防统治的重任。在尊重职工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职工采取有偿性、市场化的病虫防治手段,以解决职工自主经营与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之间的矛盾,确保科学防治、适期用药、有效控害。

3.2 做好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加强对职工农药管理法规、植保基础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其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基本知识、病虫害识别和简单的田间调查方法,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和安全用药意识。制定和印发棉花病虫防控方案、安全用药技术规范、规程等技术手册。配合通信部门开发和利用各类农业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病虫信息。深入生产一线,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协调开展统防统治。

3.3 重视虫情监测不松懈

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是病虫害防控的基础。针对当前兵团团场、连队专业测报人员欠缺的情况,一方面要加紧培育专业化的植保服务公司,方便职工购买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推广应用简易的测报技术,如“苘麻诱集(带)监测棉铃虫技术”[1]、“性诱剂诱集监测棉铃虫技术”[2]等,指导职工群众掌握简便的病虫调查和监测技术,全面掌握虫情动态,减少防治的盲目性,适期用药,保证效果。

3.4 狠抓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3.4.1科学用种,规范种子处理。因地制宜选用优质、高产、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棉花品种。为了保证苗全、苗齐、苗壮,应精选种子,并根据本地苗期病虫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福·多·甲、萎锈·福美双、吡虫啉、噻虫嗪、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芸薹素内酯等进行种子处理[3]。

3.4.2消灭越冬虫源,减少害虫基数。扎实做好室内花卉和温室大棚灭蚜、铲埂除蛹、清洁田园等工作。在棉花播种前、出苗后及5月中下旬及时调查地边杂草叶螨发生情况,当杂草有螨株率在30%左右时,用专性杀螨剂有选择地封锁地边[3]。

3.4.3保护和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害能力。推广粮棉作物合理布局技术,在棉田边缘林荫下种植苜蓿,引诱、培育和涵养天敌。棉花中后期适量保留田边地头杂草,尤其是苦豆子,给天敌留有一定活动的场所和食料。在棉铃虫常发区,棉田套种玉米、苘麻条带[3],诱集棉铃虫成虫产卵,集中杀灭,减少棉花前期用药。使用生物农药和对自然天敌杀伤力低的农药,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氟啶虫胺腈等,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控害作用。

3.4.4采用多种措施诱杀害虫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棉铃虫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至末代成虫末期,大面积连片使用棉铃虫性诱剂,1 hm2设置1个干式飞蛾诱捕器和诱芯[3]。连片施用生物食诱剂,每隔70 m选1行施药行,以条带方式于棉株顶部叶面均匀滴洒施药,于5 d后或较大雨水冲刷后补施。每4 hm2设置1台频振式杀虫灯;每0.67 hm2摆放1盘糖浆盘,糖浆成分糖、醋、酒、水、敌百虫质量比例为 6∶3∶1∶10∶1。

3.4.5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控制棉蚜危害的关键时期是中心株阶段,即在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扩散的前夕。田间调查,当棉蚜卷叶株率在5%~10%,益害比低于1∶250,或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在10%~20%时,进行条带式防治或普防[3]。苗期有螨株率低于5%、打顶前后有螨株率低于10%时挑治中心株,超过上述指标则应对其全面普防。棉铃虫的防治关键期是卵孵化盛期到幼虫2龄前。当棉田百株上1代、2代、3代棉铃虫初龄幼虫分别为3头、10~15头、5~10头,或百株卵量10~15粒时,应及时用药防治[3]。棉盲蝽成虫迁入棉田初期进行防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棉田防治指标为2代(苗、蕾期)盲蝽百株虫量5头。棉蓟马的防治难度比较大,尤其在南疆播种晚的棉田为害重。当百株棉蓟马在6~8头时,及时用药防治。

3.4.6合理使用农药。高度重视和协调好棉花、环境、天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多虫并发条件下的综合治理,在用药种类及用药方式上避免杀伤天敌,并注意交替轮换使用。防治棉蚜可选用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等。防治棉叶螨可选用阿维菌素、噻螨酮、四螨嗪、炔螨特、螺螨酯、哒螨灵、乙螨唑等。防治棉铃虫优先选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等[3-4]。兼治棉蓟马和棉盲蝽可选用啶虫脒+阿维菌素,防治棉盲蝽可选用氟啶虫胺腈等。棉花苗期病害可选择喷施氨基寡糖素、芸薹素内酯等。黄萎病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叶面喷雾或随水滴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杨晓红.野生苘麻对棉铃虫的诱集作用及其技术探讨[J].中国棉花,2007,34(6):31.

[2]林付根,陈永明,王凤良,等.棉铃虫性诱剂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研究[J].昆虫知识,1998,35(6):347-351.

[3]赵冰梅,李红,李贤超.2017年新疆兵团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预测及防治对策[J].中国棉花,2017,44(4):1-2.

[4]赵冰梅,李贤超.新疆兵团棉花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对策[J].中国棉花,2012,39(7):13-14,28.

猜你喜欢
棉蚜棉铃虫垦区
江苏沿海垦区暗管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
七星瓢虫对不同初始密度棉蚜种群的调控作用
气象因素对棉蚜生长影响的分析
棉蚜取食被棉长管蚜危害棉花后其相关酶的活性
棉蚜茧蜂对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棉花的趋性行为反应
芦笋田棉铃虫药剂筛选试验探究
玉米棉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对垦区道路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初探
新疆阿拉尔垦区棉花播种接近尾声
我们与棉铃虫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