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黄疸采用茵栀黄联合丹参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8-01-15 18:31黄海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35期
关键词:丹参临床疗效

黄海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茵栀黄联合丹参治疗小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小儿黄疸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 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茵栀黄联合丹参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浓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为50.00%,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为(5.04±0.35)d, 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为(7.35±0.46)d, 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黄疸中应用茵栀黄联合丹参治疗, 能有效降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 缩短住院时间, 改善疗效, 值得临床大力推崇。

【关键词】 小儿黄疸;茵栀黄;丹参;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5.05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Yinzhihuang combined with Danshen for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jaundice. Methods A total of 60 jaundice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combined therapy of Yinzhihuang and Danshe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treatment effect, serum bilirubin concentra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rum bilirubin concentration (P>0.05). After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lower serum bilirubin concentration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research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as 93.33% than 5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hospitalization time as (5.04±0.35) d, which was (7.35±0.46) 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earch group had obviously shorter hospitalization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Yinzhihuang and Danshen in treating pediatric jaundic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erum bilirubin concentration, 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improve efficacy.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Pediatric jaundice; Yinzhihuang; Danshen; Clinical efficacy

小儿黄疸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 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小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8 d内皮肤、巩膜部位出现黄染。黄疸在临床上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黃疸[1], 不管是生理性黄疸或是病理性黄疸, 如不及时治疗, 随着病情发展易出现新生儿胆红素脑部疾病, 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干扰患儿的运动功能, 甚至智障[2]。本次研究探讨在小儿黄疸中应用茵栀黄联合丹参进行治疗的效果,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小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0例。

对照组患儿中男18例, 女12例, 胎龄37~41周, 平均胎龄(39.5±1.2)周;出生时体重2.5~4.1 kg, 平均体重(3.2±0.6)kg。endprint

研究组患儿中男17例, 女13例, 胎龄37~41周, 平均胎龄(39.1±1.4)周;出生时体重2.4~4.1 kg, 平均体重(3.1±0.5)kg。

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时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3] 纳入标准:①患儿的病情诊断符合《儿科学》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②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 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生理性黄疸患儿;②染色体疾病和先天性疾病患儿;③服用影响治疗效果药物的患儿。

1. 3 方法 两组患儿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应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防控, 给予纠正机体酸碱平衡、提供能量、保暖等对症治疗。对于溶血症状明显患儿应用免疫球蛋白、白蛋白进行静脉滴注;腹泻患儿应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进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给予单面蓝光进行间歇性的照射, 10~12 h/d, 治疗5 d为1个疗程;应用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进行治疗, 根据患儿体重按照

5 mg/(kg·d)的剂量进行口服, 分成2~3次口服。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茵栀黄联合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 将2 ml茵栀黄注射液和2 ml丹参注射液分别溶于30 ml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 1次/d, 治疗5 d为1个疗程。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4]:经临床治疗5 d后, 患儿皮肤黄染症状基本消退, 血清中胆红素水平<119.7 μmol/L, 判断为显效;经临床治疗5 d后, 患儿皮肤黄染症状大部分消退, 血清中胆红素水平为119.7~171.0 μmol/L, 判断为有效;经临床治疗5 d后, 患儿皮肤黄染症状未出现消退, 血清中胆红素水平>171.0 μmol/L,

判断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为50.00%,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为(5.04±0.35)d, 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为(7.35±0.46)d, 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黄疸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皮肤黏膜黄染性疾病, 导致该类疾病的因素较多, 最为常见的是新生儿感染、新生儿溶血、婴肝综合征等。患病患儿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较高, 多发生于新生儿, 由于新生儿的自身排毒系统发育不完善, 肝细胞不能有效摄取胆红素, 新生儿的肠道内缺乏正常的菌群等,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胆红素疾病的发生[5]。在新生儿体内若长时间出现高胆红素状态, 可能影响患儿的脑细胞发育, 给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6]。现代医学认为小儿黄疸是由于肝细胞摄取、转运、结合胆红素的作用受到一定的抑制, 阻滞胆汁的正常排泄, 出现肝内外的胆道阻塞, 造成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过高, 出现黄疸[7]。临床治疗从降低机体中胆红素的生成, 提高胆红素的分解和排泄的速率着手, 以有效改善肝功能[8]。

茵栀黄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茵陈、大黄、山栀。茵陈具有清热利胆、祛湿退黄的作用, 促进机体中胆汁的正常分泌、排泄;山栀具有祛湿热的功效;大黄具有解毒、泻下的功效;几类药物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胆红素的代谢速率[9]。丹参注射液具有保肝护肝的功效, 能避免在用药过程中损伤肝细胞, 并促进肝细胞的再生[10]。茵栀黄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 达到协同的功效, 明显高于常规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为50.00%,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为(5.04±0.35)d, 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为(7.35±0.46)d, 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小儿黄疸中应用茵栀黄联合丹参治疗, 能有效降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 缩短住院时间, 改善疗效, 值得临床大力推崇。

参考文献

[1] 张艳丽.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小儿黄疸临床研究. 中医学报, 2014, 6(29):903-904.

[2] 蒋大渝. 茵栀黄加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4):109-110.

[3] 崔焕. 茵栀黄联合宝乐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91例疗效观察.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7, 4(20):3899-3900.

[4] 程亮, 杨琴. “阿丹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 中医中药, 2015, 13(32):192-193.

[5] 林艾. 茵栀黄颗粒、蓝光照射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机制研究.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7, 23(3):397-400.

[6] 萬毅. 小儿黄疸应用茵栀黄联合丹参治疗的效果观察. 医药, 2015(30):119.

[7] 张倩. 探讨茵栀黄联合丹参治疗在小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 医学信息, 2014(38):346-347.

[8] 甄波.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小儿黄疸临床研究. 中国伤残医学, 2016, 24(5):89-90.

[9] 彭华丽, 廖昌芳, 赖玉梅. 退黄洗剂配合中医护理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 中医临床研究, 2016(3):65-66.

[10] 王弢. 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50例临床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3(9):653-654.

[收稿日期:2017-1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丹参临床疗效
本草园——丹参
防治冠心病首选丹参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全能丹参更护心
治神经衰弱