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

2018-01-15 19:22吴忠魁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35期
关键词:治疗体会

吴忠魁

【摘要】 目的 总结颅内多发动脉瘤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体会。方法 12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给予显微手术治疗, 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术后1~3周, 12例患者均接受三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复查, 动脉瘤均得到完全处理, 其中有1例患者载瘤动脉中度狭窄, 术后发生肢体偏瘫;术后随访6个月, 12例患者中有11例痊愈, 1例发生中度残疾, 痊愈率为91.67%。

结论 显微手术能有效提高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体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5.021

颅内多发动脉瘤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一种动脉肿瘤, 其对患者生活质量有着较大影响, 随着临床上神经影像学的不断发展,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检出情况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1]。本院从2012年1月~2017年3月间共诊治颅内多发动脉瘤12例, 选取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故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12例, 其中男5例, 女7例, 年龄28~61岁, 平均年龄(39.1±8.3)岁。患者临床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难忍、头晕目眩等。临床诊断使用Hunt-Hess分级, Ⅰ级患者2例、Ⅱ级患者2例、Ⅲ级7例、Ⅳ级1例。

1. 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3D-DSA或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检查。12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25个, 其中患有2个动脉瘤的11例, 患有3个动脉瘤。类型:后交通动脉瘤10个, 前交通动脉瘤8个, 大脑中动脉瘤4个, 脉络膜前动脉瘤1个, 大脑前动脉瘤2个。动脉瘤直径≤0.5 cm的有9个, 0.5 cm<动脉瘤直径≤1.5 cm的有11个, 1.5 cm<动脉瘤直径≤2.5 cm的有4个, 动脉瘤直径>2.5 cm的有1个。

1. 3 治疗方法 12例患者经临床诊断, 符合显微手术治疗条件, 均自主同意接受显微手术。医护人员指导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全麻)后行显微手术治疗, 于显微镜下开放脑池, 释放脑脊液, 降低患者颅内压, 并对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行分离术, 充分暴露动脉瘤瘤颈, 后对不同病情的患者行处理、夹闭、切除或孤立, 确认无误后关颅。8例患者行一期手术治疗, 其中有5例患者行单侧翼点入路处理, 3例患者行双侧翼点入路处理;另4例患者行二期手术治疗。12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只处理破裂动脉瘤;动脉瘤夹闭的有20个, 其中切除8个;动脉瘤孤立1个。

2 结果

术后1~3周, 12例患者均接受3D-DSA复查, 动脉瘤均得到完全处理, 其中有1例患者载瘤动脉中度狭窄, 术后发生肢体偏瘫;术后随访6个月, 12例患者中有11例痊愈, 1例发生中度残疾, 痊愈率为91.67%。

3 讨论

引发患者发生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原因基本是患者自身血管发育不良、长期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另外, 作者发现, 绝经期后妇女体内的雌性激素缺乏, 导致内分泌失调, 也是引发该病的重要因素[2, 3]。

颅内多发动脉瘤以2个动脉瘤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患有3个或以上。动脉瘤位置常见于前、后交通动脉及大脑中动脉, 其他部位动脉较为少见[4-6]。目前临床上诊断颅内多发动脉瘤首选3D-DSA, 次选3D-CTA, 3D-DSA的检查结果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黄金标准, 这是因为3D-DSA可以清晰的显示出动脉瘤在颅内的位置、大小形态、附近血管情况, 并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判断瘤颈大小和长短, 但3D-DSA是有创性检查, 因此临床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而3D-CTA属于无创性检查, 且具有操作简单、检查便捷等优点, 对于临床尚处怀疑阶段的患者可做早期筛查。本院倾向3D-DSA和3D-CTA结合检查的诊断方法, 可有效提高临床医师对患者颅内肿瘤相关病情的判断率。

目前, 临床上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常采用开颅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术, 手术治疗办法需结合患者病情、患者和家属治疗意愿、医院技术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价, 12例患者中以前循环动脉瘤为主, 尚未发现本院不能治疗的动脉瘤体, 参考患者和家属意愿后, 对12例患者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办法。临床上对显微手术时机尚存在一定争议, 本次研究中, 本院总结为:①Hunt-Hess分级≥Ⅲ级, 且患者3D-DSA或3D-CTA显示动脉瘤位置清晰, 采用一期手术治疗。②Hunt-Hess分级≤Ⅱ级, 年龄较大难以承受长时间麻醉手术的患者, 采用二期手术治疗。但是患者的病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术中尚需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对手术治疗做出相应调整,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拟接受一期手术治疗, 但是术中发现患者颅内压上升迅速, 蛛网膜粘连, 改为二期手术治疗[7]。

术前检查, 如患者的动脉瘤可以得到充分暴露, 则考虑采用翼点入路治疗办法。李国峰等[8]研究指出, 颅内多发动脉瘤如位于同侧则用单侧翼点入路, 分布两侧则考虑双侧翼点入路。本次研究中, 本院对术前评估合理的患者也采用单侧翼点入路治疗两侧动脉瘤, 而对于存在颅内血肿的患者, 则谨慎使用双侧翼点入路, 这样的手术处理主要是从安全性出发, 目的在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 主要注意以下几点[9, 10]:①术中先处理夹闭破裂动脉瘤, 再对未破裂动脉瘤处理。判断动脉瘤是否破裂, 需根据术前影像资料、术中瘤颈、血栓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定。②术中根据术前影像资料反馈的瘤体位置、形态、大小、周围血管情况来对动脉瘤行不同处理办法。本次研究中, 本院根据患者瘤体的病情不同, 为患者行处理、夹闭、切除或孤立, 确认无误后关颅。③在对动脉瘤行夹闭处理时, 医师一定要注意对穿支动脉的保护, 否则很容易引发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在放置动脉瘤夹时, 要注意瘤体周围血管、组织的位置, 尽最大可能降低不良影响。④3D-CTA对直径较小的动脉瘤检出率低, 所以在对仅接受3D-CTA检查的患者行显微手术时, 医师要仔细观察是否存在微小动脉瘤漏诊。

总之, 显微手术能够有效提高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对于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 可考虑采用显微手术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赵冬, 王业忠, 许健, 等. 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7(7):736-738.

[2] 韩玉庆, 杨新宇.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初步体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31(2):166-168.

[3] 张碧莲. 降低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实验室指标分析.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8(1):72-73.

[4] 王华伟, 孙正辉, 武琛, 等.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手术治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219-223.

[5] 杨扬. 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及评估的比较研究. 浙江大学, 2016.

[6] 伍忠梅, 冯雨, 卢祖能.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5, 22(2):80-83.

[7] 龙霄翱, 李捷, 黄梓雄, 等.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形成的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 中国医药科学, 2016, 6(4):7-10.

[8] 李国峰, 邓光策, 曾敏敏, 等. 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 13(2):152-154.

[9] 梁明礼, 张文波, 何海勇, 等. 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形成的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5, 14(6):572-575.

[10] 张彭, 刘少波.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临床研究. 中国医学工程, 2015(1):170.

[收稿日期:2017-10-17]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疗体会
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416例治疗体会
腹腔镜儿童腹股沟疝内环闭锁50例体会
蒙西医结合治疗肠道疾病10例体会
浅谈耳前瘘管的治疗体会
眩晕型癫痫的50例临床治疗体会
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
84例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
64例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心肌桥与壁冠状动脉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